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局

标签:
南京白局传统摄影 |
分类: 摄影 |
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自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一种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近日,南京白局最古老的唱腔“南京调”的唱词首次被发现,研究专家王涌坚经过研究和对比,终于澄清了关于南京白局的几种误解, 继南京云锦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伴随云锦编织而诞生的,有织锦工人创造的南京地方特色曲艺“南京白局”也开始了申遗之路。
白局产生于明末清初,起源则和一种工艺有关。熟悉南京的应当知道南京还有一样古老特产:云锦,因色彩明丽,灿若云霞而得名。当年曹寅主管江宁织造,清宫龙袍就是云锦缝制,其制作精细、复杂,有“寸锦寸金”之称。 织锦是一项繁琐的活儿,据说一个熟练工,要独立完成一件锦衣也要两三年的时间。机房很高,因为织机也很高,差不多三米左右,顶上坐一个人,称为“拽花工”;下方坐一个人,称为“织手”,这是要求很高的技术活。为了调剂这种单调的织锦生涯,织锦房里的工人开始自娱自乐,唱一些小曲、方言调子,题材多半轻松诙谐,偶尔也有时事段子。到了后来,就演变成白局。
清亡后,织锦业也在一片乱世中迅速衰落,直到近年来,政府做了一些保护性发掘,把这项技艺留下来了。同时没落的白局就没有这样幸运,60年曾经成立过剧团,但很快就解散了。和苏州评弹不同的是,白局没有珍珠塔这一类的大段,多数是讽刺或幽默小品。这跟它的出身密切相关:评弹是闲人的艺术,而白局则是工休时间的自娱。在文人的介入改良下,评弹词曲更加丰富,从而高雅化,白局却由于自身的局限,一直保持着下里巴人的形象。
白局的表演有说、唱,偶尔加上身体动作,使用的是地道南京方言,称为“新闻腔”或“数板”。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和方言的变迁,有些词和现在通行的南京话也不一样,比如说“鸭子”读作“呦子”,“大妈”读作“多嬷”。尾音儿化重,跟京味儿化音的区别在于连读而且上扬,象“碟子、碗”,读起来就是很快“的儿窝儿”……用文字来转化语言艺术,太难了。
(以上文字转载于网络资料。)
端午节拍自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馆)的一次白局义演:
从现场的演出情况看,南京白局很受老百姓喜爱,男女老少看得是津津有味。
我居住南京几十年了,对南京的方言也情有独钟,自然对南京白局也喜欢。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白局的表演,以前只是在电视上偶尔看过。很高兴看到有年轻人在学习和继承南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表达一下南京白局的韵味,我用南京方言编一段对话,请朋友听听:
甲:老张早,啊吃过啦?
乙:么的唉,你要胎气请我撮一顿!
甲:多大事啊,都是老弟兄,走!
乙:乖乖,现在来斯了吗,说话恩正的很!
甲:我从来都不小儿阔,不像你小气巴拉滴。
乙:活湿滴,不就是一顿饭吗?我才不抖豁呢,下次请你!
甲:儿子阿找到对象啦?
乙:小炮子子洋乎的一踏,整天糊里八肚滴,好象人家女娃都要豁着他!你家女儿阿找到啦?
甲:我真是不能跟她急老,一早出去,黑漆麻乌才回来,也不知道上滴什么倒腾班,哪有时间搞对象呢?
乙:你不要烦来,你家女儿神户,挑花眼了波?
甲:哪块啊?上次带个小杆子来家,有点钱烧包哦,说话木里十骨滴,看着就犯嫌!找这样的女婿不是活丑吗!
乙:矮油,现在的小孩子擂堆的多,刷刮的少,人五人六不抵人四,么得法子想!
甲:是滴唉,不上路子滴人拽滴一踏带一抹,甩滴人有钱的一米,正而八经的歇,搞反得老!
乙:我们都聋里聋冬了,犯不捉斗气,随他!走,吃馄饨去!
老板:阿要辣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