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和邻居及小伙伴有哪些快乐的事情还记得呢?前面说过一些了,这里再补充一些。
1.
出游:我们小时候的出游可不同于现在的旅游,现在可以到外地甚至国外去游山玩水,品尝美食,我们那时只能期望达到生活的最低标准“吃饱穿暖”,所谓的出游就是到家周边几里路内玩玩。比如去厂里的团山,靠近南厂门,说是一个公园,其实里没啥,就一个土丘种满了树而已,在哪捉迷藏蛮好玩的。厂外有太子山,比团山高一些,去爬一次相当于登山锻炼了。更远的有龙王山,不是一座山,而是连绵一片的山脉。大片的树林,还有小溪流水,我们去那去找一种有孔的石头,能吸水,带回来作假山石。
2.春夏秋会去周边的农村找吃的,比如去摘桑果,嘴巴吃得紫紫的回来;还会摘些毛桃,酸涩的也吃;水塘里的菱角,鸡头米也在列,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农民种的,我们去采摘带点“偷”的意思。我还有一门手艺,捉青蛙,拿自行车钢丝做叉头,装上竹竿就成了叉子,用来叉青蛙。夏季星期天常去长芦一带,那边沟渠多,池塘也不少,转一大圈总能带回几十只大小青蛙,一家人就能享受一顿美餐了。一次还顺带捉了一条两米长的菜花蛇,人生第一次吃了次蛇肉。
3.邻居家还养过鸽子,跟着玩也知道了不少鸽子知识,羽毛白色的叫“点子”;红色的叫“红子”;灰色的叫“瓦灰”。好的鸽子要看眼睛,据说可以飞行千里找回家。但是需要训练,先在附近放飞,慢慢拉远距离。养鸽子的家庭一般都会在屋顶树一个标志,比如红旗,好让鸽子认得回家。还可以在鸽子的腿上绑上鸽哨,飞行时会发出时高时低的呜呜声,让生活的村子多了些许的乐趣。
4.种花养草那种闲情雅趣不符合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大人没心思,孩子可以瞎搞。老二村每个院子前都有一块小绿地,可以随便种点什么。我就撅着屁股在咱家的那块地种了些乱七八糟的植物,是花是草还是菜都说不上。继标家有本事,也不知从哪搞来些月季花,种在院子里,很是好看。
身边随手可得的东西都可以拿来玩:橘子皮,用鹅毛管在上面戳一下堵住一头,细木棍从另一头捅进去,冲出橘子皮;秋天的杨树叶,挑叶柄越大越粗的越好,两个人各拿一根交叉在一起拉扯,谁的叶柄断了算输。
.童年游戏:前面说过几个,这里再补充一些,希望后代知道。
打索:一长一短两根圆木棍,将短的棍头斜着放在地面上一个小洞里,拿长的棍身去敲打棍头跳起,然后快速击打到远处。两人玩,谁击打得远谁胜。
拍香烟盒:那时的烟盒都是软纸的,可以叠起来成一个小长方形块。两人玩,每人出一张,谁的“大“”先拍。所谓的“大”就是看烟牌子的价格,贵的就是大。比如:我出一张“南京”牌(0.31元),他出一张“大前门(0.37元)”,那么他的大,他先拍。将两张叠好的烟盒都放在地上,他只要把烟盒拍翻过来就可以赢走,否则就换我拍。出烟盒是要斗智的,比如我出了一张最便宜的,他出了一张最贵的,万一他没拍好,我就有机会赢得一张最贵的。当时最贵的烟盒是“大中华”,后来又有了“纸老虎”(一种外国烟,就是箭牌。)。
砸杏核:杏子吃完后的核洗干净就可以玩了,选最大的一个做“头子”,小的用来砸。拿半截砖平放地上,各人把小杏核放在砖上,“包剪锤”决定谁先砸。第一个人砸就是站直身体,低头,一只手两只手指夹住“头子”放在右眼下瞄准砖头上的小杏核轻轻丢下,若击中并掉到砖外,就可以赢走。反之换人砸,谁砸得多谁赢。
惯泥巴:黄泥加水揉成泥团,两人差不多大。两人分别把泥团做成碗状,碗底朝上各自往地下使劲摔,看谁的碗底洞大,洞小的那个就要给对方用自己的泥补洞,反复多次,谁的泥团小的无法做碗了就输了。
斗鸡子:一条腿单立,两只手一只挽起另一条腿,一只扶着这条腿的膝盖。准备好了两个人就可以相互攻击,攻击技法有顶,挑,压,反正就是想办法让对方两条腿着地,你就赢了。这是两个人单打独斗,人多还可以分两队群斗,那技巧又多了,可以选择先攻击弱小的,然后集中几人攻击最强的。
跳马:“包剪锤”决定谁先跳,输的人弯腰抱膝盖。跳的人助跑几步手按住对方背部两腿分开跳过去,成功则对方再升高一点,一直到跳不过去换对方跳。
现在的孩子虽说可玩的东西比我们高级多了,但未必比我们快乐。快乐是一种心态,要求越低越容易得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