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题补(十)
(2025-10-18 09:06:39)
标签:
依题练习绝句附相关原文 |
分类: 诗词•综合 |
笑哭学倭言,和文始汉源。声形多套混,甚解倍加繁。
日本人属于大和民族,故称其文字为“和文”。
参见2016年1月21日所发同题敝博文。但因链接对读者已失效,现随附该文原稿。
+++++++++++++++++++++++++++++++++++++++++++++
笑哭学倭言(2016-01-21
08:38:50)
标签: 日语 假名 汉字 旧网文 分类: 语析
【本篇于2005年8月下旬发于某内网,原题《陋见:日语的确最难学》,迄未公开。今去除原文开头一小段和结尾两小段合共约二百字,其余一仍原样浇灌本博“语析”类下而备份,标题新拟。】
从语音上说,日语的元音比汉语少,不过,对于西方人,两者的音素都比印欧语系语言(这里以英、法、德、俄等语言为例,其余暂不涉及)少,因此,西方人学日语、汉语,发音不成问题。但日语和汉语的每个字词都有区别意义的音调,对于西方人而言,在读音上,日语、汉语的字词音调是最大障碍,在这一点上,二者持平。但是,对于中国人学印欧语言,只要把母语里没有的那顶多几十个发音掌握了,语音方面的障碍就一劳永逸地消除了,而成千上万日语字词的音调却基本上需要一个个记忆和练习,比印欧语言难学许多。而中型、大型的日汉词典,对每个字词都标了音调。
从语言类型学上说,印欧语言、汉语、日语分别属于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三者各自相互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操某一母语者,想学另外两种语言,都必须各自学习一套新的语法。对于西方人,日语里那些助词与他们母语里的变格、变位完全不同,日语独特的敬语保持在日常用语中,而且规则很严,这也是西方人学习的难点。而对于中国人,学习母语里没有的印欧语言之性、数、格、时态,其难度不会超过日语里的繁复的助词、敬语。汉语依靠词序表现各种相当于时态、语态的附加语义以及情态语感,对于西方人,其难度应当不超过日语里的助词和敬语。
最可怕的是日语书面语即文字太混杂,实际上是3套系统:平假名用于日语固有词语、片假名用于来源为西方语言的外来语、汉字用于唐代以后到近代从中国引入的汉语词语。按日本政府二战后颁布的“当用汉字”,有近两千个,这些汉字不能见字读音,对于西方人比较难。而且由于拼音的两套假名与非拼音的一套汉字混杂,容易导致阅读障碍。对于中国人而言,此种混杂所导致的障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日语汉字的读音有“音读”(类似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汉语读音)和“训读”(汉字字形,但读音与汉语毫不沾边)两类,这种“音读”与“训读”,在许多日语汉字中的单个汉字中都存在——即同一个汉字因为与其他汉字或假名尾巴搭配而发音各各不同,导致中国人即使按东南沿海发音也不能舒畅地念读所有日语汉字,而是需要分别记忆,并由于有些汉字可基本按汉语读音另外许多则不能而引起干扰。而印欧语言为纯拼音,中国人不难学。同时,汉字虽然有大量多音字,但作为每个单字其读音是稳定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西方人想掌握日语汉字比中国汉字还难。日本传统上一直使用至今的人名、地名,基本上用汉字书写,这一部分汉字的读音非常繁难。比如,连日本人内部,人们之间初次相识,以书面方式通报姓名或交换名片(若未以假名标音)时,都需要向对方特别提示自己姓名的读音,否则,对方可能无法正确说出、读出,这种现象在日本很普遍,而类似现象在中国人内部实际上并不存在。
下面一个具体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据商务印书馆1979年6月版《日本姓名词典》(拉丁字母序)第372页,Akiyoshi(写成假名就是ぁきょし,这都是为了标音,但实际应用时是用汉字)这一读音,可对应人名中如下37个名字而非姓氏——绍芳、明义、明传、明善、显禧、诠吉、显义、显吉、显宣、显能、显敬、显喜、秋义、秋良、秋芳、昭义、昭好、昭庆、昭良、昭敬、昭嘉、爱义、晓喜、晓敬、晖吉、章义、章好、章良、章芳、章佳、章嘉、彰义、彰好、彰芳、彰佳、彰美、彰嘉。
很繁难吧?上述这些汉字,在日语里,若不做人名用,单用时,比如“秋”,或与其他假名尾巴、与其他汉字合用时,另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读音。这一来,西方人十分难以掌握,中国人受干扰晕头,日本人自己也困惑。所以,商务印书馆才会分别编辑出版了中型本(假名序)、(汉字序)、(拉丁字母序)的三部《日本姓名词典》(仅仅注音无其他任何解释),以及类似的《日本地名词典》(注音并标出所在大致地域),而在汉语里,有必要专门编辑以注音为唯一功能或主要功能的这种词典吗?大概没有吧,只要查找通用汉语词典,基本上就能解决人名、地名读音。
何况,实际上,当代日语里所用的汉字并不限于“当用汉字表”里那将近两千个。而在当代汉语里,据可靠统计,掌握五千到六千个汉字,就可以应付裕如了,所以,尽管汉语实际书面语不能直接拼读,但对于西方人而言,需要分别记忆的数量不是特别多,尤其是掌握了汉字的偏旁部首之后,就更为容易了。汉字的偏旁部首与整个汉字系统的内在关联,始终紧密地保持着,西方人学汉语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借用其中便利;但在日语汉字里,偏旁部首体系却是支离破碎的,无法为外人所利用。
所谓中国人学日语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大概是对于入门时看见其中夹杂大量汉字,元音也不多,以为容易,而深入学习却发现十分繁难的写照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