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歌集》后记
(2014-04-16 15:51:44)
标签:
杂谈闲歌集瓯声集东瓯学士 |
分类: 散文杂文 |
《闲歌集》后记
2008年,笔者首本作品集《八风集》问世以来,得到了辞赋界的一致好评。其中洛阳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赵金昭评点:“周晓明先生的《八风集》是当前辞赋创作的一大亮点,值得我们大家都需要关注的一件好事”、著名诗人、辞赋家姚平评点:“周晓明先生的《八风集》出版发行是当代辞赋界的一件大事”。很多赋学同仁也都纷纷赋诗表示由衷的祝贺,其中辽宁锦州师专的陈逸卿教授、贵阳教育学院的刘长焕教授、青年学者曹英人、陈郑云为此还专门写了相关评论。
在《八风集》的后记里面,我曾经写到,这是我的第一本,今后一定会有第二本、第三本……现在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因为家中的《八风集》已一本不剩,所以迫切的要出版第二本《闲歌集》。
青年时期,一场突来其来的疾病击倒了我,从健全之体变成残疾之躯,从富裕之家变成贫困之人。打击之痛,落差之大,非一般人可想也。命运虽然如此残酷,但我是一个不肯轻易认输的人,从不自暴自弃。为了更好的证明自己的才华,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我总是不屈不侥,屡败屡战,愈挫愈奋。
闭门觅句,抱膝长吟,风流自赏,不改其乐。中学时期,就喜欢写些不伦不类的打油诗,在课堂里背着老师在几个同学之间传来递去。但从没拜过真正的老师,平时也都靠着自学,一麟半爪粗浅地懂些格律方面的知识。所以诗学根底修为尚浅,难登大雅之堂。平心而论,本人其诗作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远远不如辞赋和骈文,所以诗词成成了我的短板,为此我化了三年的时间,攻读了《唐诗一万首》,还有地方乡贤的集作,如《梅冷生集》、《刘景晨集》、《王敬身集》、《洪邦泰集》等,故在句式、词汇、技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一些“孤平”、“拗救”诗病方面的知识仍然一知半解,不能熟悉应用。综上所述,其主要是格不够高,律不够细。又因行动不便,没机会走出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故酬赠多于应景,闲吟多于感怀。但其用心必出于真,其用情必出于衷。正如古人之言,敝帚也应自珍。既见示于同好,亦就教于方家。
闲者,心恬淡也,歌者,吟咏不休也。如果多读书是一种知识积累,那出版作品则是一种才华的展示,这也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个人拥有的一种无形资产。
本集收录的自上世纪末至今的三百来首诗联,既包括初学时的临屏之作,水平自然是良莠不齐。如基地城市行等均是未谙诗律时之作,为何要收入里面,因为这段时间是我开始创作的起点,在人生的轨迹中不可抹去。
别人出诗集总要反复的精挑细选,而我全部也就是这些货色,所以不怕献丑,也就一股脑搬将出来,若入君青眼,请美言几句,若不堪入目,也敬请一笑置之。如果真的要选也要等百年之后,由后人来选,这才算数,否则自选,选了也是白选。
本集其中的个别诗句也曾得到易闻晓教授、叶良中副会长、华雨凉诗家、陈鱼观先生、戴永兵赋家、蒋红岩诗家,何智勇赋家、陈文林老师,还有已故的赵方平先生和钱明锵先生等诸友的指正,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一字之师。在此还要特别是要感谢姚平会长为我作序和温州陈麟振先生帮我大部分诗作诗律方面做综合的修饰,以及温州书坛名宿马亦钊老师为我题写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