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2015-04-19 21:51:25)
标签:

情感

文化

程派

娱乐

分类: 名家演出

                                            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http://s12/mw690/001xZ1hJzy6RCN8Zh6H5b&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许久没有动笔写戏评的冲动了,可自从现场看了刘桂娟主演的《锁麟囊》,又不禁勾起万千感触。桂娟姐的技艺是孕育这番感触的土壤,但比技艺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对于人物的剖析,探索及塑造,使得我,这个自以为对这部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程迷”,对于《锁麟囊》,对于“薛湘灵”,对于这出戏里点点滴滴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会。不得不提笔,一吐为快,倒不是为“捧谁贬谁”,只是想大着胆儿谈谈什么叫“演戏”!

 

     我爱程派,尤爱《锁麟囊》。到目前为止,这出戏现场看过范金秋,吕洋,郭伟,刘桂娟,张火丁五个版本。最初对于这出戏,也仅仅停留在剧情感人深刻,唱腔优美耐听,水袖翻飞,身段儿潇洒的认识上,可刘桂娟的《锁麟囊》,真让我眼前一亮,脑洞大开,四个字——与众不同!

 

     不同在何处呢?就是人物的年龄感和心态的拿捏!所有的外在,唱腔也好,身段儿也好,水袖也好,表情也好都为着“人物”服务,绝对不“洒”,也丝毫没有“懈怠”。实话实说,张火丁的《锁麟囊》,现场是最火爆的,看得人也畅快,真心享受!那种享受,是近乎于失去理智的疯狂,所有的观众都仿佛打了吗啡一般,忘乎所以。但,可能就在某时某刻,你会恍惚感觉到舞台上的“薛湘灵”是“张氏”,也是“张慧珠”。刘桂娟的《锁麟囊》又不同,论气氛,现场并不是火爆到极致,甚至有点儿温。闷帘一句“无用的丫头”,不拖腔拿调,“听薛良一语来相告”不加快尺寸,“归宁”的上车,身段儿不“大起大落”,“一霎时”唱得不寸断肝肠,“朱楼找球”也不火爆激烈,“三让椅”少了“坐监”时“窦娥式”的“容禀——”,剧终“团圆”少了满台飞的“凌波微步”。真的好怪,明明是应该“要”好儿的地方,却不那么发狠用力。照理说,“苦情”戏是桂娟儿姐的长项啊,“陈三两”,“六月雪”我都是现场见识过的。水袖,脚步呢,有“昭君出塞”的底子,那还不是绰绰有余吗?恰恰相反,整出戏中,让我发自内心叫好儿的地方,竟然是一句“休要噪,且站了,薛良与我去问一遭。”,竟然是“看见了年迈人,想起了萱台”的一句散板,竟然是“妈妈,你,你一定要来看我啊”,竟然是对着麟儿说“不能学的”,竟然是“这囊儿虽非是千古罕见,换衣食也够她生活几年。”就觉着整出戏,都是她在牵着你,随着她走入戏中,而同时,故事中的“薛小姐”也一步一步的走入了我的心里。那是种奇妙的感觉,并没有之前长安大戏院那一晚的癫狂,但却更经得起之后的玩味。

 

                                http://s7/mw690/001xZ1hJzy6RCNeGByS76&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直观的感受谈完了,接下来就剖析一下这种感受的根源吧!对于京剧,向来有一个争议,“用歌舞演故事”还是“借故事演歌舞”?我个人的理解,都对!前者是京剧的本质,后者是京剧的特点。首先,既然叫“剧”,便少不了情节,离不开人物;但另一方面,京剧的高明之处在于同样一个人物由不同演员演来味道却不同,所谓“看玩意儿”,“看角儿”,也就是看演员的程式化表演。这样看来,对于成熟的演员来说,表演的境界是清楚什么样的“人物”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程式”去表现;什么样的“程式”可以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当人物在演员的心中定位之后,所谓表演的好与坏,对与错主要在于程式与所定位的人物之间是否和谐统一。所以,演员之间其实并没有可比之处,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抛开他们自身的条件而言,他们对于人物的认识原本就是存在差异的。与其说是演员之间的比较,不如说是演员塑造的人物之间的比较。

看了六七年的戏,个人的认识在不断变化。目前这个阶段,我越来越觉得,“剧情”大于“效果”。高明的演员能时时刻刻认识到这一点,不迎合观众,只迎合人物。也可以这样理解,我看张火丁时,欣赏的是塑造“薛湘灵”的张火丁;而看刘桂娟时,欣赏的是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薛湘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儿?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她不是相府千金,不是大家闺秀,既不知书达理,也不温文尔雅,但她却有最质朴的真实与良善!她的“分量”本来就不该“重”, 她不是“青衣”,甚至连“闺门旦”都称不上。遇难之前,即便做了母亲,她一直活得简单,快乐,没有城府,少于世故;遇难之后的种种遭遇,即便有再多的感悟,也无法完全扭转她与生俱来的那份单纯,所谓“本性难移”。这个姑娘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成长在“蜜罐儿”里,即“呆萌”,又有正义感的“富二代”!人物的基调定位在这儿,然后再一场场欣赏桂娟姐的演绎,你才会发自内心被她的艺术魅力征服。

                                     http://s8/mw690/001xZ1hJzy6RCNoakyrb7&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头场“选奁”,“无用的丫头”念得刁蛮,任性,霸气。一听,就能感觉到这是个不好伺候的主儿。但这样的语气,速度和力道念出来,又会让你觉得,她的这种任性是天性使然而非刻意刁难,更不是故意的“摆谱”,一切都那么熨帖自然。伴着“四平调”从上场门走来,只一个照面,瞬间把舞台渲染成粉红的色调,一位青春,活泼,靓丽的小姑娘。她的眼中没有《武家坡》中王宝钏经历过人生况味的世故。但和“张玉贞”相比,虽然一样是出身富贵,一样是待嫁闺阁,一样的出场,由于家庭背景不尽相同,相比“张玉贞”的娇羞与优雅,“薛湘灵”又更多了几分活泼与可爱。这个女孩子虽然任性,但心眼儿好,听娘的话,这归因于她的成长环境。首先她的母亲是位善解人意的人,否则,她不会劝说女儿不要再为难薛良;她的保姆胡婆,也是位善良的老太太,否则她不会在日后相遇之时,伸出援手。被善良的人用爱包裹着长大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个性呢?第一,任性。第二,善良。第三,依赖。这也就自然而然的与之后“春秋亭”时的赠囊,“归宁”时爱子,“遇难打粥”时的不舍,“花园”时对麟儿的呵护,“换珠衫”时对母亲的“依赖”每一处细节相呼应,形成一个流畅的线条来。“仔细观瞧”的四平调中,“是何人将人来买到”一句的处理,没有其他版本的长腔,更能表现出人物的不耐烦,人物的年龄和身份自然“轻”了下来,合乎情理。

                                http://s10/mw690/001xZ1hJzy6RCNwS1qVb9&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春秋亭”一场戏,轿帘一揭,只字未唱,单为这装容,我大大地叫了声,好!真是美翻了!这才是新娘!避雨时偶遇另一乘花轿,薛湘灵从好奇到明白到慷慨相助,都是自然地流露。印象最深的是“休要噪,且站了”一句,对“梅香”是“小姑娘”的状态,感觉像是平时说的“你行了吧你,一边站着去”,而不是“大小姐”的状态,仿佛在端着架子说“退了下去!”,而对于薛良的态度是小姑娘面对长辈时应有的尊重和客气,“薛良与我去问一遭”一句,“薛良”二字的处理,真是妙!语气轻,声音低,尺寸恰到好处,仿佛在说“薛大爷,麻烦您再去问问?”在声音的处理上,不仅与之前形成了强弱的反差,产生了舞台效果,而且从人物的塑造上来看,更显得鲜活可人。唯一有点儿遗憾的地方就是对梅香说“转来”二字,有些仓促,内心变化传递的不是特别明显。这个地方是个“节骨眼儿”,看了多位演员的几个版本,都不是非常完美。可能,电视直播的弊端就是对戏节奏的限制吧。

 

                             http://s12/mw690/001xZ1hJzy6RCNF9a1Jbb&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说说“归宁”。“欣逢这日晴和回家问探”,一身蓝帔的薛湘灵再一次出场。衣服颜色的变化,暗示着年龄身份上的成熟,但她周围的爱并未减少半点,生活依旧是那么甜美,容颜依旧是那么灿烂。就算是为人妻,为人母,其实也不过是二十几岁的阳光妈妈。当薛湘灵挽着她的“大器”向我迎面走来的时候,我感觉到舞台是一片迷人的绿色,充满阳光,希望,生机,我甚至能嗅到沁人的花香,听到悦耳的鸟鸣。对“大器”说的“有,有,有”三个字,充满了怜爱,拿捏得准确。这其实是爱的传递,当年母亲,胡婆不也是一样的对“我”吗?更重要的是,这里与花园照看“麟儿”的一场戏,前后呼应,埋下伏笔。如果一个人真心喜欢孩子,她见到任何孩子时候的表现和态度都是相通的。“上车”没有演成“进窑”,不再详述,大家都明白。还要提一点是“遇难发水”时下场时水袖身段儿的运用,对比其他版本,只有桂娟是旋转着下场,挺好,有一种波浪的即视感。

                                http://s13/mw690/001xZ1hJzy6RCOYfAQI5c&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http://s4/mw690/001xZ1hJzy6RCOKcwM363&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照理说,《锁麟囊》中,“归宁”,“打粥”,“三让椅”几场相比“春秋亭”和“花园朱楼”来说是比较温的。但是一个优秀的演员,恰恰能把这样的戏演得生动精彩!

 

       不夸张的说,刘桂娟的“遇难打粥”是我看见的最精彩最感人的,当然刘树军老师饰演的胡婆也是功不可没。还是要先说人物。“顷刻间来到了一个世界”,大水来的太突然,薛娘子一下子懵啦!母亲,丈夫,孩子都不在身边,她悲伤心痛,但她没有“慌乱”,也没有“叫苦连天”。说到底,还是她“女汉子”的个性使然。她见到胡婆时的反应,就好像是绝望中抓到了一个“救生圈”,完全是依赖。灾难使得未经过任何人生磨难的她,立刻又回到了遇到挫折的小孩儿对大人依赖的状态。把粥送给老妈妈,这个细节,我对比了不同的版本,还是觉得刘桂娟的处理最好,妙到无法用语言形容。一切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而不是刻意为之,就觉得应该给,但又不过分渲染“老婆婆,我这儿还有一碗,你拿去吃吧”这样的潜台词,“糊里糊涂的就给了她了”,多好!后一句接的散板,只有刘桂娟唱的是“看见了年迈人,想起了萱台。”,听起来更有人情味儿,更突出了这个备受娇惯的孩子对娘的依赖。其他版本都是“一个个俱都是骨瘦如材”,调子有点儿正,给人感觉薛娘子是心怀悲悯的菩萨。还有一处,是卢府的随从与胡婆商议雇薛湘灵当老妈子的事情,作为一个“有主意”的“富家女”,薛湘灵在一旁侧耳倾听,然后转身离去。桂娟姐那个背影,戏份儿十足。那几步走得,不扭捏做作,又不大义凛然,就是“要去你去,我是不去”的表达。最后与胡妈妈的分别,二位的配合默契,催人泪下。你能强烈的感受到薛湘灵是多么依恋她的胡妈妈,那时那刻,她就是个孩子!“妈妈,你一定要来看我啊”让我联想起自己闺女小的时候,我上班离家时,她对我说“爸爸,你要早点儿回来啊”的情景。而刘树军老师有一句台词,也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我一定来看你,我一天看你三回!”您听,这不就是老妈妈哄孩子时候最自然的表达吗?当日现场,演到此处,所有的观众都自发地鼓起掌来,观众入戏了。

 

                                  http://s16/mw690/001xZ1hJzy6RCOR3XdR3f&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http://s14/mw690/001xZ1hJzy6RCOSXidncd&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花园儿带“麟儿”的一场戏,也值得一品。之前说过,薛湘灵是在爱里成长的,她也有颗爱人的心。她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当她见到麟儿的时候,那种见到孩子的怜爱是自然流露的。她说“我给你剪个纸人儿可好啊”是真心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自己保姆的差事。仿佛那一刻她忘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桂娟这里的处理就很自然,而其他版本中,我感受不到薛湘灵对麟儿的爱。后来麟儿说要一个“绿马”,薛湘灵先是怔了一下,想起了之前“大器”说过同样的话,但也只是一瞬,如果“我要个绿马”处停顿的时间过长或者做戏的尺寸太过,可能会增加效果,但也会影响与后面的衔接。还有就是拒绝麟儿的“无理要求”,桂娟姐“不能学的”念得真心可爱,是年轻的妈妈带孩子应有的状态。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真正有爱心有耐心的妈妈,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第一反应是和声细语地回绝。而有些版本里此处,薛湘灵是用水袖做了个干脆的“了断”,是一个被惹恼的状态。另外在“扑蝶”这个细节上,刘桂娟饰演的薛湘灵,真正让我感觉到她是在“哄”孩子,指蝴蝶,扑蝴蝶,剪蝴蝶仿佛是设计好的“圈套”。的确如此,作为一名“奶爸”,平日里我带自己的姑娘玩儿,也是需要一番技巧的,这一点,源于生活,感同身受。再就是表现“薛娘子”怕麟儿伤着,脏着,所运用的脚步,身段儿和水袖的表演,刘桂娟饰演的薛湘灵始终是贴着孩子,有双臂环抱住孩子的身段儿,自然恰当;相反,动作幅度不大,当然也不会“吓”到孩子了。接下来的“一霎时”是核心唱段,同样是二黄唱腔,桂娟姐却没有像“无端巧计”,“家住山东”,“未开言”等唱段那样,珠泪满腮,为何呢?第一,薛湘灵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是一个豪爽的“女汉子”,她不会叫苦连天,她不会怨天尤人,她不会自怨自艾。第二,这段唱是她经历过人生变故后的反省,而不是控诉。她不觉得自己冤枉。所以,处理上,刘桂娟并没有“扬长”。至于唱词的争议,这是师承的问题,后面再聊。


        http://s1/mw690/001xZ1hJzy6RCPhEGpa30&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朱楼找球”的水袖是历来争议的焦点。对于水袖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水袖是戏曲表演特有的设计,水袖的运用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和感受。但,是否该有个度,或者是否会有一种规定呢?我没学过戏,这一点不了解。但我觉得应该有也肯定有。比如说,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水袖翻飞,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收敛。同样是水袖的运用,《春闺梦》和《失子惊疯》也都有火爆热烈的展示,一个是梦中,一个是疯态,都是“超现实”。但,“朱楼找球”里,水袖到底表达什么呢?表面上看,一定是表现找球的动作;而还有些人认为,从内在看,这场戏的水袖还表现薛湘灵的心情。好,那薛湘灵是什么心情呢?是失散了丈夫,还是丢掉了孩子呢?当“麟儿”已经给她吃了颗“定心丸儿”的时候,她就是上楼找球吧。另外,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是紧急的情况下,咱们找东西都有一个状态,就是先找找看,如果找不到就会急,越找不到就越急,这个由不急到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吧。别的我不多说,感兴趣的朋友们,对比着各个版本看看就知道了。还有就是身段儿的展示。张火丁,迟小秋表现的是一种“男旦”特有的筋骨之美,力道之美,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地方,二位传人的基本功扎实,师承赵,王二位名家。男人演绎女人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拧”“扭”而非“顺”的状态,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就是所谓“男人演绎的女人更女人”的效果,与其用“美丽”来形容不如说是“韵味”。刘桂娟演绎的就是女人自己应该走的脚步,身段儿,一切都是顺着的,看起来漂亮,自然。

 

        http://s3/mw690/001xZ1hJzy6RCPkmv1U22&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三让椅”一处,唱腔紧凑,在卢夫人的追问下,薛湘灵思想往事,娓娓道来。这段儿唱,无论唱词的设计,还是板式旋律都奇巧美妙,桂娟姐演绎得更是动听。有几处细节,值得回味。第一处是碧玉咳嗽一声,薛湘灵的“让”!我有一次跟刘老师聊过这个问题。当时我问她,我之前也看过一些演员的这场戏,给我的感觉是薛湘灵“怕”。桂娟姐当时就给我讲,这是我理解上的错误。这个动作应该让观众看出来是“让”,而且还不是那种低三下四的“让”,更不是“怕”。碧玉咳嗽一声,薛湘灵顺势起身,水袖自然搭在椅子上,微微一欠身,看着碧玉,一切的表演,仿佛在说:“哦,您想坐啊,那,您过来坐?来吧。”还有就是“三让椅”的流水,回忆起锁麟囊里面的东西,薛湘灵又一次忘记了当下的境遇,回到了六年前的春秋亭。一件件珍宝唱出来,是一种自信,大方,愉快。所以最后一句的“换衣食也够她生活几年”配以更复杂的水袖动作,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欢愉之情。这个地方要胜过其他版本一筹。另外,就是“三让椅”中,桂娟的“容禀”,翻译成生活用语就是“好,您听我告诉您”,而不是“您要听听听听听好了哇——”。

 

         http://s8/mw690/001xZ1hJzy6RCPUtSQvc7&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最后的“换珠衫”,大家对“珠衫”的花样儿和颜色提出了质疑,认为颜色有点儿嫩,花样儿有点儿素。这呢,也是仁者见仁的事情吧。赵守贞上好的衣服,也毕竟是生活中的服饰,而不是什么正式场合的礼服吧。桂娟儿的这身褶子,花样儿少了些,但也雅致。这一场的薛湘灵一出来,仿佛是在梦中一般,“换珠衫依旧是当年容样”,这姑娘,心大,福大,命大,造化大。说“呆萌”一点儿都不过分,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忘记现实的境遇。比如饿了的时候就要胡婆备饭;当老妈子去带别人家的孩子,仿佛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般;回忆起出嫁时候的风光,锁麟囊中的宝贝,喜形于色;换了漂亮的衣服,也不立刻问问为什么,先是自顾自的欣赏一番。湘灵啊,你长点儿心吧。可是,如果薛湘灵真的“长心”了,还会那么可爱吗?

 

         http://s9/mw690/001xZ1hJzy6RCQbai8w38&690“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TITLE="一样心情 “别”样娇 ——谈刘桂娟塑造的“薛湘灵”" />

    程派的传人多,戏迷多,是非也多。但,有一条是真的,现在这拨演员和观众,谁也没见过程砚秋先生是怎么演“薛湘灵”的。流派要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制,“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是每一位流派传人应该铭记的。任何人都不是程先生。就连程先生自己,不同时期演绎的《锁麟囊》肯定也不一样,这里有随着年龄增长,感悟的加深所做的加工或调整。流派的传人应该做到的是尊重老师的教学,按照老师的路子,结合自己的特点,发展表演的空间。从这一点上来说,你们甭管平时怎么说刘桂娟“不务正业”,“没戏瘾”,目前严格按照李、唐二位先生路子来的,恐怕就她一个人吧。而且,“标准传人”之类的说法,是毫无道理可言的,世上只有一个程砚秋。想必程先生在世,他也希望世间学程,唱程的演员也好,票友也好,能真正领会程派的精神和内核,而不是狭隘到用“标准不标准”,“像与不像”来审视程派艺术。还有,就像是之前说过的,看戏赏戏,当你认可你喜欢的演员所塑造的人物的时候,你就怎么看都觉着顺眼。比如我,当我认可了“呆萌”的,阳光的薛湘灵,认可了她就是一个地主家的富二代,不是什么千金大小姐的时候,我自然认可刘桂娟。相反,如果您真心觉得薛湘灵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城府的大家闺秀,那您知道该去看谁。作为一个戏迷,我倒是自私地希望,舞台上有不同“薛湘灵”的呈现,让咱有机会去欣赏,去品位“一样心情别样娇”。

                                                                                                        (感谢各位网友的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