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吕双伟印象

(2012-02-09 13:21:45)
标签:

清朝骈文

理论研究

吕双伟

杂谈

分类: 文学研究和评论
博士吕双伟印象

    2006年11月,我应邀赴贵阳参加在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的第二届骈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届研讨会是继1996年首届研讨会后的又一次骈文界的盛会,与会代表共六十多人,除了国内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台湾地区等著名学者一起与会。
    会议一共开了两天,在大会上我和吕双伟都被大会选为中国骈文学会理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荣幸。因为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这么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所见识的都是中国学术界卓有盛名的赫赫人物。如《文学遗产》的主编陶文鹏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谭家健先生、辽海出版社副社长于景祥先生、广西师大的莫道才教授、湖南大学的郭建勋教授、南通大学的王志清教授、贵师大的易闻晓教授等等。

    会议结束之际,与会代表参加了主办方组织的采风活动,大家一起游览了国家5A级景区黄果树大瀑布和安顺的地下龙宫。安顺的地下龙宫其实并非地下,而是在一个高高的山下。旅游大巴到景区还需要走一段很多台阶的路,我因腿脚不便,就有点胆怯,可大家都鼓励我,说既然来了这里一定要上去看看。在大家的鼓励我,我打起十足精神,勇敢的一级一级往上走,终于不负众望,顺利了参加了整个旅游过程。在下山的路上,因为疲劳的原因我的脚有点软,正是吕双伟博士搀扶我慢慢下山,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牢记于心。

    吕双伟博士,个子不高,身材有些单薄。当年他也是刚刚在浙江大学文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从大家的口中得知,他是一个读书非常用功的人,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一路读下来竟然读了二十二年的书。这种毅力在现代的青年人中实不多见,特别是他的学术研究也颇有心得。会议期间,他的那篇“《四六金针》非陈维崧撰辨”一文,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大家对他敢于质疑历史上认定的典实的精神和勇气表示钦佩。《四六金针》在文学史上有着相当的地位,而陈维崧也是清朝的一代名家,其诗其词其骈文,均被人称道,在当时名声卓著。
    贵阳一别后,我曾给他寄过我的拙作《八风集》,他也给予较高的评价。说我能够在艰难的条件下,钻研骈文,创作骈文,弘扬骈文,建网宣传,实属难得和不易。这次他给我寄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清朝骈文理论研究》,这本书做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是对古代骈文写作经验的全面总结,同时也反映了清朝骈文写作的基本观念,是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史的重要内容。重点从文位、文体、文风和文类等方面论述了清代骈文理论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特征。清初延续晚明四六选本余绪,选录明末清初的四六表启赋颂等,弘扬清倩流丽的文风;又以经典和自然中的对偶现象来呼吁四六的文体地位。乾嘉时以骈文为文章正统,将古文排斥在文统之外;拈出“沉博绝丽”、“皆于绮藻丰缛之中,能存简质清刚之制”等来形容骈文风格;对骈文地位、文本特征等都有深入探讨。光宣时“潜气内转,上抗下坠”从理论上解决了骈文形式工整和文气凝滞的矛盾;大量选本也丰富了骈文理论内容。
   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双伟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2010年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主要研究清代骈文与唐宋诗歌,先后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5项。目前正从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乾嘉骈文复兴与学术思潮关系研究”。
   这次给我寄来了新的研究成果,也告知我新婚吉期,对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特地创作了一首小诗以示祝贺:“别去黔城更五年,传君终得美人牵。杏坛寄道勤舒笔,一卷雄文富雅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