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2019-02-09 06:57:20)
标签:

蓬莱阁诗

蓬莱阁摄影

分类: 07文学:诗词楹联、散杂文等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登蓬莱阁观谰亭

柳倩

波涌千层逐浪翻,无端独自莫凭栏。

海风拂拂催人老,长岛遥遥落日残。

众屿横陈安水域,峰山纵列属仙班。

蓬莱无限风光好,仙阁回眸更壮观。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题蓬莱阁

欧阳中石 
    
高阁建础立丹崖,半在尘寰半入霞。  

     天后常邀云外客, 神凡同酤泛仙搓。


无题

王丙乾

碧海万顷层层浪,丹崖雄俊步步高。 

 

蓬莱琼阁风光美,神州处处好河山。


蓬莱远眺

李祚忠

人间仙境是蓬莱?远道而来景自开。

碧海平明无幻影,丹崖山外起楼台!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爱国将军冯玉祥书法壁刻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清代大书法家铁保书的“蓬莱阁”巨匾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前国家副总理乌兰夫题字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蓬莱阁诗词和匾额欣赏

“人间蓬莱”匾额之由来

徐明

 

1994年冬,蓬莱阁下新修一牌楼。此牌楼由清华大学古建筑设计院设计、曲阜古建筑队承建。牌楼的建成既解决了过去进阁无门的问题,也蔚为壮观,成一新景致。

但美中不足是当初的设计未照应考虑到匾额与楹联。据当时正在施工的曲阜古建筑队负责人称牌楼历来无字。听后很不以为然。适逢这段时间市委安排我参与旅游工作调查,便与蓬莱阁聘请的一些老顾问和有关工作人员商讨之。多数人认为还是有个匾额才好。于是,极力倡导鼓动大家献计献策,补额填联。

一段时间里,大家对匾额的设想建议归纳起来有三:一是请中央领导题写,并有同志承诺,可托人即刻求到最高首长墨宝。二是因地制宜,用蓬莱阁上现存的清朝铁保榜书“蓬莱阁”三个大字,且正是阁上匾额。三是高薪聘请名家书之。一时群言各抒,莫衷一是。我则觉得,这三条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合适。第一,蓬莱阁乃千年古迹,非新上景点,请现今党和国家领导人题写古迹门匾,欠妥(当然,在阁上题词书丹例外)。第二,用清人铁保的字亦欠贴切。一则清朝距今太近,铁保的身份、书法及名声也难与蓬莱第一匾额相匹配;二则“蓬莱阁”三字是为楼阁所题,题阁之匾只能挂在楼阁之上,若挂在门坊上,恐会贻笑大方;三则将来游人入此牌楼要观两大景,即蓬莱阁及水城,因二景齐名,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若只写“蓬莱阁”,忽略了水城,岂不自煞一风景。第三,高薪聘名家,倒是顺应当今“社情”,不过资金是否即刻筹得足暂且不论,担心的是高赏之下虽有应者,而应者之中又有几多可用之大手?另外,征集匾额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字体?也是难题。单就修缮古迹的许多特定的近乎苛求的条件而言,清人犹嫌弱,今人更谈何?

匾额楹联之事一时陷入困境,成山重水复,江郎才尽状。

当初创意搞匾楹联是我挑起,而今搁浅难以成事,内心很不踏实。一日,忽发感悟:古迹还得古人书。既然千百年来仙境之上,骚人墨客多会于此,何不从中觅幽集粹。于是想到了最初建蓬莱阁的朱处约,但此公惜无正史记载,其又未留下真迹;又想到了留下笔迹的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但董字纤细柔弱,不宜书匾。又一日,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想到了有宋一代大学士──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乃北宋以来我国著名大文豪,又列宋朝四大书法家之首,最让人喜处是他曾任过登州太守,到任时间是元丰八年即公元1085年,而这个时间距前任太守朱处约建蓬莱阁的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才刚刚过了24年。可以说此人之后,再无一位来者的学养名声能逾越之。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确定苏轼之后,查找当地志书资料,但难觅其书匾之类。故萌生集其字的念头,因苏字由二王与颜鲁公化出遒劲端庄最宜书匾。这虽有先入为主之嫌,但历史上已有先例,只要妥帖能为世人所接受。于是,先拟了若干匾额词句,诸如“蓬莱揽胜”、“蓬莱胜境”之类,然后查其书迹。事有多济,也是偶合,一日夜里,竟从书箱中查出一帧苏轼手迹影印件,写的恰是蓬莱仙境。这是苏轼在元佑元年即1086年写的一纸书札,叫作“遗过子尺牍”(遗。音:Wei?,意为赠予)。原件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为纸本行书,纵14.2厘米,横26.7厘米。尺牍上的字写得神采飞扬,煞是好看。全文是:

元丰八年正月旦日,子由梦李士宁草草为具。梦中赠一绝句云:“先生惠然肯见客,旋买鸡豚旋烹炙。人间饮酒未须嫌,归去蓬莱却无吃。”明年闰二月六日为予道之,书以遗过子。

坡翁

从文中出现的两个时间看,叙述的是元丰八年(1085)的事情,书写时间约是第二年,即元佑元年(1086)。经考,苏轼写这纸尺牍的历史背景大致如下: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皇帝驾崩,哲宗皇帝即位。这年五月,因“乌台诗案”讪谤朝廷罪遭贬的苏轼被重新启用。当时诏曰:“复轼为朝奉郎知登州军州事”(续《资治通鉴》宋纪七十七),其意是恢复苏轼京内谏官职,并任其为登州太守军政兼管,于是,在经历了六年贬谪生活之后,苏轼终于离开了当时荒凉偏僻的黄州,来到了向往已久素称人间蓬莱的登州(当时登州设在蓬莱)。这也是他1077年离开密州(诸城)后,第二次到山东为官。轼到任后,不忘在黄州自号“东坡居士”的境遇,与民同甘共苦,兢业为政。虽时间很短(正史记载五个月,当地传说为五日),但各方面的作为却不小。所感所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及诗书画与自然形胜、山海风光等,真不愧有一代卓然不群的大家。元丰八年(1085)岁末,苏轼被召回汴京升礼部郎中。但此公意犹未尽,进京后仍时刻眷恋着登州,惦念着这方水土与百姓。甚至不惜冒再遭贬谪之险,上书太皇太后与朝廷,为民请命、为固登州海防进谏。计写有《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等篇章。其情其意甚感登州百姓。后来人们在蓬莱阁旁专修一苏公祠纪念他,并有一楹联歌道:“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可见苏东坡与登州的情份。

话扯远了,再回到尺牍上来。正是在东坡恋恋不舍地离开登州的翌年闰二月里(1086),正是在东坡贬放出京多年又荣耀以归感慨系之的日子里,写下了这纸赠其三子苏过的尺牍。苏过,是东坡最疼爱的儿子,这孩子多年来一直追随守侍左右,与之相依为命,共担苦乐。东坡如此郑重其事地赠一诗句、书法给他,也是一种对亲子、对登州挚爱的表露(另,苏轼书法轻不示人,若出手必工,即便是一纸便条,亦欲后传百世,不为人笑)。还有一层意思则是东坡感激其弟苏辙(字子由)多年来对自己的关怀与牵念之情(个中情由此来赘述)。苏轼的这纸尺牍,实际上是给苏过讲了一段有趣的小故事。说的是,苏辙去年正月初一做了个梦,梦风仙人李士宁从仙岛蓬莱匆匆来到人间,子由很高兴地与之相聚,立即置办酒宴款待之。并告曰:到人间作席饮酒,不必挑剔浓淡甘苦,放开肚皮吃就是了,因为回到蓬莱仙岛后,那里的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你是没有饭吃的。其意是:人间虽苦有酒喝,仙境再美无饭吃。

这段故事原本是苏辙叙述给苏轼听的,是兄弟二人思想情感交流的一段佳话,诗中描绘的小故事栩栩如生,饶人兴味,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苏轼之所以要写这么一段内容赠其儿子,个中缘由尚未见记述。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并加肯定的,那就是他对登州的怀念与留恋、对仙岛蓬莱遐思来断,其情其意跃然字里行间。尺牍虽是写子由之诗,却道的是子瞻之情。苏轼乃千古文豪,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其诗词,一扫晚唐、五代绮丽柔靡之习,开北宋以来豪放词风;其赋与散文长于说理,纵横恣肆,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书法遵劲潇雄,气韵隽逸,列宋朝第一。其弟苏辙与之比肩,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苏轼被贬谪六年后,二人在思想及文风表现力上已明显拉开了距离。苏轼在诗词文赋和书法艺术上高于苏辙,当时已成公论。即使这样,苏轼还是将苏辙的一首看似文笔极平常甚至平俗打油的小诗笔录书赠其爱子,这是耐人寻味的。我想如果不是诗中提到的仙人与蓬莱等勾起了这位大文豪的情愫,他是断不会引子由诗来发感慨的。细揣东坡当时刚刚被启用擢升的心境,以及其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特点和六七年来与民相处之所得所感,他必是被诗中阐释的一种要人间真情附仙境之景物的美好愿望所感染并有所悟,同时也有这样一层:东坡对子由元丰八年正月旦日梦见蓬莱仙人,自己恰在这年五月脱去苦难互人间蓬莱登州任职一事,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故抄录小诗以抒怀。

正是在对以上背景及情况作过一番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我将尺牍小诗中的“人间”与“蓬莱”缀成一语──“人间蓬莱”,奉为匾额用词。

“人间蓬莱”,涵盖之意力图与历史相符,即与苏轼当时心境及用意相吻合。东坡在文学创作上,历来愿借“天上人间”、“人间天上”浪漫之笔作遐想翅膀。鉴于他当时对登州的眷恋,对蓬莱仙境的向往,将登州山海胜景喻为人间蓬莱并不唐突牵强,亦符合其时之思想情感与写作表现手法。

“人间蓬莱”,所含之意力图与实际相符。“蓬莱”,自古便是仙境的代名词,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是虚无缥缈的;登州海域独有的海市蜃楼也是瞬间即逝的。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登州山海风光却是亘古未变的天然美景。故“人间蓬莱”暗喻着人们向往蓬莱仙境在人间登州再现。亦即如今登州丹崖山附近的山海胜景就是蓬莱仙山在人间的一个缩影载体。

“人间蓬莱”比之“蓬莱胜景”、“蓬莱揽胜”之类,在取字上力图不落窠臼,词句虽平淡白话,寓意却深邃绵长,“看似平常最奇崛”,欲求平实中耐人寻味之境界;在景物与区域涵盖观照上也宽阔得多,它甚至可包容如今整个蓬莱的山海风光、自然形胜以及风俗民情、人文景观等。

当然,这一缀法亦不无断章取义、穿凿附会之虞,但全面分析苏轼来登州前后之思想状况及文法表现形式,窃以为还是能与历史相符,与实际相谐的。更何况集字是历史上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形式,若集得好,可弥前贤之夙愿,并昭其德于世间。笔者曾将此创意讨教于多位省内外方家,皆以为然,且希望能尽早促成为好。于是,1994年冬在征询部分顾问和有关负责同志意见后,最终研究以此语制匾。匾额署款“苏轼”及朱文印章“子瞻”,亦查之当时手笔迹样。

与匾额同时刻制的还有均已作古的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费新我留迹阁上的楹联两幅。

岁次乙亥正月十六,公元1995215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苏轼手迹“人间蓬莱”匾额,衬蓝贴金,高悬于新落成的四柱冲天式牌楼上。蓬莱市委书记程竹坤、市长王胜科与全市各界干部群众千余人,在牌楼前隆重集会。鼓乐鞭炮声中,他们将匾额上的红绸徐徐揭下。自此,“人间蓬莱”昭示人间。

 

 

徐明:山东莱西人,中共蓬莱市委副书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