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杨家坪
文/ 袁林
(老本杰明)
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看过林达的文章《寻访杨家坪》,便萌生亲自前往杨家坪寻访的念头,而且决定让我的这篇文章与林达的文章同名。
但杨家坪一不是城市,二不是旅游景点,作家写书并非旅游指南,那么这个小小的叫杨家坪的地方去哪里寻找呢?还好,查百度,有网友慕名去了,说是在河北境内,离北京不远有一个叫孔涧的小镇,杨家坪距离孔涧只有七八里路,属于北太行山的一部分,地图上有的。赶紧去查地图,果然有孔涧,大喜过望。
2011年夏天,终于有了机会,从西安出发,先回一趟老家(此前从来也没有回去过),然后进京。从北京前往孔涧那天,天上下着小雨,
早上七点离开宾馆,向西,穿过滚滚车流,驶入109国道。国道路况极好而且车辆稀少,在山间蜿蜒盘旋,两旁是茂密的植被。一路顺风,九点半就到了杨家坪。而按照林达在书中的描述,1883年从欧洲到杨家坪筹建修道院的第一位修士,从北京整整走了三天才来到这个地方。
现在就要说说杨家坪是个什么地方了。这里是中国惟一一处天主教苦修派修道院,所谓苦修派,在基督教世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小教派。进入苦修派的人,基本上就不与凡尘接触了。修士们过着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没有任何个人财产,他们自己种地、盖屋、磨面、养牛羊、种果树、烤面包甚至烧砖瓦。林达在书中这样描述当年的苦修派修士:他们身无分文,每天在凌晨三点就起床,去做祷告,然后劳作,从无休息日。年迈的修士只要还能起床,就要参加劳作,直至死亡。
当年之所以选择在地处荒远的杨家坪建立修道院,就是为了远离尘世的干扰。此后,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创业,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经过战乱的杨家坪依然有修士80多人。
这一处远离都市的净土,那些依然散乱存在的古老建筑以及种种让凡夫俗子难以理解的行为,令杨家坪散发出难以抗拒的魅力。对于身处滚滚红尘的现代人来说,其神秘的吸引力,绝不是车马喧闹的旅游景点所能比拟。虽然修士们早已消失,虽然现在的杨家坪仅仅只是一个地名,一个村庄,但是我认为绝对值得不远千里去看上一眼,去感受一下。
7月的杨家坪,在阴雨的滋润下显得郁郁葱葱,236省道从昔日修道院的中间穿过,古老的青砖到顶的法式风格教堂,如今换上了红色的玻璃钢屋顶和铝合金门窗,虽然搭配得不伦不类,但总算是一种有效的保护。修士们居住的青砖平房还在,有些住着人家,应该是农场员工及家属,还有一些门窗紧闭,看不出来用场。在公路对面的山坡上,当年修士们垒的矮墙还在,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找到那条通往北京的、要走整整三天的羊肠小道。
流连一番,拍照一番,猛然在水渠边上看到晾晒的杏干,不禁又是一阵惊叹,因为林达在书中这样描述过:他们(修士们)逐年清理乱石,栽下一片又一片杏树。春天粉黛的杏花缭绕着山谷,秋天修士们亲手制作出当地最好的杏干……
莫非这些杏树,这些杏干,虽然换了主人,却依然是当年的旧模样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