观人的智慧第六章:考察才能第三节:各类人才的职权

标签:
各类人才臣以自任为能杂谈 |
分类: 10管理: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
有自任之能,有立法之能
有权奇之能,有威猛之能
【原典】
材能既殊1,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冢宰2之任,矫直3之政。立法之能,治家之材也,故司寇4之任,公正之政。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三孤5之任,变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冢宰之佐,谐合之政。行事之能,谴让之材也,故司寇之任,督责之政。权奇之能,伎俩之材也,故司空6之任,艺事之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师氏之佐,刻削之政。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将帅之任,严厉之政。
【注释】
1。殊:不同。
2.冢宰:官名,为六卿之首。
3.矫直:矫枉反正。
4.司寇:掌管刑狱的长官。
5.三孤:古代的少师、少傅、少保三官,是三公的副手。
6.司空:掌管工程建筑的长官。
【译文】
有自任之能的,属清节家一类的人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冢宰职务。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矫枉反正的政策。
立法之能属法家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司寇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公直无私的政策。
计策之能属术家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三孤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灵活多变、依时变化的政策。
人事之能属智意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冢宰的副手,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和谐仁本的政策。
行事之能属谴让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司寇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监督佐责的政策。
权奇之能属伎俩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司空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手法巧妙的政策。
司察之能属臧否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师氏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峻切严明的政策。
威猛之能属豪杰之才,在朝为官,可担任将帅之职,他们治理国家能推行严厉的政策。
【评述】
根据各类人才的优劣,把他们的能力特征分述如下:
一、自任之能。这种人能自我修养,其道德高尚。
二、立法之能。这种人能创立法制,让群众遵守。
三、计策之能。这种人经营有方,善于周旋调停,精明强干。
四、人事之能。这种人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行事之能。这种人能够深入基层调查巡视,督责办事。
六、司察之能。这种人善于做监察工作,能够明察秋毫。
七、权奇之能。这种人善于随机应变,能够使用奇计。
八、威猛之能。这种人能以自我的威严和气势服众。
这八种具有不同才能的人,所宜担任的职务和工作也各不相同。
有自任之能的是清节之才。“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
有立法之能的为法家之才。
有计策之能的是术家之才。
有人事之能的是智意之才。“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佐,为国则谐和之政。”这种人才适合在朝廷中担任辅佐冢宰领导百官的工作。可以帮助冢宰实行团结一致、内外和谐的政策。
有行事之能的是谴让之才。
有权奇之能的是伎俩之才。“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这种人适合在朝廷中操作司空的职务,在主管土木工程中能够发挥出其机巧技艺之才能。
宋神宗年间,有一次京城失火,把绵延数十里的皇宫烧掉了。宋神宗责令当时监管土木建筑的大臣三个月内重新建好一座新的皇宫。丁渭虽接旨,但心中却叫苦不叠,三个月时间,也许材料都备不齐,哪儿能修好皇宫?
摆在丁渭面前的主要有三大难题:
一、京城内缺少烧砖的泥土,从外地调用,费时费力;
二、外地的石块、木材不能迅速直接送到建筑工地;
三、修建完毕后的建筑垃圾如何及时处理?
有一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不能按时完工。丁渭苦苦思索了三天,竟然找到了一个天底下最巧妙的办法,这个办法直到今天的建筑师和数学家也赞叹不已。他的解决办法分三步。从皇宫前的大道挖土烧砖,就地解决取土烧砖的难题;把河水引入挖空的大道,造成人工运河,就可以把石块、木材等外地才有的材料直接运送到工地,解决运输问题,又快又省力;修建完毕后,把大量的建筑垃圾回填到大道里去,还原先前的大道。三个难题如此解决,丁渭也按时交完工程。
这个解决方案,省时省力,又不浪费,几方兼顾,是今天系统工程视为典范的方案。
据传,美国登月球成功后,日本宇航科学家参观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工程后说,各项登月技术日本都已成熟,但他们制造的飞船就是上不了月球,因为他们没有美国那么先进的系统工程。丁渭的系统工程来自于经验,可惜中国封建时期发达的科技文明从宋以后就停滞不前了。
有威猛之能的叫作豪杰之才。
第六章:考察才能
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
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
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原典】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
【注释】
【译文】
凡偏才之人,都具备一种滋味的美,因此能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而不能治理一个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一官之任是以一味与五味调合,而一国之政则是以无味去包和五味。因此
臣以自任为能事,君王以用人为能事;
臣以能进献正确意见为能事,君以能采纳正确意见为能事;
臣以能行动会办事为能,君以能赏善罚恶、赏功罚过为能。
所善长的能力不同,因此才能做众才的君王。
【评述】
1.臣以自任为能,君以任人为能
中国古代的政治主张有王道与霸道之分。古语说:“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能深刻理解为政之道的君主,一般不去亲临大臣们的具体事务,而是文武大臣们的管理者和协调者。一旦君王插手具体事务,要么是负责该项工作的大臣没有做好,要么就会束缚大臣的手脚。主管之才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察寻访贤明之才上。人物如此众多,完全有可能找到那种与所推行的主张相近,又能充分理解主管者意图并实施的人才。现在主管之才困惑的就是找不到能深刻理解自己思想,并能严格遵行实施的人,因此他不得不亲自主持许多具体事务,结果是累得不行。主管之才不妨多花些精力在研究人才方面,一旦有大批人才团结在周围,并能有效地使用,一定可以做出一番掀天揭地的事业来。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死章邯,收复三秦;又作木罂渡军,平定魏地;背水一战,大破赵军;还用水淹的办法,杀了项羽的大将龙且夺取了齐地;最后在垓下之战,布下了十面埋伏,迫使项羽乌江自刎,为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刘邦统一天下后,对韩信多有疑心,就伪装游云梦,在楚地将韩信捉住,送到洛阳,罢去了韩信的楚王封号,贬为淮阴侯。一次,汉高祖刘邦和韩信闲谈,谈论到将领们的本领,彼此各不相同,各有高低。刘邦问道:“像我这样的才能,能率领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陛下最多不超过10万人。”
刘邦问道:“你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臣带兵多多益善。”
刘邦说:“既然是多多益善,你为什么还是被我捉住了呢?”
韩信说:“陛下虽不善带兵,但却长于指挥控制大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后韩信因功高震主,终被吕后所尔。
2.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
大臣以能出谋划策、说服帝王采纳正确意见为能;帝王则以能听取大臣们的意见、选择正确行动方针为能。君王是决策者,会听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有的错综复杂,这个时刻就显示了君王独特的决断能力。选对了,功业无限;选错了,倾国倾城。
魏征固然是敢于死谏的忠直大臣,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昏君,那魏征就可能脑袋掉地了。
一次,魏征问唐太宗:“陛下,听说您准备出巡,车马都已具好,为什么又取消了呢?”唐太宗说:“想到你会批评我的奢侈、张扬,就不去了。”君臣二人哈哈一笑,相视而去。魏征是巨鹿人,后来迁到相州。
唐高祖武德末年,魏征本为太子李建成做事。见太宗与太子暗中倾轧,争做帝位继承人,常劝太子建成早作打算。等到杀了太子后,太宗召魏征来斥责他说:“你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何道理?”众人都为魏征的危险情况而担心害怕。魏征神情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太宗为他的话所打动,肃然起敬,格外礼重他,提任他为谏议大夫。
太宗还多次召他进入寝宫,询问治国的得失。魏征颇具治国的才能,性格又刚正不阿,没有什么能使他退缩、屈服。太宗每次和他一起交谈,无不欣喜。魏征也高兴遇上知己的国君,便竭尽自己的能力效劳。太宗又慰劳魏征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200多件事,都很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能这样?”贞观三年,多次升官到秘书监,参预朝政,他深谋远虑,对国家的治理多有大的补益。太宗曾对魏征说:“你的罪比射中齐桓公带钩的管仲还大,我对你的信任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贞观六年,太宗去九成宫,设宴款待亲近大臣,长孙无忌说:“王和魏征当年侍奉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不想今天又在一起参加这个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的确是我憎恨的人,但他尽心于自己所侍奉的人,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我能选拔而且重用他,哪些地方有愧于古代英明圣主?然而魏征敢于冒犯我而直率地争谏,常常不允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征拜了又拜说:“陛下引导我劝谏,所以我才敢直谏,倘若陛下不能接受我的意见,我又哪敢去冒犯龙鳞,触及忌讳呢?”太宗听了非常高兴,分别赏赐各大臣钱15万。
贞观七年,魏征代王 担任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病而请求解除侍中职务,要求当散官。太宗说:“我在仇敌中将你选拔出来,委任你担任掌管国家中枢要害部门的职务,你见我有过错,没有不劝谏的。你难道没有看见黄金在矿石之中,有什么可贵呢?经过高明的冶炼工匠锻造加工成为器皿,就被人们视为珍宝。我正好将自己比为未经冶炼加工的金矿,把你当作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还未衰老,怎么能就这样中途告退呢?”魏征于是停止辞官的要求。以后他又坚决请求辞官,太宗听从他,免去其侍中之职,任为特进,仍主管门下省的事。
贞观十二年,因生了皇孙,太宗下诏宴请公卿,席间,太宗极为高兴,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从我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难困苦之中的,要数房玄龄的功劳大,没有谁比得过。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忠心,进献忠诚正直的意见,安定国家、有利百姓,使我成就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只有魏征罢了。古代的名臣,怎么能够超过他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房玄龄和魏征二人。后来被废为庶人的太子承乾在春宫时,不修品德。而魏王泰受太宗的宠爱一天天加深,宫廷内外众官,都有议论。太宗听到后非常讨厌这些话,对侍臣说:“现在朝中大臣,忠诚正直没有谁比得上魏征,我派他辅导皇太子,用来继绝天下人的妄想。”
贞观十七年,就任魏征为太子太师,主管门下省的事依旧不变。魏征自己上言说有病,太宗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必须有老师教导,所以选用正直无私的人来辅导帮助太子。我知道你患疹病,可以躺着教育他。”魏征才就太子太师之职,不久又生病。魏征的住宅原先没有正堂,太宗当时正在修建小殿,就停工将修小殿的材料给魏征建正堂,五天就竣工。接着又派遣宫中使者赐布被和白色垫褥给魏征,以满足他崇尚朴素生活的愿望。此后几天,魏征就死了。太宗亲自到灵堂放声大哭,追赠他为司空,谥号叫“文贞”。太宗亲自撰碑文,又自己亲笔书写在石碑上。特别赐给魏征家食邑900户。
太宗后来曾对侍臣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代作镜子,可以知天下兴亡和朝代更替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经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死去,就丢掉一面镜子了!”他因此哭了很久。(《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常常指出我的过失,自从他死后,我虽然有过失也没有人明白指出来,我难道只在以往有错,而现在全都是对的吗?原因不过是众官苟且顺从,不敢触龙鳞罢了!所以我虚心征求意见,解开自己的疑惑,内心反省。如果大家进言而未被采纳,我也高兴,如果我想采纳而大家却不进言,这又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各人要尽到自己的忠诚,如我有正确或错误之处,都应直言,不要隐瞒。”
3.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汉高祖当上皇帝后,一次在洛阳南宫中大摆庆功宴。在喜气洋洋的宴会上,高祖向群臣问道:
高祖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
安邦定国,抚慰百姓,源源不断地向前方供给粮食物资,我不如萧何;
统率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每战必胜,每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可以说是当代的豪杰,但我却能重用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这就是我能得天下的最根本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消灭的原因。”
备注: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相公庄镇房庄)人
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