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会战跃峰渠》

标签:
图片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漳河是邯郸境内第一大河,河水泛滥曾给在此休养生息的人民带来了一场场灾难。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刘、邓首长就与当地群众一道开凿了将军渠。
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武安伯延公社作社会调查,对山区人民缺水的问题极为关注,提出"多植树、多养猪,还要把水引到武安"。1959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邯郸,作出了"邯郸要复兴"的指示。水系百业,水连千家,水兴万物。邯郸要复兴,水利须先行。
邯郸跃峰渠是一条源于漳河的人工渠。它工程之大,耗资之多,为磁县历代所不能,主干渠全长75公里,三条分干渠总长32.5公里,124条支渠总长151公里,引水25个秒立方,灌溉农田17万亩。该渠建于1975年,前后两期,历时九年,沿途斩断28座山岭,跨过74条沟壑,建渡槽、钻隧洞、筑涵洞、修桥闸,造就了大小建筑物174座。
其中横跨高家脑与跑马山之间的险峰渡槽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渡槽主拱跨长106米,高28.7米,至今仍保持着亚洲单跨最大的美誉。
自1975年3月,10万大军挺进太行,历时5年,连绵245公里的人造天河--跃峰渠,像一道彩虹,凌空飞架在巍巍太行之上,它像一条巨龙,穿云破雾贯通在"三水"(漳河、 河、滏阳河)之间,创造了人间奇迹,编织了邯郸水网,铸造了维系我市工农业生产的"生命线"。跃峰渠控制灌溉涉县、武安、磁县、峰峰矿区、邯郸县农田60余万亩,解决了数十个乡镇、数百个村庄、数十万人畜饮水困难。
跃峰渠建成后,百里山头层林尽染,60余万亩农田丰产丰收,邯钢、马电机声鸣唱,古赵大地流银淌金。一位外国友人参观跃峰渠工程后如此感叹:"这是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
图片拍自央视播出的电视片《国家记忆》,文字来自网络介绍。
这项水利工程比我们以前知道的“红旗渠”要大得多,艰难程度无法想象。钢钎凿石,炸药开洞,手拉车推,没日没夜地干,在崇山峻岭的太行山上硬是开出一条天河。
靠什么?人民的觉悟,无私地奉献。我们都听过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而在当代,中国人民就是现代愚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