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大多数观众,电影《非常主播》无疑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算不上上乘,但非常好看。它也是目前我们中国最缺的一种电影——老白姓喜闻乐见的电影。相信许多观众和我一样,当最后看到女儿在那个礼堂被保安野蛮押走,男主角却不能挺身相救时,眼圈有些红润,当影片最后,“祖孙三代”加上那个兽医鼓手演奏的音乐响起,女儿欢乐的歌声随着徐徐升起的字幕倾泻而出的时候,内心泛起一丝淡淡的幸福。每当这时,我都会不禁的问: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拍出一部这样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30岁左右的二流电台主持人,一心想成为一个一线红星。突然有一天,一个经常和他在他主持的广播节目里电话连线的女孩儿闯入了他的家,这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女孩儿竟然是他的女儿,而且还给他带来一个外孙。故事由此展开。可以说,在这个故事的基本设定下,会有无数多种可能。女孩儿的妈妈现在在哪儿呢,那个悲惨的女人现在怎么样了,她是怎样将这个女孩儿抚养大的,她受过多少苦,受过多少歧视,她后来嫁人没有,她为什么开始没有让女儿来找男主角而偏偏这个时候让女儿来找?男主角后来怎么离开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呢,生活所迫,还是另有新欢,后来他是不是时常想起自己的初恋情人,他现在还没有结婚,是不是心理还想着自己的初恋情人呢,还是仅仅为了事业不敢谈婚论嫁。女儿找上门后,男主角除了一味的反感,还有没有更能反映“人性”的卑鄙想法?女儿找上门,仅仅是为了寻找父爱吗,她同样有没有一些更能反映“人性”的卑鄙想法。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仅仅因为一个有些玩世不恭的给小狗看病的人的结论,就能心安理得的承认相互的父女关系?我看这个确定父女关系的过程就能拍成一部极其深刻的伦理片,绝对是参加嘎纳的电影,去不了嘎纳,威尼斯肯定没问题。等等等等等等,太多太多的可能,太多太多的能够“深刻”,能够“人性”的角度。可作者都没有选择,作者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小故事,这个故事简单到三两句话就能讲清楚,而且还有很多地方有点儿俗套,但是没有关系,这并不影响观众的喜欢。因为大多数观众看电影并不是为了去动脑子,他们的目的是娱乐,是放松心情,只要能给他们一丝感动,一丝温暖,一丝快乐,就足够了。同样是导演处女作,想想我们最近的几部电影,不是导演的理想太大,最终使影片失去章法,如《气喘吁吁》《白银帝国》,就是一味讨好观众,乏味的像一张白纸,如《非常完美》《夜店》。我们总是在两个极端徘徊,不是大而无当,被导演的思想所累,就是像小孩子疯跑般的低级娱乐。在现在的中国,有能力的导演不屑娱乐,想娱乐的导演,又没有这个能力。

    
对于一部电影,从一个好的创意到一个好的故事大纲,从一个好的故事大纲再到一个好的剧本,从一个好的剧本,最终成为一部好看的电影。中间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十分艰苦的劳动,都需要十分专业的知识。
    
除了熟练的镜头语言,我们看看这部电影的服化道:男主角的换衣间,衣橱里的一排排衣服,精致的男士化妆品,男主角家的装修风格,至少出现了两次的男主角家那个很有质感的大门把手,出现了好几次的冰箱里花花绿绿的食品,包括一个小小的音响系统的遥控器,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有情趣。想想我们的电影,不是让人物居住在外星,如《非常完美》,就是让人物居住在观众自己家的隔壁,如《夜店》。艺术要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我想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分寸很重要,高太多,观众会莫名其妙,一边儿高,甚至低了,观众会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和自己家一样,有什么好看的。
    
如果我们将上面提到的这些服化道元素串起来,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用意:男主角的家不大,估计是个三居室或两居室,这说明男主角还没混出来,没什么钱;房子不大,但装修很好,家电很讲究,这说明男主角很讲究生活品位;他有很多衣服,说明他的身份,他工作很忙,压力自然也很大,当然了,他很需要体面;他有很多男士化妆品,洗澡的时候要加几片玫瑰花瓣,这说明他很讲究情调,是个小资白领;他上班的时候西服革履,送小孩上幼儿园的时候却奇装异服,邋里邋遢,这说明他可能本是个奔放不羁的人,自由的时候他讨厌西服革履的束缚。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号称自己女儿和外孙的两个人,而且还是农村来的,土里土气的。他的小资生活,他的情调,他的品位,他的事业,他的野心,他的名誉,都将被打乱。故事能不好看吗。记得讲编剧的名著《故事》的作者麦基曾经说过,“导演要为银幕上的每一平方英寸负责”,可电影的银幕有那么大,银幕上的一切又都是可以利用的。也许普通观众“看不到”这些,但他们能“感觉到”。

    
其实,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算不上上乘,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是导演的处女作。尤其是影片的前40分钟,男主角送小男孩儿上幼儿园之前,所有的故事都集中在女儿和外孙的到来如何打破男主角的正常生活,男主角如何不喜欢他们上,显得有些乏味。虽然导演用了好几段配乐蒙太奇,但还是让人觉得故事性不足,让不那么小资的我有些看不下去。再有,整个故事的许多转折点强调的不够,比如男主角是什么时候从不接受他们到接受的,又是从什么时候从不得不接受他们到喜欢上他们的?可能大家都能说出大概在什么地方,但缺乏一个强调的点。就像男主角摔遥控器,将玻璃打碎那样的点;或像那天夜晚,男主角坐在女儿门外的地上,和门内的女儿说,“你还是不要继续参加比赛了吧”那样的点。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仍然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对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的处女作电影,有着非常大的启发:
    
一,处女作,要量力而行,要学会做减法。不会走是跑不起来的。
    
二,娱乐不仅仅像小孩子穿着裤衩背心在马路上疯跑那样,娱乐可以下象棋,可以踢足球,也可以打太极。娱乐别人,和表达思想一样,是需要很多专业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