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有面目真本色   别开生面成一家

(2014-05-11 13:18:10)
标签:

当代诗词创作

别开生面

新题材新思维

周晓明

杂谈

分类: 文学研究和评论

自有面目真本色   别开生面成一家

————浅论当代诗词创作之我见

 /周晓明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诗作为韵文的一种,比词、曲、赋更受人们的欢迎。它通过音韵的规范,声律的协调,读起来如同行云流水,听起来抑扬顿挫,满口生香,让人回味无穷。在历史的长河里它经历过霜天浩劫,特别是“五·四运动”和文革十年,倍受摧残,以致珠沉光暗,沉沦日久。

 

但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复兴,国内外旧体诗热情却一反颓势,犹如枯木逢春,迭日高涨。各类诗社学会团队如雨后春笋般生枝发芽,其势之猛,其热之炽,其人之多,均不可同日而语,此乃真可喜可贺也。

 

诗文在历史上曾经被赋以太多的历史责任,文以载道也成了评定诗文价值的一大标准。但现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平年代的持久,诗文则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它既可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针砭时弊,既可以做为联系感情友谊的工具,也可以做为自我娱乐的一大爱好。

 

诗本来就是平民化的产物,从诗的源头《诗经》就可观其大略,赋才是贵族文学。李白也是布衣,杜甫也是一个左拾遗的小官,官至剌史的白居易他的诗也是倾向于平民化的写作,在诗词的历史演变中更是越来越接近平民化。现在随着媒体语境的变化和发展,诗词创作的语言选择也有了更大的余地。有些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前人使用过的某些词语,已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前人未用过的某些词语,却随着新事物的诞生而诞生。如揽辔、刻漏、烛影、浮舟、这些词已失去了现实意义,当代人借用就是不伦不类。而新的词语如网海、电传、科技等纷纷走进了当今生活,我们可以大胆地进行取舍后再去应用。

 

现在有些个别的尚未成名的诗家,尊唐崇古,薄今轻人,顾盼自雄,装腔作勇,目空一切,对别人的作品,不屑一顾,呵斥为“老干体”、“顺口溜”、打油诗等等,岂不知自己死守章句,拾人牙慧,闻一知百,读来死气沉沉。他们所作之诗与古人无异,如果混入全唐诗中也难以辨认,他们常常为此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觉得颇得古人之笔法。但笔者反而认为这种缺乏时代特征的诗词,只能成为孤芳自赏,难以有大的上升空间。

 

昔王荆公云:“世间好言语,已被老杜道尽;世界俗言语,已被乐天道尽。”那后人就无诗可写了吗?非也!宋人虽气势不及唐人,但言理则更胜一筹,明清之诗虽庞大芜杂,也有可取之处。时至今日,随着交通的发达,信息的便捷,距离被拉近,文化的多元,交往的增多,诗词创作的题材则更加宽泛了,吸收的语言也更加丰富了,创作的手段也更加繁多了。“无边光景时常新”,这说明文字语言有限,诗意却无穷,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写,可以换种方法来写,在原有的诗境中再创意再创新。

 

我作赋的观点就是坚持三不一样:“要和古人不一样、要和别人不一样、要和自己不一样。”此观点也同样适用于作诗,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但岂能因困难而退却,只有知难而上方为勇者。杨叔子院士在《踏平坎坷,成人成才》的一文中提到:“要取得成功,就要创新,敢于开拓。要创新要开拓就不会一帆风顺,会有曲折,会有失败,当然也会收获成功的,善于创新是关键。”我在一首《自珍》里就大胆地写到:“自写清词总自珍,如烟岁月去如尘。冥思苦得三千句,定有珠玑胜古人?我们不可能每首都要和古人比高低,但是我们创作的所有作品中肯定有几首或几句会胜过古人的,一定要展现出文学的充分自信。

 

一切文化都有它的三大属性:一是继承性,二是吸收性,三是创造性。继承是历史的传统,吸收是时代的潮流,创造是民族的形式。传统很重要,这是一个民族的根,但反过来坚守传统不创新,则是一种僵化的守旧。有些青年诗人,血气方刚,写得诗却暮气沉沉,这让中老年同志情何以堪呢?新!何以能新,题材,思想,内容,用字都能与时俱进,既不可踵武于前,又力避重复自己,同一题材,吟咏的人多了,很可能作品面目相似,因欠新颖而缺乏吸引力。有些诗人喜欢在同一题材上反复吟咏,有时一咏数十首,真是空耗才情啊,所以做诗一定要别开生面,特别是在前人未涉及到的题材上开拓思路,另僻蹊径。“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首先在题材上敢于创新,在前人未涉及到的,如现代科技,新生事物等等。李文朝副会长在在中华诗词学会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到;“要努力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这对我们中华诗词学会学会“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方针,是最实际有力的指导。”

 

贺方回认为作诗要“平淡不流行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就是说,对于诗的艺术手段,应学会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以求造成气韵浑然的意境。诗首先是给别人看的,必须通俗易懂,做到雅俗共赏。另则无论是叙人叙物,还是言情言理,能否描述到位是一大关键。我作诗不用冷僻之典,不用艰诘之字,不用晦涩之句,宁浅显而不玄奥,宁通俗而不幽眇。特别欣赏清人袁子才的诗论:“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也。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虽然我和这个标准相差尚远,但我一直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首先做为一个诗人,要有海纳百川的情怀,大海的气度。别人表扬你,不要沾沾自喜,别人批评你,也不必耿耿于怀。所以做为一个诗人也没必要狂妄自大,但也没必要妄自菲薄。现在我发现很多学诗的人中,有很多是中老年,不言而喻,中老年做为生理上的概念,已经在走下坡路,其精力,智力,以及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和青壮年时期无法相比,又加上阅读环境的改变,现在有了网络、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等信息载体,你强要求他们作诗要格律工整、用语精凿,用典恰切,这有点勉为其难了。根据写诗群体的水平来分,就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越是顶尖水平的诗家越少,越是入门和初学者数量庞大,如果反过来,高水平的多,初学者的人少,那塔基就不牢固,一定会坍塌。所以对于广大初学者来说一定要给他们充分的学习空间,应该做到多鼓励、少批评、绝打击。如果没有这群爱好者的加入,诗词的传承、诗词的普及,诗词的推广就会受到阻碍,唯有壮大其队伍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从来不是僵化的,她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丰富,正如《大学》中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传承和繁荣。

艺无止境,学无止境,作诗也无止境。路漫漫兮修远兮,予将上下而求索。弘扬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我愿和广大同道一起努力为繁荣诗创作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也愿做为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一名代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