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红学家,当然,有很多红学家的确有水平,有见地!但也有很多红学家鄙人也认为是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之徒。今天我不想评论红学家,只是作为一个影视爱好者去谈谈电视剧《红楼梦》。
87版《红楼梦》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记忆了,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让我对小说中的贾宝玉有了立体的直观的感觉,他清澈的眼神,对女儿怜悯的表情和对爱情的愚痴都让我喜欢;张莉饰演的宝钗的大气稳重甚至有些狡猾的气质也符合宝钗这样的人物;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更加可圈可点,应该说,从古至今,各个形式表现出来的林黛玉,没有一个能超于陈晓旭的,不管是越剧版的还是舞剧版的,因为陈晓旭那一张古代美女的瓜子脸,还有细细的忧郁的眼睛,小气刁钻聪慧的个性,无一不是林黛玉再生!
我们必须承认,有“先入为主”这一说法,但我们更不能否定创造的力量!没有什么作品可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别是电视剧,你没有做到超越也就罢了,实在不能糟蹋东西。
少红导演是中国少有的优秀导演,《大明宫词》、《橘子红了》都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精致与唯美是这个女导演一直所追求的,今天看《红楼梦》让我感觉,她可能太想追求所谓精致和唯美了,用劲儿用大了,过犹不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翻拍经典,其实并不是难事,因为比起当年,无论从化妆造型还是技术方面,我们都有了很大的飞跃,演员更是比过去可选择的余地多得多!说简单点儿,能把经典再添些新的东西足够了,如果脑子里就是“超越”“超越”,你可能不但超越不了,反而受其累!
新版《红楼梦》在地方台播出的时候,网络就有视频,也有很多板砖,但我还是冷静地期待着,因为翻拍本身就带着争议进来的,争议不是坏事,因为它被人“关注”!可我们不能局限于“被关注”,我们更多的是要理性地分析我们好在哪儿,失败又在哪儿!
《红楼梦》小说摆在那儿,我们就不需要去衡量编剧的实力,除非编剧有本事把它改成“非红楼”,那么,我们更多的是要看导演和演员的感觉,很遗憾,导演和演员都没有找到感觉!
作为导演,对着剧本里德角色选演员多么重要,少红导演在北京卫视做宣传的时候不停地表示自己和制片人李小婉对于选演员如何重视,如何辛苦,的确辛苦,我们都理解,可观众更看重你辛苦过后的成果!贾政和王夫人已经老成那样了,不管你怎么说忠于原著,怎么符合红学家的审美,可观众是不接受的,你不是拍给曹雪芹的,更不是拍给少数红学家的,你是拍给我们观众的!
看完四集,我写了一个围脖:把金陵十二钗改成十二个“太”,
贾母太寒碜,王夫人太老,贾宝玉太小,宝钗太瘦,林黛玉太肥、袭人太丑,秦可卿太诡异,音乐太恐怖,造型太雷人,演技都太假,镜头太晕,文化底蕴太浅!发表后,我自己反省自己,是不是太不宽容了,太苛刻了呢?这样的评论显然不尊重这些辛苦的劳动者。忏悔之余,我又接着看电视剧,当我看到元妃省亲的那一段,我已经彻底没了悔意,如果说宝钗和黛玉我们还可以宽容谅解的话,那这元妃丑的是不是太过分了些呢?导演眼光差了我们能够理解,被皇帝选为贵妃的女人竟然会是那般?真是苦矣!不要告诉我过去人的审美和现在不同哦!即使不同,你也要选一个能被现代人审美所接受的美女来诠释这个人物,起码,我们觉得她真够得上万里挑一的了!
整部戏就连一些老戏骨老演员都不在状态了,念台词一般,根本不在人物里。这就是导演的问题了吧。
每集都有大篇幅的旁白,让我感觉这不是电视剧了,更像王刚讲故事,不要总担心观众看不明白,观众不傻!导演和演员能明白6分的,观众就能明白9分!
快镜是本剧特别赋予的特色手段吗?那只好遗憾地说,太失败了,晃的人头晕!现代观众生活节奏本来就快,生活都是晕的,好不容易晚上闲下来看一看经典名著,还是晃我们!太不人道了!我总结了,把那些快镜砍下去,一点儿都不影响剧情,那又何必浪费时间呢?
倒是秦可卿给我印象极为深刻,鬼魅一样的造型,鬼魅一样的眼神,让我忘记了她是那个可人儿的秦可卿,太虚幻境里的“她”一眼一眼地“剜”宝玉,也让我感觉不到是在仙境,倒像是在阴曹地府!
导演下部戏如果选择正确,倒是可以翻身的,就拍《聊斋》吧!估计应该会给我们观众一个全新的视觉冲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