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习惯性疲软
(2009-03-11 00:00:00)
标签:
体育 |
昨天和老爸一起先后看了鲁能和国安的亚冠比赛,因回家较晚,鲁能的比赛仅看了不到10分钟,踢的比较压抑,之后要吃晚饭也就放弃了,后来知道是0:3输掉了。国安的比赛基本看全了,作为一个北京人对国安还是有情节的,也深深的希望他们打好,打胜。比赛颇有悬念,开场进球,之后半个小时完全掌控比赛,各个球员基本都敢带球过人了,配合更是非常顺畅,至上半时快结束时,我都认为比赛是没有悬念的,因为球员已经打开了,之后就是胜几个的问题了。但从上半场的下段,局面却失控了,莫名的丢了主动权,球控不住了,配合自然没有了,场面也越来越难看,还好郭辉最后蒙进去一个,算是以2:0完胜吧,但胜的似乎很累,看的也很累。
看完比赛和老爸的闲聊中我将比赛控制权的丧失归结为中国足球的习惯性疲软,这个词汇的冒出仅是当时信口捏来,但后来一想,却觉得颇为准确。中国足球,由其是现在的这些球员踢起球来似乎总是缺乏一种精神,而且比赛的过程中更是疏于变通,所谓习惯性的疲软,就是在别人的变通的情况下逐渐丧失主动权的一个表象。
变通能力或说对比赛的阅读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不光球员要有,教练更是主体。但看一看中国现在的教练和球员们,也只能无奈了。年维泗老爷子曾感慨的说他们是大学生踢球,后来教大专生,而之后的大专生们当教练后则只有教中学生了,现在中学生门有的又已经走上了教练岗位,学生更是降格为从小学就不怎么进行文化课的孩子们了。应该说文化不是踢好球的必要条件,不能否认但凡优秀的球员,身体素质、先天意识都是非常出色的,但对于一个群体而言,若连最开始教球的人都只会绕桩,要求坚决的执行不适合的站位,哪什么样的天才也都会被废掉的。中国有过健力宝在巴西的成功,有过北京三高在墨西哥的辉煌,但这些人回到国内后就逐渐的消失掉了,当时震惊国外的能力也就消失了,不能不说是中国足球的悲哀啊。
记得大学踢球时,一帮经常配合的球友在一起根本是不需要过多的进行战前布置的,谁习惯什么位置,会怎么跑位,谁防守时容易出现空位,别人怎么进行防守补位,似乎都是自己总结的,连后来校队的职业教练都认为我们的组合很到位,比校队的职业素养好,可惜技术差一些。大学校队的人员基本是半职业的,全是体育特招生,身体、技术确实出众,但和他们的比赛中我们却也偶有斩获,因为他们太容易冲动了,呵呵,经常用犯规黑掉他们的主力,一句经典的话是校队教练总在场边叫嚷的:踢球要用脑子,但脑子不是用来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