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定风波》赏析

(2016-03-06 16:52:00)
标签:

苏轼

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类: 07文学:诗词楹联、散杂文等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已而:不久。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苏轼于嘉佑二午(1057)中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亦无所谓。 

   

了然人生的况味:读苏轼《定风波》

(作者 叶嘉莹 张静 整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给打乱了:我的衣服要湿了,我的鞋子要脏了!心里先紧张起来。但苏轼觉得,不管紧张还是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狼狈呢?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狂风骤雨不会久长,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已而遂晴,果然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苏轼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穿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雨点儿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我们以为它马上就要打到身上来了。可是苏东坡说不要理会它,这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在这第一句里,穿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它们全都否定了。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打击。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但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写得多么潇洒!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途中遇雨,实际上是写苏东坡面对人生打击与摧伤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境界。苏轼晚年被贬到海南,还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所谓吟啸就是吟诗唱歌。那代表了一种赏玩的心情。一个人,要训练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个空闲的余裕。我们不但不被外界的环境打倒,而且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人,不只是在顺利的环境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在困难的环境之中,也一样能够完成自己。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赏玩的余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中的虽然没有马,但是有竹杖,还有芒鞋。他觉得它们很轻快,比骑着马还舒适。很多人对物质的欲望像一个无底洞,即所谓欲壑难填。如果一个人永远处在物欲的笼罩之下,永远被欲望所控制,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有任何了悟。辛弃疾有两句词说: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意思是我们不要逃避春天的阴雨而不肯出门,否则,整个春天经常都是阴雨天气,难道我们就把整个的春天都放过去吗?有的人老抱怨我没有马骑,所以不肯出门。那如果你永远没有马,难道就永远不出门了?苏东坡现在没有马,也没有雨具,但是他在风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啸徐行,走自己的路。他说,我就要像那渔夫一样,在风吹雨打之中也要出去,任凭我的一生遇到多少风吹雨打,我都不怕。这是多么强有力的自持、自立和自信!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天那种乍暖还寒的寒冷就是料峭,但它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微冷,说得很好,人在醒觉之后,会有一点儿冷的感觉。但后面的山头斜照却相迎,一下子将寒冷全驱散了。相迎二字很妙,当你刚刚从风雨寒冷中经过,忽然一抬头,看到了山头西斜的太阳,心中马上升起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下雨之后终究会晴,就会对宇宙之间的循环有了一种了悟,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向来,就是我们过去所来的地方。苏东坡说,我回头看一看我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他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他说,我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也就是说,他现在已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风雨指的是什么?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是一种温暖,是幸。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是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现在,他已经不只是达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

《定风波》虽是一首小词,却写出了作者丰富的人生体会。

 苏轼《定风波》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