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2009-01-17 11:05:13)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前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    第一部分 婴儿情绪的发生发展

¡    第二部分 情绪的社会化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婴儿情绪的发生发展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二)婴儿情绪的发展

(三)婴儿高级情感的发生(四)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

¡    人类婴儿的感情性反应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从降生到人类社会环境中的第一个刹那间开始的。   

¡    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如,新生儿或哭、或静,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而且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分化的。

¡    伊扎德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婴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二)婴儿情绪的发展

         在成熟和后天环境作用下,婴儿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愤怒和悲伤;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和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同情等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性情感。

     同时,最初的情绪反应也不断分化,如哭逐渐分化为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

(三)婴儿高级情感的发生

(四)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发展的三个阶段 :

1、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婴儿最初的微笑是内源性的,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此时这些微笑,无论是内源的还是诱发的,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 有趣的是,即使在新生儿期微笑也存在性别差异,女婴自发微笑的次数比男婴多。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

   婴儿能够区分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刺激,对人脸、人说话的声音开始有特别的选择,明显对社会刺激笑得更多,出现了最初的社会性微笑。但还不能区分不同人。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个月以后)

  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强,他能够区别熟悉的面孔和其它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第二部分 情绪社会化发展趋势

¡    情绪的社会化

¡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    (三)表情的社会化

补充:婴儿的依恋

(一)什么是依恋

(二)依恋的发展

(三)婴儿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四)依恋的影响因素

(五)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什么是依恋

   依恋(attachment)一般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感情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婴儿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      

  依恋具有以下特点:

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个体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而非依恋所有的人。

        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如依恋母亲的婴儿倾向于偎依在母亲身上或在母亲身旁活动。

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上,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可从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如果依恋遭到破坏,则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

1、依恋建立的前提

§    社会环境尤其是养育条件的存在是依恋发生的首要前提,如母亲对婴儿的关注。

§    此外,个体自身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已有的发展也构成了其继续发展的前提。除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日益成熟和与之相关的某些基本心理品质的初步发展外,特定依恋关系的建立还需要一定的认知前提。

两个认知前提:

¡    (1)识别记忆。识别记忆是将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分化出来的认知技能。这种认知能力使儿童能够把作为依恋对象的特定个体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从而有可能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依恋。

¡    (2)客体永久性与人的永久性。客体永久性;人的永久性则是以人为客体的永久性。识别记忆只能使婴儿从在场的人们中辨别、分化出熟人的再认记忆,而人的永久性则可使特定个体的核心特征得以重现,从而意识到该个体的持续存在。这种能力约在婴儿8个月时出现。

 2、依恋形成的标志

          科学地确立依恋形成的标志在依恋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依恋标志的确定须符合以下三个原则(Schaffer):

    (1)代表性,即能反映依恋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

    (2)稳定性,即在依恋一般应出现的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

    (3)普遍性,即不因个体间的差异而影响依恋现象的普遍存在。

3、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

            这个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他们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就会微笑,以后还会咿呀“说话”。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到6个月)

          这时婴儿对母亲和和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要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

§    第三阶段:积极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3岁)

         从6、7个月起,婴儿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切。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依恋对象使其高兴,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只要依恋对象在身边,他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仿佛依恋对象是婴儿的安全基地。婴儿出现明显的依恋,形成了分离焦虑 ——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

         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咿呀学语、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婴儿产生怯生。

(三)婴儿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1、依恋的测量

       安斯沃斯等人设计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是测量婴儿气质的经典方法。它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于婴儿日常生活的典型情境——陌生情境,观察婴儿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婴儿依恋的类型。陌生情境由一组7个3分钟的情节组成。

对陌生情境的分析

陌生情境法包括:

§    3个主要的行为主体变量:母亲、婴儿和陌生人;

§    2种主要的人际关系变量:与母亲的相互作用和与陌生人的相互作用;

§    3种焦虑源:陌生的物理情境、与养护者的分离和与陌生人的联系;

§    4种主要情境:亲子分离、亲子团聚、陌生人在场、陌生人退场。其中亲子分离和亲子团聚是两个主要情境。可见,情节3、4和5、7是测量的关键场景。 

    陌生情境法使依恋的测定得以标准化,大大推进了有关依恋的研究。但它也存在局限:

陌生情境法的使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最适用于1-1.5岁的儿童,只能测定特定人际关系中的具体行为特征,而不能测量依恋的长期稳定性。

陌生情境法低估了婴儿自身的特点对亲子依恋关系的影响。

陌生情境法的实施受文化的影响。

3、依恋类型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    稳定性:依恋类型有明显的稳定性。Waters(1977)的研究。但依恋的具体表现会有所变化。

§    可塑性:如果婴儿的家庭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如父母离婚、失业或迁居等,母婴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依恋类型也可能发生变化。

(五)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总之,对于父母的健康依恋将会促进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奥秘的探索和好奇。同时,早期依恋增加了儿童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并使儿童以后能对同伴发展起成熟的情感关系。显然,早期依恋对于日后发展确实产生了影响。

思考题

¡    1、原始情绪反应及其特点

¡    2、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    3、依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