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下面 煮得是父辈们的辛酸和无奈
(2010-04-24 22:36:58)
标签:
泥鳅田畈土腥味乡人亲戚美食 |
分类: 文化 |
泥鳅下面 煮得是父辈们的辛酸和无奈
文/南山放马
自官方推销旅游以来,本乡的泥鳅下(读音同哈)面居然“被代表”为招牌菜或名菜,作为正宗的乡野土著绝不敢苟同,个中滋味,不堪回首,往事历历,思绪万千。
先撇开感情因素,简单介绍一下所谓正宗的泥鳅下面,材料很简单,就是野生的泥鳅(主要生活在水田畈的渠沟里)用香油煎炸7成熟后,注入冷水(若不小心加的是开水,泥鳅的土腥味会很重,即使在物质匮乏年代,大多人连拾筷的兴趣都没有),待水沸腾后,放入土挂面(土挂面就是农村土作坊自己配方和面,然后拉扯晒干或晾干的面条,味道涩咸),条件允许的话,煮熟后拌点猪油、生姜、蒜末或酱油等即食。
相信不肖多说,地球人都明白什么叫“泥鳅下面”了。笔者深触,记事以来,泥鳅下面都不是什么美味佳肴,也不会让人感觉到鲜美无比,煮得只是父辈们的辛酸和无奈。
本乡资源匮乏,与山区相连却只有数个小山丘,以田畈为名却人均不足半亩田,属于典型的“佃农集散地”。居民主要来源于太平天国、军阀混战、抗战、解放战争中,从江北安庆沿江一带“跑反”迁徙过来的草芥。自我记事起,就不曾见过本乡有过几进几出的皖南风格的殷实人家的大宅门,多是用土砖或黄土垒砌的土木结构的小平房。(现在主要依靠在江浙、沿海、东北等地打工收入,基本户户都住砖混或钢混楼房)
以前,乡人特别穷,即使那些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山民都看不起本乡人。身为山区县的一乡,我们几乎就没有林茶收入。号称田畈,由于人均少产量低,大多人家也只能是自给自足,时髦话就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分田到户后,乡人主要依靠种植水稻以果腹,副业就是家家户户养一两头猪和几只鸡鸭,当然也不可能养得太多,田地受限,猪鸡鸭食会供应不上。
过去,因为没有农药和化肥的侵蚀,每年插秧或收割水稻时,大家都会带个桶类的东西,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将有意或无意抓到的泥鳅带回家养起来(泥鳅对水稻类农作物是有害的)。那个年代,尽管物质匮乏,鱼虾还是会有人买卖的,但是泥鳅土腥味太重,加上无法将肚中杂物清理干净,根本就卖不了钱,也很少有人吃。
乡人家鸡鸭下的蛋,也很少舍得吃,大都用来兑换食盐、火柴、针线或肥皂类日用品。因为除了猪养肥后能卖钱、鸡鸭蛋兑换商品外,我们几乎就没有了其他经济来源。
现在看来,大概是乡人们从自发到自觉地慢慢形成某种潜意识的约定,亲戚朋友相互来访时,招待客人都会用泥鳅下面应付,然后大家都会说“泥鳅下面”香味可口……
至今清晰记得,母亲曾经用泥鳅下面招待外婆家的一位亲戚出过一回洋相。那是邻县山里的一位亲戚,由于他们有山场、有茶叶、也有田地,自然比我们生活的要殷实些。亲戚是中午路过这里,母亲盛情挽留亲戚吃中饭,准备到食品站(计划经济的怪胎)买点荤菜回来,可惜什么也没买着,自然也做不了饭菜。亲戚是位见过世面的长辈,见母亲急得团团转的样子自然领会,又说马上要乘车去办事,先到外面转转,让母亲下碗面条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鸡蛋下面很常见。偏偏当时家里的鸡蛋已经一个没留的换钱了,除了水桶里的几条泥鳅外,再也找不到一丝油荤。于是,母亲兴冲冲地将泥鳅捞起下锅煎炸,煮面条……待母亲将一碗热腾腾的传说中的泥鳅下面端到亲戚面前,只见眉清目秀的长辈亲戚的眉毛眼睛都皱得快不成形了,当场就毫不客气对母亲说,她怕泥鳅的土腥味,让母亲重煮一碗清水面条就可以了。不过,当时我也顾不上察看母亲的满脸尴尬了,早就迫不及待地将“泥鳅下面”端到厨房囫囵吞枣去了……
再后来,大张旗鼓地喧嘶“泥鳅下面”或 “泥鳅下面火锅”天然美味的,是13个月都发不出工资的乡机关食堂……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乡人们接着说:菜谱上本也没有泥鳅下面,吃过的人或正在吃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泥鳅下面。
不过,谁要请鄙人下馆子,把“泥鳅下面”当大菜点,我立马跟谁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