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潮赶海的大连少年

(2024-01-25 16:27:27)
标签:

赶海

礁石

涨潮

分类: 人生足迹

追潮赶海的大连少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住在大连的人们不管老少,都喜欢赶海。在贫困年代里,大海是最为豁达的,她每天都会在退潮的时候,把大量的海鲜留在裸露的礁石上,滩涂的沙土里,浅蓝色的水底下,让人们在退潮的有限时间里尽情的采集、挖掘。当潮水涨起来的时候,赶海的人们就会提起篮子或口袋,步履蹒跚地往岸上走。因为长时间在水里泡着,或是弯腰、低头在滩涂上、礁石上干得时间长了,走路的时候,都会迈不开脚步。
我少儿时代住在台山街,距离星海湾海边仅二、三公里。我们从台山油库西侧的一条小路翻过一个山岗,就是星海三站那一片滩涂。星海三站属于国营养殖场,大片滩涂都被铁丝网围住了,却在铁丝网外面给人们留下一片可以赶海的滩涂。除了这一片地方以外,其他的沿海滩涂都可以赶海,比如黑石礁、凌水桥、南大亭、以及更远的老虎滩、香炉礁、傅家庄、夏家河子、小平岛等海滩都是赶海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赶海是海边人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到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活动。因为人们是赶着退潮的空档去海边采集或打捞海产品,故称赶海。
海洋的潮汐是有时间规律的,只有退潮的时候才能采集或挖掘到海产品。潮汐每天相差将近一个小时,比如,大连一带有句赶海民谚“十二三,正晌干。”这是指潮汐最枯的时间。从大海退潮到潮汐落到最枯点,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后大海开始慢慢涨潮,潮水涨平也需要差不多一个半小时,每个潮汐最佳的赶海时间大约是1.5至2个小时。每当海水退下去的时候,许多贝类就会藏身在滩涂上,躲在沙子里、石头底下,人们就可以将它们挖掘出来。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十六有两个大潮,大潮时,海水退得远又快,可以挖掘比平时潮汐更多的贝类海鲜。每年还有一两次特别大的潮汐,人们管这种潮汐叫作“发海”。发海的时候,远近的人们都会去海边赶海,几乎所有的赶海人都能满载而归。

追潮赶海的大连少年

天气对潮汐影响很大,遇有南风或西南风,特别是风力较大的天气时,潮水会比平时退得更远,如果遇到西北大风天,潮水也比平时退得远。
人们去星海三站赶海,主要是挖蚬子。这一带礁石低矮,滩涂以沙土为主,许多蚬子在沙土下藏身。这片滩涂蚬子多与养殖场有关,滩涂与养殖场内是同一片滩涂,那里的蚬子不准人们进去挖,当海水涨潮以后,养殖区域里的蚬子就会跑出来,溜达到养殖区域外面的滩涂上,在这里繁殖和生长。这片滩涂上的蚬子个大,壳身带有黑黄条纹。这里的滩涂以黑沙土为主,蚬子壳身的这种条纹是生物自我保护的颜色和花纹。在这片滩涂上挖蚬子最好在低矮礁石周围的沙土里寻找,因为其它的地方被赶海的人翻遍了,只有礁石边上的蚬子才容易逃脱人们的挖掘。在这片滩涂上还可以拾到海带,这些海带大都是养殖场海带养殖伐上被风吹落或工人们作业碰落到水里,随着海浪飘浮到低矮礁石上的。靠近星海公园那一侧滩涂的礁石比较高,上面有许多海蛎子,这里的海蛎子个大肉肥汁足,每一次赶海都可以从礁石上剜出一饭盒带汁的海蛎子。那时候,海洋没有污染,海蛎子味道鲜美,可以当场生食,拿回家做汤喝简直是绝妙的美味。这片滩涂生长着一种海蛆可以做钓鱼的鱼饵,我们经常钓鱼,每次钓鱼前一天我们都会到这里挖海蛆。海蛆样子像蚯蚓,身体两边长有细小的足,像千足虫似的。

追潮赶海的大连少年

黑石礁海滩礁石多,滩涂上也有蚬子,这里的蚬子都是黄壳的,个头特别大。平时到这里挖蚬子的人少,所以这里的蚬子一般比别的地方大。这片滩涂上有野生海带、海紫菜、海芥菜、牛毛菜和绿色的海苔菜,这里海生植物多,与礁石群海滩的地理特点有关。在这个海滩上,还可以找到海虹、扇贝,但更多的是海蛎子。由于这片海域的礁石高大,人们还喜欢到这里钓鱼,这里的鱼以黄鱼和黑鱼为多。在黑石礁海域有鲍鱼和海参,但需要到深水区潜水碰海才能有所收获。(见《少年时代我在大连碰海》和《少年时代对大连黑石礁的记忆》)
凌水桥海域里的蚬子完全是黄壳的大蚬子,这与海域的黄沙海滩和礁石海滩的环境有关。这一带海域的物产丰富,各种贝类应有尽有,而且这里海蛎子更大更肥,产量也更高。平时我们在别处赶海采集的各种海生植物,这里也都非常丰富。只是这个地方离我们住的地方远一些,平时到这里赶海的次数能少一些。但这个地方有内海湾,滩涂上的混水螃蟹、花壳蚬子非常多,每次到这里赶海都可以满载而归。凌水桥对我们吸引力最大的还是那座废弃的船坞,船坞里水底的东西非常多,每次去那里碰海都有不少的收获。
赶海的时候需要准备篮子、铁扒子、蛎钩子、铝饭盒和手套,去赶海的时候必须穿胶底鞋。篮子是装东西的,蚬子和海菜以及拾到的海螺需要用篮子装;铁扒子是用来扒土和石头的,石头底下的土扒开才能找到蚬子;蛎钩子是刨海蛎子的专用工具;铝饭盒是盛海蛎子的,刚刨出来的海蛎子带有原汁,需要用盛具;穿胶底鞋则是防止被海蛎壳割伤脚底,如果不小心脚落进水里,胶底鞋具有防滑功能。

追潮赶海的大连少年

海水退潮了,平时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变得温柔多了,海浪虽然也在起伏,却没有了向前冲击的力量。海水平静得像一面蓝色而又光滑的镜子,在阳光下闪着波光。平时隐藏在水底的礁石已经露出了半截,像一个个张牙舞爪的野兽嘴巴,又像是战场上埋在地下的尖刀林。我们结队来到海边,大家相互打一声招呼就向不同的方向散去。有的人到了滩涂上找到一片领地就开始向地上挖去;有人跑到礁石上,挥起蛎钩子在上面不停地刨着;有的人则追逐着一个个随着潮落而现出的礁石,在上面或周边的水下采集着;还有的人则在礁石旁边的水里和洞穴里抓小螃蟹;还有人到有水的地方,寻找脱离大海的水洼,在里面捉鱼,一些不大的章鱼经常会被水洼困住而成为赶海人的猎物。
在沙土里扒蚬子是非常快乐的,赶海人手中的小扒子飞快地将礁石边上的土扒开,每扒一两下,就会有几个蚬子露出来。扒蚬子的人会将蚬子拾起来扔在篮子里,继续扒土,尽管裤脚和鞋子上都是泥浆,但他们全然不顾,继续埋头扒着。直到涨潮的时候,他们才会停下来将篮子放在水里,把带泥的蚬子洗干净,然后直起身向四周看一下,便喊道:“小三,怎么样?”
那边回答:“差不多了,你弄了多少?”
这边会说:“不少了,能有好几斤呢。”
那些在礁石上刨海蛎的人,一手端着长方形的铝饭盒,一手拿着蛎钩子,边刨海蛎子,边用工具将海蛎肉和汁剜到饭盒里。当饭盒快满了的时候,他们也会向附近的伙伴呼喊,询问劳动的收获情况。那些在礁石上采集海菜、抓鱼、抓螃蟹的人也会相互打招呼。
在人们全神贯注赶海的过程中,海水不知不觉地已经涨了起来,把远处的一些地方淹没了。有的人在礁石上聚精会神地采集时,对潮水的上涨往往是不注意的,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自己被海水包围了。这时,被海水包围的人就得趟着海水往岸边撤。因为涨潮的速度比较慢,即使被海水包围在礁石上也没有什么危险,只是需要趟水出来而已。

当小伙伴们在岸边集合以后,大家就会欢快地交谈着,相互欣赏其他人的劳动成果,然后大家便带着自己的战利品结队回行。尽管此时大家都很疲劳,腰疼腿酸,走路不大利落,但大家的心情是愉快的。毕竟都是少年人,走了一段路后,血脉便活动开了,我们便在山路上活跃了起来。大家说着、笑着很快就走到山岗上。站在山坡顶,回身看着已经涨满潮水的大海,我们欢快地跑下山,回到各自的家里。这天晚上,父母一定心情非常好,并会难得地表扬孩子一回。其实,我们赶海不仅仅是收获劳动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想要获得爸妈的认可和表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