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楂树下痴情人

(2010-10-01 11:00:52)
标签:

山楂树之恋

影评

娱乐

分类: 随笔问心

http://s2/middle/548b2c29t9185f10a5171&690

    山楂树下一段一段痴情被日记记载下来,如今更出书,拍了电影。曾几何时,有情人劳燕双飞、生离死别,曾几何时,有情人聚首荧屏,再叙前情。那段灰暗的时光在影片中却显得那样美丽生动,爱情赋予一切以色彩,哪怕以凄惨悲剧告终。

张艺谋的新片应该说中规中矩,大体拍出了原著的神韵,影院中不断的唏嘘、泪水给予影片褒奖,给予演职员掌声。两个眼神纯净的孩子演绎出了那段纯真的爱情,演绎出了人性扭曲的世界里真情真爱。应该说两个演员选好了,选对了,确实在外形、精神上和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比较契合,他们的表演也很到位。当然,书中的静秋(生活中的人)比较丰满,和周冬雨有些差距,但是精神上的契合是最重要的。唯一的遗憾,我觉得是“隔河相抱”,编剧、导演把这一出戏悲情化处理,可能他们觉得这样比较合适。而在我印象里书中写到这里,老三隔河对着静秋张开手臂呼喊着,表达他强烈的爱,想用这个动作温暖一下恋人,应该是在被静秋母亲撞破以后,两个人偷偷相聚一次,然后分别时做出这样的示爱的动作,两个人嘴里喊着,一起做这个动作,彼此呼应,应该有较长的时间,可是在电影里静秋只做了一下,就算了。影片中的处理并不坏,但是我觉得把两个人隔河大张双臂,彼此呼应的点睛之笔完全抹煞恐怕也不好,隔河大张双臂呼喊着分别一次,再像影片中那样来一次恐怕更好,这可以显示出老三的洒脱豪气,更好地表现出这个人物来。

http://s4/middle/548b2c29t9185f2e10e53&690

   “文革”时代背景表现的比较真实,影片做得不错,可是书中字里行间对“文革”的讽刺挖苦,影片里表现明显不够,像讲山楂树开红花什么的,书里其实是暗含讽刺的,在影片里却完全拧了,这当然另有原因,不能责求编导的。

还有,我这就是求全责备了,在两个人夜宿一室一段,应该再多挖掘一下,多一些对白,多一些煽情,当然这是很需要编剧功力的,不容易再深入一层。

另一处小小的缺憾就是最后一个镜头,老三听到静秋的呼喊后,书中写他的眼神是有一点点变化的,可是在影片中却没有一点变化,虽然真正有没有变化,很可能是静秋个人的心理感受,但是在艺术上是可以表现的,只是一对“死鱼眼”就不好了。

在电影院看完后一个月,没想到在大巴上看到了这部片子,就随手写了篇微博:定义爱情~大巴上看《山楂树之恋》,忽然想到如何定义爱情,爱情就是欣赏恋人自身所具有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而忽视他(她)背后的家庭、社会背景。电影中静秋家坏得不能再坏了,父亲是右派,在外面改造不能回家,母亲经常受到批评教育,老三对她的感情无疑是真挚的;静秋初遇老三,听到勘探队员们的歌声,老三正在拉手风琴,她自己也会的,老三高高的个子,整洁的衣着,一下就吸引了她,老三家境好,父亲是高干,这些静秋后来才知道,也决不会去真正关心的,她的情感也是真挚的,后来,老三得了不治之症,她更要把一切献给他。故事最让人感动的不是那一夜发生了什么,而是老三的远离,宁可被她恨,也不让她来照料重病在床的自己,只让静秋快乐美好地生活着。这部片子值得一看的理由,就在于寻回那份久已缺失的真切、真情,重新定义人们变味变形、无味无趣的“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