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老子对个话

(2021-02-04 22:53:57)

 我与老子对个话

----白话《道德经》

                                                   /离家民

与老子相识久也,但从未与他对过话。

记得与老子第一次相遇,擦肩而过。那已是30多年前刚从学校毕业时候的事了。那时自己尚青涩,阅历少,履历缺,只知道老子是一位约2500岁,少言寡语的智者。他一生只讲过约几百句话,计约5000字,然后就出函谷关隐遁而去,永不再言语了。他讲过的话,就是后人所传的《道德经》或《老子》。他的话虽不多,但却引的全世界无数文人雅士痴迷神往、念念不忘,唠唠叨叨地想和他私聊,但却永不会得到回应。这正是老子的永恒魅力所在。

 

历史如此巧合。和他同时代的地球的另一端,有个叫希腊的地方,也生活过一位叫苏格拉底的智者。他同样少言寡语,一生只留下些片言只语。但却引得许多后人愿意用一生所得财富换取和他半天的私聊(大名鼎鼎的乔布斯讲过: “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拿出我所有的财产来换取一个下午和苏格拉底聊天”)。老子就是东方的这样一位智者。他们两有所不同的是,一个隐遁而去,一个饮鸠身亡。相同的是,他们的思想还在流传,灵魂还活着(假设存在灵魂的话)。

 

初识老子,几乎看不懂他写的每一个字,也听不懂他说的每一句话。感觉他深不可测,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种感觉和《史记》中记载的,传说中孔子和老子见面后对老子的评价相同。《史记》中故事是这样的:孔子见老子后,返回对弟子讲:鸟我知道能飞,鱼我知道能游,兽我知道能走。但老子就像龙,可乘风云上天,我不能了解他呀。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自己年幼无知,识字不多,经世方浅,无法理解一个2500岁老人的思想;二是老子的‘方言’很重,又缺少断句的标点符号,致使他的话晦涩难懂;三是古汉语文字意思的不精确性,导致理解困难。结果导致出现了‘龙’的幻觉。

现在看来,这些故事都只能归于传说而已。毕竟现在我们有了科学考证的武器。所以,孔子当年的那种感觉,大概也是听不懂老子的话,看不懂老子的字的缘故吧。(按现在地理关系讲,一个河南人,一个山东人,各自用文言文‘方言’交流,出现困难是可以理解的)。

 

从现代科学求真的角度看,许多社会历史事实真相,由于史料的缺失、实物证据的欠缺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都无法精确考证了。无论是马王堆汉墓帛书,还是郭店楚简都证明不了什么精确的东西。(如:老子出生年代、他的生平、《道德经》写作时间、儒道思想的先后,经文中那个字缺失了,某个具体的字是什么意思、应当如何断句、那些话是后人补进去的,哪个版本更接近最初经文,原来章节顺序怎样等等)。但从只看重古人文化思想传承的角度讲,这种精确的考证既无必要也无意义。因为,从已知的《道德经》所有版本中,已经能清楚地了解老子‘自然无为’‘忘我无心’‘重身轻心’‘求朴弃奢’‘知雄守雌’‘柔弱胜强’‘天人合一’‘清心寡欲’‘绝伪弃诈’的思想倾向了。所以,缺失的字句,后人完全可以按照他的思想补充进去。这和孔子的《论语》相似。《论语》不是孔子本人写的,只是后人根据他的思想整理出来的,但这不影响孔子思想的传承。老子也同理。

 

关于老子,本人以为比较可靠的结论有以下几点:

1、老子确有其人。生活于东周的春秋末年,即约2500年前后。

2、老子、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大约是同时代人。具体年龄无法考证。

3、老子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观察、感悟和思考,通过《道德经》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进化中的哲学思考有重要考据价值。

4、从经文用词、比喻的时代性方面推断,今本《道德经》不是一个人所作。最大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根据老子的生前言论、思想逐步总结编写出来的。就如《论语》一般。在后来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有遗失有重编有补充,导致现在有十几种不同版本。

5、老子的思想理念对当今世界依然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现代人的思想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力。对人类思维进化的考证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6、老子是科学产生以前,古人整体思维模式和类比思维模式的典型代表。对科学思维(科学还原论思想)有对比参照价值。

7、老子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位科学家,但一定是他那个时代的聪明人。按现在的观点看,他是一位哲学家。特别是他对社会、人生有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他的许多观点经受住了两千多年历史的检验,他因此也成为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之一(老子曰:死而不忘者寿也)。《道德经》是老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自我表述。对今人生活理念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证据就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其思想还在广泛流传。

8、苏格拉底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老子对此曾隔空评论到:‘知道自己无知,是最聪明的人啊’(原文:知不知,上矣!)。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和老子是知己,他们都是智者。假设当年两位智者能相遇,一定会留下最有趣的轶事和佳话。

9、苏格拉底因为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所以不断地诘问,去探寻真知,最终导致了以质疑和‘还原论’为代表的求知方法的产生。老子因为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所以用类比的方法,整体地对世界给出了描述。最终导致了以整体思维、类比思维为代表的求知方法的产生。因此,老子和苏格拉底是分别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智者。

 

基于以上的认知立场,本文尝试以自己的理解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解读或‘翻译’老子的思想,算是和老先生进行的一次跨时空的单向对话和交流吧。既然是‘翻译’其思想,就不是简单解读其文字,而需要深入理解其思想,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文字不能对应原文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这也算一次非专业的例外解读吧。如果一般识字的人读后,能对老子思想有初步的理解,也就算文有所值了吧。

 

关于编‘译’《老子》的几点说明:

1、以今本(今传世版本)为据,参考帛书本等,以思想脉络为准,打乱章节,按意思分段。章节编排为世界观篇、价值观篇、人生观之为人篇、人生观之处事篇、知识与智慧篇、治国理政篇、战争与和平篇。共七篇,七十八章。为节俭篇幅不再附原文。(自喻为‘离本’。呵呵哈哈。)

2、尽可能用通俗的‘白话’来表达其思想。尽可能剔除自己的‘理解’去表述其思想。

3、对经文的解读以逻辑为圭臬,避免出现老子思想自相矛盾的情况。例如,有学者把老子思想解读成‘弃圣绝智’,有学者解读成‘弃伪绝诈’。其实,导致出现截然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把“智”理解为‘阴谋诡计’‘投机取巧’。其实,老子思想里的‘智’正好相反。再如;有学者把‘无为而无以为’和‘无为而无不为’解读为相反的意思。其实两种表述可以相容。都是‘不刻意’为或不为而已。这需要明确辨识表述。

4、坚决不用当代政治言语来解读。如老子思想为那个阶级服务等等。道理很简单,老子的时代没有这些概念。

5、老子的经文中大量使用类比思维。有的类比有道理,有的类比违反现代逻辑常识。但不回避,不篡改,尊重流传的经文。对错需要读者自己判断。老子之所以能一直广泛传承,不是因为他的话句句是真理,而是其中有值得借鉴的‘道’理。

6、对一些至今没有定论,自己也难以理解的话,宁可舍去也不胡乱解读。

7、老子的经文中,有客观叙述,有感叹,有疑问,有警示,有教诲。这些情绪有时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添加字句在所难免。目的只有一个,准确‘翻译’老子思想。

8、古语中的许多词汇其实意思完全相同,尽可能统一解读为一个词。如,圣人、智者、贤者、善人、善者、善道者、君子等,统一解读为‘聪明人’。等等。

9、老子‘重身轻心’‘重身轻天下’的思想,通过历史传承导出了一个远离社会、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其实这是后人误解老子导致的一个历史错误。老子没有这种思想,道教和真实的老子思想相去甚远。因为老子遵循‘无为无不为’的原则,给出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所以不会追求‘远离社会’。老子崇尚‘顺其自然’,所以不可能去追求长生不老。

10、参考文献:1)《人往低处走》作者:李零。2)《道德经》流传本。

 

《道德经》白话本

 (编释者:离家民)

第一篇、世界观篇

第一章(今本第25章)

有一种东西早于天地生成。它空旷寂寞,独立运行不改变其性状。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勉强称之为“道”或“大”。

大就会消逝,消逝就会走远,走远就会返回。

国家中有四样大的东西,道、天、地、国王。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即宇宙及其显现的自然规律啊。

第二章(今本第1章)

宇宙的自然规律可以描述,但不是永恒适用的。万物可以命名,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虚空是宇宙的开始,万物产生有其原由。所以,应该客观地思考了解其细微,主动去探索了解其广袤。两者同源,其实是一码事。深奥呀。所有的奥妙都在其中。

第三章(今本第4章、今本第6章):

宇宙像一个大容器,深不可测,永远装不满,是万物的源头。它没有棱角,没有纷扰,与光或尘土同在。我不知还有什么比它还早产生。它比传说中的老祖宗“上帝”都早。

宇宙不会消亡,它是万物的生殖机器。生殖机器大门打开,天地万物由此而生。生生不息,绵绵常存。

第四章(今本第32章)

道,即宇宙自然规律。其不显山漏水,简朴不引人关注。但却威力无比不能轻视。帝王若遵守之,民众就会归顺。

天地相合,普降甘露,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这时‘道’就显露了出来。但又会及时停止,所以不会枯竭穷尽。打个比方,‘道’就像山谷中的小溪,江河湖海均来源于此。

第五章(今本第14章)

看不见的东西叫‘微’,听不见的声音叫‘希’,摸不到的东西叫‘夷’。三者不好细分,总起来看就像‘一’字。其上下都看起来无物,也没有形状。随其后看不见其尾,迎其面看不见其首。这些像‘空气’一样看起来无物的背后,存在着‘道’理。

用现在掌握的‘道’理,解释现在的事物,再推断古代的起始,这就是自然规律的功能和行迹。

第六章(今本第11章)

辐条和轴承组成车轮,中间有空隙,才能做车轮使用;泥土制作为容器,中间有空间才有盛物之用;做门窗修房盖屋,有中间的空间才能居住使用。

所以说,看得见的器物有‘利’,看不见的空间有‘用’。‘利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七章(今本第5章)

在自然界,天地没有和善之心,万物只是利用的对象。在人世间,聪明的帝王也没有和善之心,百姓也只是利用的对象。

天地之间空空荡荡,就像一个大容器。空虚但有物,一动就能显示出来。

对它知道得越多,困惑也越多,不如适可而止。

第八章(今本第41章)

万物都有正反、强弱的属性。两者相辅相成,互动互用。有产生于无,这就是自然规律。

第九章(今本第35章)

‘道’的形象宏大,无处不在,无事不利。利万物、保安泰。其不像音乐、美食一样吸引人。用言语描述出来,显得淡而无味,视而不见,闻而不觉。但用途却无穷无尽。

 

第二篇、价值观篇

第一章(今本第44章)

名誉和身体哪个重要?金钱与身体哪个重要?获得和失去哪个更有害?

过度追求名誉和金钱,必然会损害身体。获取的太多,失去的也会太多。因此,知道满足才能不招致损害,知道及时终止才不会招致失败。这就是生命的长久之道。

第二章(今本第13章)

得宠与受辱只能使人受到微不足道的惊扰,真正的大患是对身体的伤害。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得宠和受辱都是处于别人之下的事,所以不值得看重。人之所以有大患,都是因为有身体。如果没有身体,哪来的祸患?

所以说,只有看重和爱护自己身体,并能以这种态度为天下做事的人,才可以寄托天下给他啊。

第三章(今本第62章)

自然规律的知识、道理主宰万物。善于使用这些道理的人,把它看成宝贝。不懂这些道理的人受它的保护。

知识和道理是有价值的,可以相互交易。正确的行为可以教育示范他人。如果什么也不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互易的值钱东西了。

所以,古代朝廷设立天子,设置三公,虽然有美玉、马匹进贡,但不如进贡治理天下的知识和道理。古代为什么看重这些?不是想得到什么,而是为了避免犯错误啊。

第四章(今本第46章)

战乱时,是无‘道’的社会。和平时,马匹用以生活生产。战争时,马匹用于打仗生于荒郊。

贪欲是战争的根源。最大的罪恶是有欲望;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是贪欲。所以,知足才能保证永远满足。

第五章(今本第53章)

我行走在大道上,最害怕的是走捷径误入歧途。大道平坦便利,但民众却偏爱好走捷径。社会治理道理相同,如果都走捷径,结果是田荒芜,粮仓空虚。但有人却穿着华丽服装,佩着利剑,钱财富富有余,饮食奢华。这种人是盗贼。这不是有道德人走的‘正道’。

第六章(今本第20章)

我感觉到,不学习保持无知状态就没有了烦恼忧愁。

唯唯诺诺顺从别人和指手画脚呵斥别人有多大区别呢?善与恶又如何区分呢?人所害怕的东西,反过来也害怕人呀。恍恍惚惚这些问题让我一直都搞不清啊。

众人皆饱享口福、春风得意、追求享乐。我却淡泊无欲像一个婴儿,疲惫如无家可归。众人皆富足有余,只有我匮乏欠缺。众人皆心明如镜,明察秋毫,我独闷闷钝钝,迷茫像大海一般无边无际。众人皆认真做事,我独顽皮不当回事。

我就是与众不同,像婴儿一样只看重吃奶啊。

第七章(今本第42章)

在自然规律主宰下,先产生一物,一生二,二生三,最后产生了万物。万物有正负或阴阳属性。两种属性平衡产生和谐。

人皆不喜欢孤、寡、无助。但侯王却以孤寡自称。为什么呢?因为物极必反。有损才有得,有得才会损。逞强好胜不得好果。

我以此为指导。

第八章(今本第12章)

色彩斑斓使人眼花缭乱;驾乘打猎使人心发狂;味道过多使人味觉丧失;音声太多使人听觉失聪;追求稀缺的东西使人行为不端正。所以聪明人看重饮食而轻感官感受。

第九章(今本第59章)

观自然可知,少靡费多节俭可以维持长久。

人也应当效法自然。少靡费多节俭就是积德。积德就可以克服困境把事情做大,事情做大就有了根基,有了根基就可以保持长久。所以,保持节俭的品质是长久之道啊。

第十章(今本第67章)

自然之道大而无形,和其它东西看起来不同。因为不同,才能大。若和其它东西相同,就会变的细小。

我为人处世有三件宝物。一是仁慈,二是节俭,三是做事不过头。因为保持仁慈之心,才能做事勇敢。因为保持节俭的品质,事情才能做大。因为做事不过头,才能居于不败的地位。

如果失去仁慈而勇敢,失去节俭而做大事,做事又处处带头,则必然走入死地啊。

所以,保持三个宝物,出击则胜利,防守则牢固。

第十一章(今本第26章)

重与轻,静与躁,是相对的两个概念。重是轻的根。静是躁的本。所以聪明人处事总是保持安静不躁动,不离开其根本。

为何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却把身体看的轻于天下?身体才是根本,这样做就会失去根本。

第三篇、人生观之为人篇

第一章(今本第38章)

最好的‘德行’是不刻意遵守规定的‘德行’,但做事有‘德’。最差的‘德行’是刻意遵守规定的‘德行’。最好的‘仁’是不刻意而‘爱人’。最好的‘义’是刻意去帮人。最好的‘礼’是刻意去尊重他人,对方不知怎样回应,就举起手臂示范给对方。

所以,因为丢失了‘道’才用‘德’来要求人;因为丢失了‘德’,才用‘仁’来要求人;因为丢失了‘仁’,才用‘义’来要求人;因为丢失了‘义’,才用‘礼’来约束人。一个比一个等而下之。

由此可见,看重‘礼貌’的人,忠信之心很薄,不是厚道之人,而是未来作乱的带头人。看重哪些华而不实东西的人,也是愚蠢之人。

因此,大丈夫做厚道的人,不做忠信浅薄的人。做事做实事,不做华而不实的事。

第二章(今本第16章)

人应当尽力保持心胸开阔、坦荡、安静。我看见万物生长,复归其根,循环往复,重新开始生命历程。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

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是聪明人,不知者是糊涂人。无知妄为会招来祸患。聪明人胸怀广阔,包容万物,故可以成王公之业。

这种人明道理,知天命,保长久,终生平安无大患。

第三章(第51章)

自然规律催生了万物,万物又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道’和‘德’的关系。所以说,道的地位尊,德的地位贵。合称‘道德尊贵’。

这个道理就像哺育生命。生它养它,哺它育它,使其成熟。生而不据为己有,哺育而不把持,成熟而不戕害。一切顺其自然。这个就叫‘大德’。

第四章(第52章)

宇宙初始产生万物,就像母子关系,由母可推知其子,由子可推知其母。永远循环下去。为人要看清微小的事物,保持明白。坚守柔弱的德行,保持生命力的强盛。这样就终生没有祸殃。这是需要坚持的原则。

第五章(第55章)

德行好的人,其生命力强盛,能保持祥和的状态,能明白祥和为正常,因此能增进和保持生命力。

其状态就像婴儿,毒蜂毒蛇不去伤害他,雄鹰猛兽不去袭击他,骨弱筋柔手能紧握,精力旺盛以至于不知男女之事也能勃起,长时间啼哭也不气短。这就是最祥和的状态。

反之,逞强好胜,义气行事,不符合自然之道,就会加速衰亡。

第六章(第56章)

真正识‘道’的人不言语,多言语的人不识 ‘道’。

识道者看起来闭口不讲话,不听信传言,目光祥和,不露锋芒,没有纷争,与环境相融。亲疏、利害、贵贱都不能干扰他,因此而显出高贵。

第七章(第76章)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死后身体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机体柔弱,死后机体枯槁。可见坚强的东西和死相随,柔弱的东西和生相随。用兵太强反而会失败,木头太硬反而易折断。所以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第八章(第77章)

大自然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规律表现的相反。自然界规律就像拉弓一样,高的地方压下来,低的地方举上去,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类社会的规律是损不足而补有余。谁能把自己多余的东西奉献出来呢?大概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人吧。所以,聪明人做事成功而不居功。这样做是不愿意出头表现自己啊。

第九章(第15章)

古代的聪明人,看起来妙不可言,深不可测,难以识别。因为不好识别,只能形象地比喻一下。

行动缓慢时就像冬天过河;犹豫起来就像害怕周围的人;严肃起来就像到别人家做客;放松起来就像冰雪消融;迟钝起来就像一块原木;混沌时就像一潭污水;宽容起来就像山谷。思考和行动都很缓慢。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不追求完美。

因为不追求完美,所以随其自然保持不完美状态。

第十章(第24章)

自身有缺欠的人立不起来。自认为自己了不起的人得不到别人认可;自己高估自己的人不明智;自我陶醉自高自大者不能持久;自我炫耀者没有功劳。

这是为什么呢?其道理是:自我拔高是多余无用的事,只会让别人厌恶,不会有所增益。所以懂这个道理的人不会这样做。

 

第四篇、人生观之处事篇

第一章(第8章)

人世间,最好的德行应当像水一样。

水利万物而保持恬静不争,居于众人不喜欢的最低位。水的德行几乎合于‘道’啊。

人应当仿效水。身居适宜之地,心保持和善,结交适宜的人,说话要讲信誉,处事公正平和,做能力适合之事,行动选择合适的时机。因为不争,所以不会有危险。

第二章(第7章第34章)

天地能长久存在,原因是其不自谋长久,所以才能长久。

从社会现象来看,聪明人遇事主动退后,反而占先。主动置之死地,反而后生。不主动谋取私利,反而会得到了私利。

自然规律无处不在,可大可小。万事自成但它不显露,看起来很小。万物受其支配,看起来又很大。所以聪明人效法之,从小事做起,最后却能办成了大事。

第三章(第39章)

天得道所以清澈,地得道所以安宁,神得道所以灵验,山谷得道所以盈满,侯王得道所以尊贵。否则,天将裂,地将废,神将失灵,山谷将枯竭,侯王将失其尊位。

所以,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这就是侯王称孤道寡的原因。是其本贱吗?非也。是因为赞誉太多,赞誉就失去了价值。所以侯王不愿赤裸裸像玉、石一样显摆自己呀。

第四章(第2章)

天下人只知道求美求善,其实是不美不善呀。

因为亘古不变的道理是:有与无,易与难、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先与后相随相生,同时出现。

所以,聪明人做事不刻意,教人不言语。作事而不出头,有所为而不把持,成事而不居功。因为不居功,所以功劳不会失去。

第五章(第9章)

对财物的追求,要适可而止。对权力的使用,不可锋芒毕露。金钱太多,就难于守住。富贵而骄横,就会带来祸患。所以说,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规律。

第六章(第10章)

为人处世和生养婴儿道理相同。

要做到:安心坚守自己的魂魄,像婴儿一样调整呼吸保持身体柔顺,心明如镜没有污迹,治国安邦不用计谋,考虑问题能坚守柔顺包容之道,处事明白通达不用诡计。生育她,抚养她。不因为生她而把她当财物一样据为己有,长大之后不主宰支配她使其失去自由。这才是最好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德行。

第七章(第22章)

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矫正,洼地才能存水,旧才能更新,少才能多得,多则带来困惑。所以聪明人顺道而为,以天下为牧场来管理天下。

不自我拔高,所以彰显;不自以为是,所以明察秋毫;不自我炫耀,所以有功;不自我陶醉,所以能长久。古人讲‘委曲求全’是有其道理的。

所以说,只有不争,才没有人能与他争。

第八章(第23章)

少讲话符合自然之道,‘言多必失’就是这个意思。

大风不能持续刮半日,暴雨不能持续下一天。天地都不能久,何况人呢?所以说,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做事就是有德。做事不遵循自然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就会失败。

第九章(28

雄雌、荣辱、白黑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为人处事要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不走极端。这样才能像婴儿、像原木一样符合‘大道’,才算具有‘大德’。这样的人不需要多大改变,就可以担当重任管理天下。就如原木做成器械一样。

第十章(第37章)

   ‘道’虽然不显眼,但管理者若能守道顺道,万物就将自己发生变化。变化就会产生过多的欲望,这时依然要用朴素自然的道理来规范。这样欲望将减少,天下将恢复安静和正常。

第十一章(第43章):

不用言语来教育人,而要以身作则来示范人。这就是‘无为’的好处。‘无为’胜‘有为’。我是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

因为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最空虚的东西可以在最实在的东西中穿行。这个道理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第十二章(第63章)

为人处世应当遵守一些原则:

不要主动作为,不要制造事端,品味不追求多味。

别人对自己错误的怨恨,也应当按道理去应对,不能以错对错。即,应当‘以德报怨’,不应当‘以怨报怨’。

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开始的。所以聪明人不图大,最终却做成了大事。从容易的事做起,最终完成了困难的事。

轻易承诺,不能兑现,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所以切莫轻易承诺别人。

第十三章(第64章)

不动的东西,容易拿住;未发生的事,容易谋划;脆弱的东西,容易破碎;细小的东西,容易散落。所以做事要早谋划,不能等到出现了混乱再处理。

大树是从小树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平地垒起来的;登上百米高山,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普通人做事,总是做几成就会转而失败。所以要始终保持谨慎,善始善终。

努力做什么反而做不成;努力保住什么反而会失去。所以聪明人不刻意做,反而成事;不刻意保持,反而不会失去。

总之,聪明人做事不贪欲,不看重华而不实的稀缺东西,学别人不学的东西,从而避免别人犯过的错误。始终按自然规律做事,不敢有所造次。

第十四章(第81章)

真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是真话;有知识的人,不懂的东西很多。什么都懂的人,其实没有知识。聪明人很少,愚昧的人很多。

聪明人乐于帮助别人,反而自己获得的更多。

由此可见,自然之道是互利共存,利他而不互害。人之道是为而不争,和谐自然。

第十五章(第79章)

两方如果发生了冲突,大的怨恨平息之后,必然遗留有小的怨恨。如何才能完满处理好这种事呢?

聪明的人总是把自己放在吃亏的地位,就像债务关系中,使自己处于债权人的地位,也不强制债务人。有德的人会领情,按照合同关系给予回报,无德的人会赖账,从中谋取利益。但自然之道不讲亲疏,总是有利于有德的人。

 

第五篇、知识智慧篇

第一章(71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是最聪明的人。不知道自己有知的人,是糊涂虫。聪明的人知道自己明白的东西,不知道自己不明白的东西,所以是明白人。

第二章(第21章)

人最大的德行,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恍惚幽深隐藏在万物之后,其有表象、有实物、有真情、有诚信。从古至今,道理不变。

我如何了解万物?从道理中推断出来。

第三章(第45章)

看事情要有深度,要透过表层看到本质。

最完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缺损;最盈满的看起来好像不足;最直的看起来好像弯曲;最巧妙的看起来好像很笨拙;最智慧的看起来好像很愚笨;

清静无为可以使天下秩序井然。

第四章(第33章)

汉字有许多不同的含义,我是这样定义的。

怎么才能算智、明、力、强、富、志、久、寿呢?了解别人的人是智;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战胜自己的人是强;知足的人是富;强行做事的人是有志;不失其根据的人能持久;死后能让后人不忘的人是长寿。

第五章(第40章)

聪明人能够理解自然规律,并能一直遵守并按规律做事。一般人似懂非懂,时而遵守时而违背。愚蠢人理解不了,反而不以为然,嘲笑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不是容易让人看明白的。就像常言所讲:明的看起来像暗的,进看起来像退,平坦看起来像坎坷。大德看起来像山谷,空空荡荡无所作为,品行高洁看起来像有亏欠,广施德行看起来像有遗漏。大的方形看不出四角,大的器物初看不成器。大的声音听不见像无声,形象太大反而看不出形状。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终能成事。

第六章(第48章)

随着学习到的知识更多,最终总结出来的道理会更简单更少。掌握了根本的道理,人就处于自然无为的状态了。

用自然无为的方法治理社会,就会使社会无纷扰,天下安定。反之则反。

第七章(第50章)

人从生到死,三分之一的人生命力旺盛,一生顺利。三分之一的人生命力羸弱,不能存活。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因行动不当才会招致死亡。

这是什么道理呢?生命力强盛的人,野外旅行不回避犀牛、老虎,牛角虎爪不能伤害他。从军打仗不穿铠甲,刀枪不能伤害他。原因是他能避开死地啊。

第八章(第54章)

善于建设的人,其建造的东西坚固不易损坏。善于抱持的人,其抱持的东西不易脱失。这种人能子嗣传承香火不断。

一个人善于修身,能改正错误、依道做事,做好自己,其有真德;能处理好家事,其德有余;能处理好乡村事,其德会流传后世;能处理好国事,其德丰厚;能处理好天下事,其德就广博了。

我如何知道天下大事是怎样子的?人和人对照,家和家对照,乡和乡对照,国和国对照,天下和天下对照。就是这样子的。

第九章(第27章)

善于行路的人,不留痕迹;善于说话的人,没有漏洞;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算筹;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锁也难以开启。善于结绳者,不用扣也难解开。

同理,真正聪明的人善于用人。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所以,聪明人被聪明人当做老师,不聪明的人被聪明人看成学生。不敬重老师,不爱护学生的人,即使聪明,也是小聪明。这种人其实是大糊涂。这个道理很微妙。

第十章(第47章)

洞察自然之道的聪明人,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观察就能明白自然的变化,不作为就能成事。

第十一章(第70章)

我讲的道理都有根据,很容易理解,也容易践行,但很少有人理解和践行。原因是无知的人太多啊。理解的人俞少,这些道理俞显得珍贵,就如同聪明人穿着破旧的衣服,却怀揣着宝玉一样。

 

第六篇、治国理政篇

第一章(第17章)

统治者治理的最好状态是,百姓只知道自己的存在;次一等的是让百姓赞美自己;再次一等的是让百姓害怕自己;最次等的是遭百姓辱骂。

因为诚信不足,所以百姓才不信任。所以统治者谨言慎行,让事清自然成功。而百姓会说我自然而然。

第二章(第3章)

不崇尚贤人,使人不争名位。不抬高稀缺物价格,使人不去偷盗。不用欲望刺激人,使人心不乱。这才是聪明人的治理之道。

让人吃饱肚子,保持身体健壮,心保持淳朴自然状态,断绝违反自然的欲望,不敢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这样就能实现天下大治了。

第三章(第49章)

聪明的统治者无私心杂念,和百姓同心。对有才干的人和无才干的人一视同仁传授知识给他们。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对相信自己的和不信自己的人同样给予信任。这才是最好的德行。

聪明人处理天下事谨言慎行,与天下人同心。他们的关系就像,聪明的统治者是淳朴的孩子,百姓是孩子的耳目。

第四章(第18章第19章)

因为自然规律不被人遵循,才产生了仁义的要求;因为多使用计谋,才产生了大伪;因为六亲不和睦,才要求孝慈;因为家国昏乱,才要求有忠臣。所以,求果需要寻因,不能颠倒。

所以说,顺应自然规律,杜绝虚伪的仁义,才对百姓有百倍之利;杜绝伪诈诡计,百姓才能恢复慈孝;杜绝投机取巧对利益的追逐,才能没有盗贼。以上三句话归结为一句:返璞归真,清心寡欲,才能有利于家国。

第五章(第36章)

世人常见强胜弱。但更微妙的道理是柔弱胜强。欲收敛必先伸张;欲削弱对方,必先加强对方使其过头;欲抢夺对方,必先给与对方使对方不能自持。这个微妙的道理,是治国安邦的利器,不可以张扬,就像鱼儿深藏在水中一样。

第六章(57

治国安邦要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正常方法;用兵打仗要出奇兵;安定天下要无为无事,不能瞎折腾。

我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因为对社会管控太多,民众就会贫困;民众喜欢用武器殴斗,就会导致家庭不和睦,国家不安宁;人们多投机取巧,就会崇尚不切实际的奇珍异宝;法令太严苛泛滥,盗贼反而愈多。

所以古代的聪明人讲:我不作为,民众反而能自己管好自己;我崇尚恬静,民众反而能正常生活;我不乱折腾,民众就能富裕;我没有过多的贪欲,民众就崇尚简朴。

第七章(第58章)

社会管控简洁明了,民众就会淳朴善良;社会管控过于严苛,民众就会狡诈取巧。

祸患隐藏在福中,福也寄存在祸中。谁能搞清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正与反,善与恶都是这种关系。世人糊涂地追求极端已经很久了。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适度:有棱角但不割手,正直但不放任,光明但不耀眼。

第八章(第60章)

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火候不能太大。

按自然之道治理天下,阴谋诡计,雕虫小技就都不灵了。也就不能伤害到百姓,自然也伤害不了统治者。统治者和百姓两不伤害,两全其美,是大德所归。

第九章(第61章)

大国与小国相处,大国应当谦让、守静、居下位,这样才能让小国臣服。小国也会获得尊重和相应的利益。这样才会各得其所,天下和谐。

这种关系就像雌雄关系。大国守雌位,小国居雄位,雌恒胜雄。大自然道理就是这个样子的。

第十章(第65章)

遵循自然之道,才是最好的德行。

掌握真知、遵循自然规律、为人处世保持淳朴善良才是智慧,违反自然之道才是愚昧。而世人却把投机取巧、阴谋诡计看作‘智慧’,把遵循自然规律、为人处世保持淳朴善良看作‘愚昧’。这和自然之‘道’正好相反啊。

所以,聪明人不用投机取巧、阴谋诡计来教化民众,而用真知来教化民众。

民众之所以难以管理,原因是他们善于投机取巧、耍阴谋诡计。因此,用阴谋诡计来治理国家,就是国贼。用真知来治理国家,才是最好的德行啊。

这个道理非常深刻。只有明白这两个道理并实行,才会国泰民安。

第十一章(第66章)

江河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成为百川之王,因为它处于下游。

社会也是同样道理。所以,聪明的统治者想处于民众之上,必须言语谦和处于下位。想处于民众之先,必须以身作则处于民众之后。这样民众才不把他看成祸害和负担,才会拥戴他。因为他不争先争上,所以没有人能与他争。

第十二章(第72章)

民众如果不再害怕危险,则最大的危险就会来临了。

不能侵害民众的居所,不能侵害民众赖以生存之器物,这样才不会被民众厌弃。所以,聪明的统治者有自知之明,不擅作主见。自爱但不自以为尊贵。

第十三章(第74章)

民众如果都不怕死,就不能用死刑来恐吓民众。

如果只是极少数人不怕死,对少数人处以死刑就会使民众惧怕而不敢违法。

如果民众都惧怕死,就得严格按法律程序办理死刑案件。如果不按法律程序走而滥杀,就像不懂木匠的人去做木工活,就会反伤其手。最终会损害统治者。

第十四章(第75章)

百姓之所以闹饥荒,原因是统治者征税过多。

百姓不服从管理,原因是统治者胡作非为。

百姓之所以不怕死,原因是活着太艰难。

这种情况下,只有那些做事不是为了活命的人,才珍惜生命。所以我才讲这是‘贤重身’。

第十五章(第78章)

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了,但水滴石穿能攻克坚硬东西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水。这个现象亘古不变。

水能战胜坚硬的东西,弱能战胜强。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人按这个道理行事。

因此聪明人才这样说:为国家背负骂名,承受灾难的人,才是国家的脊梁和主人。

正确的话,听起来像是错误的。

第十六章(第80章)

有人口稀少的小国,大型器械都用不上。民众害怕死亡不出远门。车船也不需要,军队兵器也不需要。民众用原始方法结绳记数。吃着美食、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开心地唱歌跳舞,安居乐业。与其它小国相距很近,鸡狗的叫声相互都能听见,但民众一辈子都没有交往。

 

第七篇、战争与和平篇

第一章(第29章)

大有作为要夺取天下者,我看会失败。天下像一件神器,不是有为者可据有。大有作为者会失败,大力保持者会丢失。所以聪明人要徐徐图之、谨慎把持,不过分用力。

第二章(第30章)

用‘道’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不以强兵武力统治天下,这才是最好的方法。

军队所到之地,草木不生生灵涂炭。所以善于治理天下者,成功而不用强,成功而不骄横,成功而不自满,成功而不自夸,成功而谨慎保持。

其中的道理是,物壮就会老,老就会早死。所以聪明的统治者不以强兵武力统治天下,顺应长久之道。

第三章(第31章)

战争人人都厌恶,军队是不吉祥之物,不得已才用啊。所以顺道有德的君子都反对战争。和平为贵,不要赞美战争。赞美战争,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不会得到天下人称

赞的,也不会成功。

古人以‘左’代表‘文’,以‘右’代表‘武’,办吉祥之事在左边,办丧事在右边,战

争后对死者以哀礼安葬之,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章(第68章)

好的武士不轻易使用武力;善于战斗的人不意气用事;善于取胜的人不轻易与对手交锋;善于用人者不盛气凌人。总之,无为不争是符合天道的最好德行。

第五章(第69章)

打仗用兵之道是:不能轻易主动进攻,应当以防备为要。不能因为进一寸而导致退一尺。行动、攻击、武备都不能让敌方看出来。这样才会取胜。

最大的危险是骄傲自大轻视敌人。轻敌就会失去所有的优势。所以说,两军相遇,防备严谨的一方胜出。

第六章(第73章)

战争中,经常是勇敢者死,不勇敢者存活。两种选择利害不定,谁能知道其中的道理呢?

自然规律是:不好战的人容易取胜;不言语的人容易得到响应;坦诚的人善于谋划;不招呼的自己会到来。天道广博,自有其道理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