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2016-06-01 14:54:53)
标签:

情感

杂谈

图片

分类: 散文(随笔)
   明洪武年间,西南地区兵乱,朱元璋派兵清剿,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 “ 明代历史活化石 ”。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 ”。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 “ 屯堡文化 ” 因此而形。

    屯堡人来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地区,其生产方式大大优于当地的土著民。相对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使他们之间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自为一脉,自成一体,在整体意识的驱动下,整合成一道厚厚的墙,不屑周边民族文化的渗入。加之,屯堡人是明王朝开疆拓土的功臣。对土著民族,他们是征服者、占领者;对填南汉人,他们是先驱者、开拓者。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不仅歧视当地民族,就是对经济状况好于他们而后来的商屯汉人,也不高看。常常讥笑其妇女头饰为“扫碓把”,尖尖小脚是“洋角锤”。一种正宗的观念,总使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去护卫自己诠释自己,孤独自己。

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各民族不同的服饰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理念追求、文化积淀等。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
人们把安顺一带的屯堡村落,比喻为“绿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岛”。说其“孤”,是指其特殊:极富音律的语言,江南风韵的石头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活化石”式的民间戏剧,等等。其中,那透现着明代遗风的服饰,给初到屯堡的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屯堡人的语言遵循“离乡不离腔”的祖训,保持着明代江南口音,接近今天的老南京话。(来源:百度。)
南京,曾作为明朝的帝都,少不了派人出战。屯堡可以说是南京在外的一个据点,也是文化的传承点。几百年后,漂泊在外的屯堡人牢记自己的家乡是南京,有些人忍不住思乡之情,回南京探亲了。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屯堡与南京,割不断的情缘、

这是2010年11月在夫子庙的偶遇,我看见他们的服饰知道是远方而来的客人,但说话却带着我们南京味,口称是从贵州屯堡来南京寻亲的。这一说可把周边的人都吸引来了,争着看咱们几百年前出走的老乡后代,热烈交谈,亲如一家!我们感叹他们还保留着不少过去的东西,他们也许感叹老家现在崭新的面貌。
这事过去几年了,现在想起来还是蛮激动的。历史上的几百年似乎一晃而过,而人可是过了几十代。但不管过多长时间,家乡总不会忘,亲情总不会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