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一天病了,睡在家里没去学校。下午听见院子里一只母鸡“咯咯哒”叫,知道这是下蛋后的声音。去看了,是一只不认识的母鸡。当时每家的日子都不富裕,谁家养鸡,啥样大家都知道。我去了院子里装杂物的小房间找了,果然有一个鸡蛋,拿在手上热乎乎的。我不记得我多长时间没吃过鸡蛋了,此时身体也虚得慌,拿水煮了鸡蛋吃了,感觉身体好多了。(很遗憾当时没喂母鸡一把米,或许也是舍不得。)
若干年后在农村“插队”,一个夏天不知怎么就染上了疟疾,俗称“打摆子”,身体一会冷得发抖,一会热得要命。回家养病,吃药在床上躺着,不记得过了多长时间好的。回农村时母亲给我带了三十多个鸡蛋补养身体,才感觉我是生了场大病,需要大补。
今天去菜场买菜,看见鸡蛋又降价了,前段日子20元一板(30个),现在15元了。如果买两板,只要25元。比比飞涨的猪肉价格,这鸡蛋也太便宜了吧?掏钱买了两板回家,60个鸡蛋够吃一阵子了。晚上闲着没事,就想起这鸡蛋的事,简单算了一下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职工月收入只有三四十元,当时鸡蛋价格大约是0.03元一个,老百姓一个月工资可以买一千多个鸡蛋。现在一般人月收入在三四千元,鸡蛋价格0.4元一个,收入涨了100倍,鸡蛋价格才涨了十几倍。
小时候偶尔能吃上一顿鸡蛋油炒饭,能回味好几天。鸡蛋作为荤菜只能在星期天出现在饭桌上,且还是和其他蔬菜炒在一起,两三个鸡蛋碎了一家人每人只能摊上两三口。那比得上现在,早上一家人每人一个鸡蛋是标配,除非你不愿吃。而饭桌上的荤菜是算不上鸡蛋的,只有在时间来不及时偶尔用鸡蛋充个数,或者是有些菜必须要鸡蛋来配,比如韭菜炒鸡蛋,西红柿炒鸡蛋,还有当下的时令菜香椿炒鸡蛋。
鸡蛋为啥便宜?想了一下和饲养方式有关。过去农村养鸡多数是家家户户散养,鸡蛋产量不高,当然消费量也不大,鸡蛋算贵菜。现在是主要是机械化养鸡,一个养鸡场几千几万只鸡,产蛋量高。有人说这种饲料喂养的鸡下得蛋口感不好,专门还去买散养鸡蛋,宁可价格贵一点。我是吃不出来好坏,也不去计较,毕竟小时候难得吃到鸡蛋,现在能尽情吃就很不错了。现在我外出吃饭必点一道有鸡蛋的菜,哪怕是鸡蛋汤。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吃得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