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成功案例

(2013-09-27 19:49:20)
标签:

教育

分类: 市级课题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安徽教育网》     发布时间: 2008-08-26     [字号: ]

设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设问,不仅可以用来“遍询诸生”,检查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达到“温故知新”,导入新的课题;还可以发“愤悱之功”,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所以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由于教学过程绐终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和筛选,抓住关键和重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这就犹如“沙里淘金、花中采蜜”一样,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学习总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你发现了“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因为刚果盆地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而东非高原由于地势比较高,气温偏低,降雨偏少。)◆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为什么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尽管该地远离赤道但是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降雨较多。)由于设问是由浅入深的,以“气候”为焦点,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个性见解的产生与发现。

二、设置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活跃的成份是求知欲。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启发思维。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提问学生:“为什么远日点是夏季,近日点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学生头脑中的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情绪。

三、逆向思维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应是形式上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提问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了。我在听过一位教师讲述空气的组成时,他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份各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提出,学生照本宣科读了一遍就回答完了,但学生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把提问改成:“假如大气中分别缺少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照课本读一遍就不行了,学生就必须根据课本上各种气体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答出,既使学生答错了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这样的反馈才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

四、因果相关的提问

这种提问问题的方法,可以摆出一些条件或设想,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先摆出地理现象,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推究原因,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例如,讲述欧洲的气候时,先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年等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欧洲地形图,在学生对欧洲的位置、地形、洋流、降水和所温的分布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欧洲为什么会具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从“因”中得出“果”来。再如,学生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后,问:“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引导学生阅读“板块构造示意图”,这样学生可以从“果”中得出“因”。

五、联系实际的提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联系些生活常识,尤其是能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如在讲气旋与反气旋问题时,我结合台风在我省登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台风在我省登陆,同时得知,福州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该台风是在福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陆?”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的智能的目的。

总之,提问的角度很多,方法各异,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这是“教无定法”。然而“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又有一般规律可以遵循,按规律可以有较好的收效----这就是“提问有法”了。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提问还必须做到先“问”后“提”,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中的“共生效应”的作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安徽教育网》     发布时间: 2008-08-26     [字号: ]

设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设问,不仅可以用来“遍询诸生”,检查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达到“温故知新”,导入新的课题;还可以发“愤悱之功”,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所以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由于教学过程绐终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和筛选,抓住关键和重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这就犹如“沙里淘金、花中采蜜”一样,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学习总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你发现了“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因为刚果盆地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而东非高原由于地势比较高,气温偏低,降雨偏少。)◆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为什么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尽管该地远离赤道但是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降雨较多。)由于设问是由浅入深的,以“气候”为焦点,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个性见解的产生与发现。

二、设置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活跃的成份是求知欲。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启发思维。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提问学生:“为什么远日点是夏季,近日点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学生头脑中的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情绪。

三、逆向思维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应是形式上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提问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了。我在听过一位教师讲述空气的组成时,他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份各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提出,学生照本宣科读了一遍就回答完了,但学生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把提问改成:“假如大气中分别缺少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照课本读一遍就不行了,学生就必须根据课本上各种气体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答出,既使学生答错了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这样的反馈才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

四、因果相关的提问

这种提问问题的方法,可以摆出一些条件或设想,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先摆出地理现象,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推究原因,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例如,讲述欧洲的气候时,先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年等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欧洲地形图,在学生对欧洲的位置、地形、洋流、降水和所温的分布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欧洲为什么会具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从“因”中得出“果”来。再如,学生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后,问:“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引导学生阅读“板块构造示意图”,这样学生可以从“果”中得出“因”。

五、联系实际的提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联系些生活常识,尤其是能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如在讲气旋与反气旋问题时,我结合台风在我省登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台风在我省登陆,同时得知,福州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该台风是在福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陆?”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的智能的目的。

总之,提问的角度很多,方法各异,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这是“教无定法”。然而“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又有一般规律可以遵循,按规律可以有较好的收效----这就是“提问有法”了。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提问还必须做到先“问”后“提”,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中的“共生效应”的作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安徽教育网》     发布时间: 2008-08-26     [字号: ]

设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设问,不仅可以用来“遍询诸生”,检查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达到“温故知新”,导入新的课题;还可以发“愤悱之功”,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所以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由于教学过程绐终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和筛选,抓住关键和重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这就犹如“沙里淘金、花中采蜜”一样,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学习总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你发现了“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因为刚果盆地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而东非高原由于地势比较高,气温偏低,降雨偏少。)◆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为什么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尽管该地远离赤道但是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降雨较多。)由于设问是由浅入深的,以“气候”为焦点,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个性见解的产生与发现。

二、设置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活跃的成份是求知欲。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启发思维。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提问学生:“为什么远日点是夏季,近日点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学生头脑中的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情绪。

三、逆向思维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应是形式上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提问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了。我在听过一位教师讲述空气的组成时,他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份各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提出,学生照本宣科读了一遍就回答完了,但学生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把提问改成:“假如大气中分别缺少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照课本读一遍就不行了,学生就必须根据课本上各种气体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答出,既使学生答错了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这样的反馈才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

四、因果相关的提问

这种提问问题的方法,可以摆出一些条件或设想,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先摆出地理现象,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推究原因,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例如,讲述欧洲的气候时,先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年等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欧洲地形图,在学生对欧洲的位置、地形、洋流、降水和所温的分布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欧洲为什么会具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从“因”中得出“果”来。再如,学生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后,问:“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引导学生阅读“板块构造示意图”,这样学生可以从“果”中得出“因”。

五、联系实际的提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联系些生活常识,尤其是能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如在讲气旋与反气旋问题时,我结合台风在我省登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台风在我省登陆,同时得知,福州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该台风是在福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陆?”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的智能的目的。

总之,提问的角度很多,方法各异,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这是“教无定法”。然而“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又有一般规律可以遵循,按规律可以有较好的收效----这就是“提问有法”了。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提问还必须做到先“问”后“提”,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中的“共生效应”的作用。
 

                                 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成功案例   作者:李学会

 

 

    当前,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多被用作讲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一旦新课导入完成,教师往往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或按照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的组织教学。林培英教授在给我们顺义地理教师培训班讲解“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时,特别强调让教学情境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步的扩展、深入、充实,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推动、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活动。因此,当我准备顺义地理教师培训班的展示课,设计讲解《澳大利亚》时,我的着眼点是:创设教学情境,并使情境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学生课堂学习的始终。

    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自然景观独特、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美誉,是一个区域特点非常突出的国家。很多老师都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澳大利亚的袋鼠、树袋熊等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动物创设教学情境,我第一个念头也是如此,而且当即就理清思路。首先,利用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观看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的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动物?进而,引入学习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然后,分析出自然条件适合发展养羊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体现人地关系和谐。但是,随着思路的清晰自己立刻意识到:这个教学情境不但没有新意,而且只作用于教学导入,即使学习过程中设计再多的学生活动也是很老套的一种教学模式。于是,我就想:“不如设计一条澳大利亚旅游路线,通过旅游组织教学。”比如: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引出学习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询问要穿什么衣服?还需要做哪些准备?等问题,学习当地地形和气候特点;第二站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和国家羊毛博物馆,引出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分析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但是,澳大利亚这条旅游路线如果我事先设计好,并指定旅游地点,只依靠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奋点,从而进入学习状态是极其困难的;如果让学生自主设计这条旅游路线,就会出现多条不同路线,学生设计的旅游地点又未必适合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而且在生活中旅游者一般只是欣赏风景、散心游乐,进入旅游情境的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认为主要目的就是看看特有动物、欣赏风土人情,至于还要分析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等诸多知识与他们的旅游设想是脱节的,使得教学情境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所以,第二种情境设计在没完全理清思路的情况下,就被自己否定了。随后又设想了几个教学情境,也都逐一被自己否定。

    就这样,冥思苦想的每一种教学情境都不理想,我感觉自己有如江郎才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教学设计的困境中。这时,我想起在一次听北京四中刘刚老师作报告时,我问刘老师:“您在教学中感觉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刘老师回答:“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最难的。”我又追问:“您每次设计教学情境的灵感一般来源于哪里呢?”刘老师告诉我大多来源于生活。于是,“来源于生活”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被重复,我决定也从人生活的角度寻找设计教学情境的灵感。果然,柳暗花明。

 

    《澳大利亚》这节课的知识中,与学生和我生活最近的是养羊业,但是大多数学生从小只生活在城区,养羊业距他们的生活也是很遥远的,也许在他们看来养羊业与他们根本就是毫无关系的。所以,我想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养羊业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养羊业的重要性。于是,我请同学观看一幅“少年与羊”的图片,随后提问:“羊与人有什么关系?”随着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体会到羊和我们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羊的作用很大,所以人类要发展养羊业。随即设问:“人类要发展养羊业,就要为羊提供更好的生活场所,怎样找到更适合羊生长的自然环境?”接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去“羊的王国”里寻找答案,“羊的王国”是哪里呢?让学生观看澳大利亚羊群、牧羊场图片和澳大利亚地图。学生看到羊群遍地的澳大利亚,具有了要寻找更适合羊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意识,新课自然引入。此时,为了进一步使学生进入情境,提出:“如果我们是澳大利亚的牧场主,我们把牧羊场建在哪里好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最好的牧场。”依照学生各自特点分成地形组、水源组、气候组,各组按照要求分别从地形、气候、水源的角度讨论学习,确定牧场位置。讨论完,各组汇报确定的牧场位置以及确定的理由。汇报完,引导学生把各组选择地域进行叠加,从而找到最佳牧场位置,并使学生感悟地理环境是综合的概念,认识到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养羊业。这时,再次加深情境,承转提问:“牧场选好了,我们的羊一天天长大了。接下来,我们牧场主们该做什么了?”学生回答后,出示澳大利亚发展养业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进而继续在情境里承转提问:“我们的养羊业发展的一帆风顺。但是,在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会不会遇到困难呢?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有哪些不利条件呢?”请同学观察鼠兔破坏草场等图片,思考说出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不利条件,讨论并说出解决办法。最后总结出澳大利亚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自己感觉这次创设的养羊业教学情境,以人文的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从最初的引入新课“羊与人有什么关系?”,到进入新课学生成为牧场主→寻找牧场→发现牧场→发展牧场的一系列教学过程中,自然和谐的融进了澳大利亚地形、气候、养羊业的分布等枯燥的地理知识。所以,教学设计方案就此成为定局。

   上展示课的时,有很多老师听课,我在讲课过程中表现得有些紧张。但是,进入情境中的学生做到了:全神贯注的倾听、激烈的讨论、踊跃的回答问题;尤其是在讲述选择牧场位置的理由时,虽然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非常孩子气,但说的头头是道,完全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反馈的很好。课后,林教授和各位听课老师对我的这节课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尤其是这节课情境教学的设计是林教授和各位听课老师更为称赞的。

    从各位老师听课的评价、从学生上课的表现、从我自己的感觉,都表明了这次我创设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比较成功。回想起来,自己在设计情境时曾一度处于困境,是刘刚老师所说的“来源于生活”让我有了灵感。所以,这节课后我也要不断的试图从人的生活与活动的角度设计地理课、讲授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习到富有生活气息的地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