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澳大利亚刘芸墨尔本生活记录旅游 |
分类: 留学路 |
上周日,会计学的同学小组讨论,我们在州立图书馆里面呆了整整一天。结果,星期一的演讲还是做得不是太好,哎,我前面那个人讲的太慢,我担心时间不够,所以讲的特别快,就感觉有点抢。那个外国学生自己不会,还一点都不着急,真是把我们气死了。我晚上做到十二点多给大家打电话,一个都打不通,这些姐姐个个不着急,都先睡觉了,第二天说早点到学校图书馆再练习一下,结果我一个人先到那里,人家慢慢的摇着过来。演讲完了,又发现报告有点问题,还想就那样交了,我气呀。我说不能交,然后完善了才打印出来交上去,心情郁闷,但是,我对自己说,万事不可以急躁,千万不要影响了心情,因为天底下没有什么事情比此时此刻心情是愉快的更重要。
最近听了很多年长的人谈她们的人生,成功,喜悦,失落和难处。我告诉自己,用尽全力,要让自己快乐。
Do anything make yourself feel good!
在墨尔本的各行各业中都有一些非常出色的女性,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也认识了许多成功的女性。了解越多,越让我对于他们的私人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人大多事业有成;女老板,管理自己的公司;姣好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有分明的处事原则,不人云亦云;对于投资和男人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A小姐,是我在墨尔本关系不错的一个女朋友,女老板,经营着一家房地产公司,有迷人的身材和相貌,快四十了至今未婚,近些时候开始潜心研究佛学。她常对我说,“男人都不可靠,千万不要为了任何人而改变自己最初的梦想。凡是多为自己想,为别人考虑那么多,别人也不会感谢你,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好”。我对她过去的经历特别好奇,却一直没有机会去详细的了解,这恐怕是我的职业病,凡事都想刨根问底弄出个究竟。差不多八年以前她来到墨尔本求学,在拿下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来和一个当地人一起开始了现在的公司,在她的勤奋和努力下,公司在行业内越来越有影响力,而她自己也越来越忙。一年前,我在跟她讨论择偶标准的时候,她趾高气昂的告诉我:“男人都一样,有一天总是会变心的,既然都那么坏,我干什么不找个有钱的?先享受了他的钱,有一天他变心了,我还可以分他一半的财产”,我当时对她的价值取向特别不理解,却也说服不了她。再后来我们又讨论起男女之间的事情,她开始开导我也或者是在说给自己听:“人与人之间其实真的要讲缘分的。一个人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的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其实也很清静的,至少我们很自由。既然我一个人生活可以那么质量高,何必找个人来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呢?”。最近我在聊到要回国的事情时,她突然一改往日的风格:“像你们这么年轻真好,还有时间去选择。好好的去生活,看看我们累死累活的忙了半辈子,到头来其实什么都没有”。我突然对这个女老板有了一丝同情,更多的是感同身受。从很大程度上讲,这也是我选择离开这里的原因。
记得一个来了十多年的朋友对我说的:“ 这里的人都有毛病,呆久了就好像得神经病一样。每个人都会变得越来越自我,慢慢的开始习惯自言自语;逮着一个人就开始倾诉,认识的、不认识的。这个地方真的会把人逼疯的”。这是那个朋友的原话。她自己也还单着,比我还小几岁,十几岁就来了墨尔本,学的护士,现在在一家精神病医院工作。前两年自己买了房,今年开始还要供妹妹上学,而她自己也报了一个会计的课程,打算换个比护士轻松的工作。她是个特别聪明的女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韩混血的关系。虽然我不知道她过去经历过什么,但我发现她并不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我问她,韩国的男孩子都是怎么样,她告诫我“最好不要找韩国男人,过分传统”。我追问,“那还有哪里的男人好呀”,我意外她会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国呀”。记得,一个当地人跟我讨论起中国男人和西方男人有什么不同的时候说的:“中国的男人,结婚以前可能只有一个女人,可是结婚以后他们可以有很多个女人;而西方男人正好相反,结婚前他们可能有很多女人,可是等他们结婚以后就只会和一个女人好好过”。
我无法去考证这句话的可信程度,但确实说明了一些问题。这让我想起了B小姐,墨尔本鼎鼎有名的女会计师,年轻时曾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人物,带领过政党,现如今又拥有成功的事业,有一个混血女儿,前夫曾是一位政客。没有去调查过她离婚的原因,却曾为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大为佩服。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总是理所当然,却又不在掌控。
前几日采访C小姐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墨尔本的成功女性为何大都单身?这让我顿时疑惑起来。难道,今天的成功是以牺牲家庭所换来?还是墨尔本的男女比例的确失衡到了一个病态的程度?或者又像有人说的,墨尔本的优秀男士实在太少?又或者她们是因为感情失败所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事业上去,才有了今天的成绩?A小姐曾经总结过:“物质总是比精神来得容易的,与其花大把时间在一个男人身上,不如用心经营一份事业来得现实,到头来至少不会白忙一场”。私下里,一位企业女老总小声的给我道出了她的真心话:“我们不是不渴望家庭的温暖,只是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让我们迫不得已走到今天”。
忘记是从哪里看来的这句话:迷了路,才发现一生所寻求的不过是一家。
是啊,又有谁是天生就喜欢把自己推到一个冰冷的境地?谁又生来就愿意享受孤单?因为把“家”这个字眼看得太重,所以才会特别慎重。其实,女人想要的很简单,为什么男人们给不了或给不起?
为什么总是要给女人那么残忍的选择题: 女人,你是要“心”还是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