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黄山情结

(2020-05-23 16:03:04)
标签:

情感

图片

旅游

分类: 散文(随笔)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在电视里看到央视拍摄的《航拍中国》中的黄山镜头,那缥缈的云海,那挺拔的黄山松令我怦然心动。秋之黄山五彩,冬之黄山洁白无一不是我曾亲眼目睹的,至今回想起来,四次游玩黄山历历在目。

     第一次去黄山是在1980年10月,当时我正在上大学,本班级利用节假日决定组织大家去黄山。那时咱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基本就是温饱,哪有旅游的概念?这可是我人生第一出远门,而且去得是著名的黄山,非常兴奋。第一天一早坐汽车一路颠簸几个小时到了黄山脚下,那时的路况可是比现在差远了。不顾旅途劳顿立即从前山上山,即从温泉经慈光阁到玉屏楼。石阶路弯弯曲曲不断上升,年轻的我们一路攀登根本都不知道累。按计划我们当晚夜宿玉屏楼,下午我们就上了附近的天都峰。“天都峰位于玉屏峰南,相距一公里,是黄山三大主峰中最为险峻之处,海拔1830米,古诗赞曰: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天都峰顶有“登峰造极”石刻。”黄山天气变化无常,山下山上常常会有很大的反差,我们上山时天气还不错,来到天都峰周围却是雾气茫茫,周围几米外都看不清。手脚并用爬上了峰顶,最险要之处是“鲫鱼背”,一小段山路很窄,两侧是万丈深渊,胆小者睁眼都不敢过。我那时年轻胆大,加上能见度不高看不清周边状况,大摇大摆走上去,还在路边石柱上坐了下来。那石柱子是防止人坠落的,才几十公分高,间隔蛮大,有铁链相连。雾气使得我们在山顶看不见周边,而往下走时突然雾散,一片云海从我们脚下延伸到远处,几座稍露的峰顶在翻滚的云海中如小船飘荡,一下把我们看呆了!这就是黄山“四绝”奇松,怪石,温泉,云海中的一绝,意外让我们幸运地遇到了。说是幸运是因为另外三绝随时都能看到,唯独云海要偶遇,不少到过黄山的游客都遗憾的没有看到。

     “ 迎客松在黄山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从人民大会堂铁画《迎客松》至各处车站码头,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以当时的经济条件,照相机绝对算奢侈品,我们一行中就没见谁有相机,记得全班照了一张合影,记不得谁给照的。在迎客松下我自然没有“到此一游”的纪念照,当时不遗憾,也没想到后来还会来。

       学生自然是穷游,晚上住在玉屏楼简易板房搭成的旅馆里,次日清晨向后山景区出发。百步云梯,排云亭,飞来石,始信峰,莲花峰,光明顶,蒲团松,探海松,黑虎松一路上怪石奇松不断,玩得开心,看得过瘾,不知不觉就到了北海。“梦笔生花”就是一棵松树长在一块高高突出的岩石顶上,也算奇观,印象深刻。几乎走遍了后山所有景点,准备返回了。北海到山下有一条好走的路,不少同学选择从那下去。我们有几个同学觉得第一天因天气不好没看够前山景色,决定原路返回。时间有点紧,必须加快脚步。其实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必须控制住身体重心,两腿还是比较吃力的,但吃力的位置和上山不一样,上山小腿累,下山大腿累。等我们匆匆准点赶到山下集合地点,两条腿真是累坏了,但心里是高兴的,总算领略了绝美的黄山,黄山归来可以不看岳了。

      第二次去黄山是在十多年以后了,当时在市机关工作。多年来南京市总工会对全市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个职工休养安排,即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职工到周边各个风景区去游玩疗养,具体落实由各个单位负责。我所在的经贸委职工轮流去,后来轮到我了,目的地是黄山,时间约十天。奇怪的是我对那次活动细节记忆不深,只记得一大拨人浩浩荡荡开进黄山市某宾馆,听说这里是南京投资建造的,为南京职工疗养定点宾馆。吃住行公家全包了,大家放开来玩就是。黄山市为新建市,当时市容还不像个标准的城市,相当于南京的县城。从这里去黄山很近,而且那时黄山已开通了上山索道,我们不费劲就上了山。这次是从后山往前山走,先在北海周边景点转了转,然后往前山走。虽然过了十来年,我还算中青年,随行的旅伴多半比我年龄大,有的还大不少。我来过一次,身体又好,主动担负起向导及照顾老职工的责任,基本就没啥心思玩。那次山上天气特好,太阳高照,能见度好,但没了云雾,黄山的魅力减色不少。

     第三次去黄山又是十几年以后了,十几年中出差或专程去旅游去了全国不少地方,单就是名山就有泰山,华山,庐山等,而安徽境内的几大名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也去过了。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想再去看看黄山,于是选在一个深秋单身一人就去了。这次从汤口镇上山,十几年的发展,一个小镇都发展的有模有样的,各种各样的商店,饭店,酒店不少。当地旅行社把南京全国各地的散客临时组了个团,大家彼此都不认识。我们想从后山上山,不巧上山索道检修,我们只好徒步。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在年过半百的我上山已经气喘吁吁了。好在同行者中有一个摄影爱好者,器材带的比我多,也不太走得动,其时我也算半个摄影师,俩人结伴一路走一路拍,还不算太累。我俩是最后到达山上集合地点的,比同组的老人孩子还慢。虽是第三次来,山上变化不小,服务设施显然多了,条件也好。这会我个人经济条件也好多了,带了两个单反相机,分别装的是不同的镜头,可根据景色位置轮换使用。摄影师的眼光要细致一点,善于发现平常处不寻常点,这次我看黄山真的与以前不一样,未必是那些人人知道的景点,而是不同角度,不同构图组成的黄山之美。

      第一天天气一般,山上有些水汽,能见度不是很好,只能拍些近景。第二天我和同伴从后山往前山走,一早雾气很重,路上很暗,我们打着手电赶路。到了飞来石还是雾气满天,但是往光明顶前进时,突然走到一个风口,一刹那雾气被局部吹开,露出部分山体,俊俏的山峰点缀着挺拔的松树,被薄雾随意涂抹,这时眼前仿佛是动态的水墨画,黑白灵动,姿态万千。但是,这样绝美的画面只能用心欣赏,无法用相机准确表现,画面变化太快,对焦都难。继续往前走,还在等待下一个机会,果然在一处较平坦的平台上看见了云雾再次被风吹开,水墨画再次呈现。其实我看过真正的云海,就是第一次上黄山在天都峰,云层较厚,像波浪翻滚,而云层上的山峰很清晰。但眼前只是薄雾被风随意吹散,飘忽不定,看着美,拍着难。同行从河北来的,第一次看见这样的景色,异常兴奋,拍个不停。并且决定不继续往前走了,就在附近的光明顶宾馆住下来,明天再下山。我孤身一人往前走,这样也好,摄影是需要思考的,一个人静静的,走走停停看看想想再拍拍,这是我要的摄影之旅。走到玉屏楼,又见迎客松,三十多年过去了,松树依旧,人已老矣!同学们分散在各处,多不见面,你们还好吗?

     听说黄山有多了一绝,那就是雪景。这我必须要看,于是在不久的一个冬天,听天气预报说黄山有雪,和一帮爱好旅游的南京朋友直奔黄山。从汤口镇到山下一人坐缆车上山,其余人喜欢爬山,我要争取时间多拍风景,且体力的确也不够。冬季的黄山有点肃静,气温低不容易出现雾气,反倒不时有云海出现,因为山谷与山高处还是有温差的。我来到光明顶,这是我们预定的住处,在这里等待个大部队会合。先来的确有好处,在光明顶四周我看到了云海,拍了不少照片。次日一早就听到有人喊下雪啦,走出宾馆一看满天雪花,终于等到了!大部队再次对去向产生分歧,部分人想往前山走,再徒步下山。而我劝告大家回后山坐缆车下山,前山缆车检修停开,雪天徒步下山有危险。我们是来赏雪景的,安全第一。最后大家听从了我的意见,冒雪慢慢向后山运动。那场雪下得很大,雪花密密麻麻,一下就把黄山染白了。但是能见度很差,拍照效果不好。最美的黄山雪景是在雪停之后,但我们没时间等。山路太滑,我们都买了钉鞋底子套在鞋上,身上套上了雨披,此时打伞不安全,山上风大。路白山白松白,银色的黄山别样美,真是看得兴奋。至于拍照,能拍成啥样就啥样吧,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一下雪气温陡降,人走动倒不觉得冷。而植物却形成了冰挂,晶莹剔透,十分好看。大家全部安全下到山下,高兴地结束了此次黄山雪景之旅。我也满足了愿望,下次还会不会再来呢?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当然会来,因为听说黄山又通了上山小火车,是从后海上去的,在车上可以欣赏到非常不一样的美景。再说了,黄山虽然不会变,但山上的气候变化万千,每每会出现不一样的奇异景观,这就要看你的运气了。但你不去,运气怎么会降临到你头上呢?

       这就如同我的一生,祖国时时刻刻在变,我投入之中也会有感悟,也会改变。几十年中四次黄山之行,是我探索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发现了黄山不同的美,也感同了生活中的不同之美以及我自己从年轻到年老的变化之美。“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只是赞美黄山的一句话,切不可因为这句话而放弃去看其他大山的念头,黄山再美也不可能替代他山之美,当然你若一生中不看一次黄山也是很遗憾的。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我的黄山情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花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