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中午去美术馆看了那个从外面看很诱人的新媒体展览。可是看完后的感觉,就像是去了一趟火星,就一个字——晕!展览里面大部分的感觉就是烦杂的噪音、眩目的灯光、不舒服的机器味道和黑咕隆咚的房间。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就后悔了,应该在门口租一个电子讲解器,省得我们老是问服务人员这件作品是什么。不过,我们也看到拿着电子讲解器的人对他的同伴说道:“……接下去讲的什么已经听不懂了,我也没法跟你说了。”我们只能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该是庆幸还是不庆幸。
看完这个展览,走出展馆,内心没有一丝愉悦的感觉,反倒有一种重归现实的轻松。是我们跟这些新媒体艺术家们的思想之间脱节太远了吧,我们要是能跟他们面对面地沟通一下,知道他创作这件艺术品时是怎么想的那该多好。那天晚上,我在北青报上看到了这个展览的策展人的访谈,但是他好像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难道不说,或者让它们保持玄妙,就是这种展览的目的吗?
有两件作品印象稍许深刻,一件是进入展厅右手,一个摄像头把来到这件作品前的观众影像都显示在屏幕上,然后根据观众的反应,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他们此时的状态,观众成了作品的一部分。lu姐姐就被三个形容词所形容,刚开始是“不知所措的”,一会儿小框再次对准她的时候形容词变成了“好奇的”,我们又呆了一会儿后,对准她的小框的形容词成了“泰然自若的”,呵呵,很符合我们的认识过程啊~~
还有一件是一个虚拟的人头,他可以跟你对话。当我输入语言,问他这届欧洲杯是德国还是西班牙会赢时,他说不知道~~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