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民大学赋中国人大名校赋詹杭伦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律赋文化 |
分类: 文学研究和评论 |
学府华章,律赋新篇
读詹杭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赋》
赋是我国独有的文体,曾经在汉、唐社会盛行一时,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一代之文学。根据赋的文体特征来分,赋又可以分为骚赋、文赋、骈赋、律赋。而律赋是唐代、宋代、清代科举考试的必须课目,是学人才子晋身仕途的不二法门。“登高作赋”是旧时士大夫的必备才能,“以赋取士”也是传统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赋这种文体也逐渐冷落。但近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国学的全面复兴,盛世作赋风气重新开张,赋又开始走向文学的舞台,在新时期文学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去年《光明日报》顺应时势推出“百城赋”栏目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关注。
詹杭伦教授是研究赋学的权威,特别是对律赋有着很深的造诣。为了更好地把握律赋的特点,他在博士论文《清代赋论研究》的开题报告时就提出,准备对律赋的熟悉程度,要求达到自己能写出律赋来的境界。从2004年开始,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律赋,迄今为止,每年写成一至两篇。已完成《逢甲大学赋》、《广汉铜钟赋》、《师大新开湖赋》、《大甲妈祖赋》等等,在赋学界引人瞩目。他所创作的赋都是标准的律赋体式,而在用词上,避免冷僻晦涩的词句,真正做到体袭旧,词用新这个规范。与诗歌一样,赋是韵文的一种,律赋与律诗一样,都是格律化了的韵文,律诗篇幅比较短小,语言的伸缩性也很有限。相比之下,律赋的篇幅就大了很多,语言可长可短,既吸收了诗歌语言的长处,又借鉴散文的特点,尤其是骈体文的特点。律赋虽然很近于骈体文,但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并且需要隔句押韵,从这一点上说,它更接近于诗。唐代的律赋可以说是将汉大赋的重学问和魏晋抒情赋的显才情融合为一,故很能从中看出士子的才学修养。
《光明日报》新开“大学生活”栏目隆重推出了詹杭伦教授的《中国人民大学赋》。从这篇赋中可以看出律赋的诸种特征:一是押韵。赋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平五仄为韵,逐段转韵,遵守唐代以来通行的《平水韵》。二是骈偶。赋与诗又有所不同,它的句式是可变的,一般是四六的格式,但同时也不妨有五字句、七字句或其他句式,它吸收了骈文尤其是骈体赋平仄和谐的骈俪对仗,同时更加有意识地注重句法声律,比其他辞赋有更明显的韵律感。全文有着句式丰富的对偶句,包括四六对、五七对,以及长联对。三是藻丽和用典。在律赋里可以自由地用典。用这篇赋中可以看见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古今中外的典故,既有中国儒家、道家的古典,又有卡笛儿、黑格尔等洋典,还有当代政治家的新典,这些典故大多数为世人所熟悉,并不晦涩。从全文可以看见依次写了校史、校区、校貌、校训、校风、校歌等等,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全面反映了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大学的历史、现状、人文精神、发展战略和宏伟目标。
现代读者对赋比较陌生,对律赋更是知之甚少,而詹杭伦这篇赋以优美的语言、时尚的词汇、典雅的古韵、音乐性的节奏彰显了律赋这种特殊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灵活应用。如果此赋能引发全国名校写赋的风气,将是今年赋学界值得期盼的好事。一篇城市大赋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一篇大学赋也可以是一所名校的文化名片。对此我非常期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