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概述
1、定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 2、种类
¡
(1)刺激物的性质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
¡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
(2)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
¡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 第一章
幼儿感觉能力的发展
¡ 一、视觉
¡
(1)视觉敏度:视力
¡
①儿童的视力并不如正常的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视觉敏度在不断发展。
¡
②给幼儿看的读物,年龄越小,图和字越大。
¡
(2)颜色视觉:辨色力
¡
3~4月:可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
3~4岁:可初步辨认红、橙等7种颜色
¡
幼儿最容易掌握的颜色名称是“红”,其次是“黄”、“绿”。
¡
女孩的辨色能力比男孩强。
¡ 二、听觉
¡
(一)听觉的发生
¡
1.胎儿的听觉反应
¡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
(二)听觉的发展
¡
三、触觉的发展
¡
新生儿和1岁前的儿童,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之后,手成为人主要的触觉器官。
¡
1.儿童触觉的发生
¡
2.口腔的触觉
3.手的触觉
¡
四、痛觉的发展
¡
儿童的痛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高。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国外有人做过对新生儿的痛觉测查,他们用针去刺孩子最富有感受性的区域——鼻、上唇和手,结果表明,未足月的新生儿,对极强的刺激都没有不愉快的表现,即可能是不感到痛。
第二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
一、形状知觉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很小的婴儿就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
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
二、大小知觉
¡
三、深度知觉
¡
为了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设计“视崖”试验。“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这种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方格图案。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
¡吉布森和沃克曾选取36名6个月半~14个月的儿童进行“视崖”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婴儿只爬到浅滩,即使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婴儿也不过去,或因为想过去又不能过去而哭喊。该实验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但无法判断深度知觉是否是先天的。
¡
四、方位知觉
¡
五、时间知觉
¡
婴儿最早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
六、观察力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
一、适应现象
¡
二、对比现象
¡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
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评价、培养
¡ 1、发展
¡
(1)目的性:无意性→有意性
¡
(2)持续性:时间短→长
¡
(3)组织性:缺乏系统、顺序→有顺序
¡
(4)细致性:笼统模糊→比较精确
¡
(5)概括性:表面特征→本质特征
¡ 2、评价
¡ 3、培养
¡
(1)保护感官¡
(2)兴趣与习惯
(3)目的与任务
(4)方法(顺序、典型特征、分解、比较、追踪)(5)语言
¡ 思考题:
¡
1、婴幼儿感觉的发展特点是怎样的?
¡
2、幼儿知觉的发展特点是怎样的?
第七章 幼儿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一、注意及其功能
¡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般认为注意有两大功能:
¡
(1)选择功能
¡
(2)监督和调节功能
¡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一)注意使婴幼儿从周围获得更加清晰、更加丰富的信息
¡
(二)注意是婴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
¡
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随着儿童成长,注意不断发展。
¡
(一)原始的注意行为(二)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 (三)有意注意的萌芽
¡
二、注意的发展
¡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
(二)有意注意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
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一般来说,幼儿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倘若再加上教育上的疏忽失当,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分散即分心现象。
¡
为了防止幼儿注意分散,应该了解引起分心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
¡
一、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
¡
(一)无关刺激的干扰
(二)疲劳
(三)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幼儿注意力分散的状况呢?
¡
二、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防止儿童注意分散,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
(一)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三)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三、幼儿注意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1、利用外部因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玩教具;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2、运用主观因素,保持注意稳定。
(目的要求;积极的活动状态;兴趣)
3、善于引导两种注意的转换。
四、幼儿注意力的评价和培养
1、评价 2、如何培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