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名缰,利锁与利索之辩

标签:
成语辨析锁索 |
分类: 漫谈 |
约十天前,见到一篇短文中出现“名缰利索”这个四字词语,像是成语。起初还算明白意思。但稍微琢磨,又隐约感到它有点儿怪,默读一两遍,脑海里暗下发声,觉得该成语应当是“名缰利锁”。
怪就怪在“利索”这两个字。意思和“麻利”差不多呀,怎么会进了这成语里呢?仔细查看,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6版)里,“利索”与“利落”意思全同,都是形容词,是指:(1)(言语、动作)灵活敏捷,不拖泥带水。(2)整齐有条理。(3)妥当;完毕。而据“搜韵”网所载《汉语大词典》,“利索”意为:1.言语、动作灵活敏捷。 2.整齐有条理。3.完毕。4. 清净无拖累。后者比《现代汉语词典》对该词语的释义多了一条。
那么,这两个仅相差一字的四字成语,究竟源于何时?联网找到解答:“名缰利索”最初出自晚清李汝珍的小说《孽海花》第四十回里“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这句话;而“名缰利锁”呢,最初出自北宋柳永的词作《夏云峰》当中,“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既然牵涉到诗词作品,正好看看这两个成语的相关使用情况,或许有助于辨别。检索“搜韵”网,历代诗词之作中,没见到“名缰利索”;但是,“名缰利锁”却出现在北宋至现当代的37首诗词中,有关作品的作者当中,不乏名家,例如宋代的秦观、元代的关汉卿、近代的郑孝胥。
进而收缩范围,检索真正意思相差的“利索”与“利锁”这对二字词语,在诗词中的各自用况。“利索”仅得1条,出现于元代牧常晁的曲作《梧桐树》中:
梧桐树
元
•
谩腾腾,无造作。任意逍遥随饮啄。真个清平乐。喉手幸无名利索。万里孤云并野鹤。这般谁知觉。
但“利锁”出现在北宋至现当代的93首诗词中——包括上面检索“名缰利锁”时出现的那37首。
这对成语“名缰利锁”/“名缰利索”当中的“名”与“利”,分别指虚名和实利这样两类事情,而纤维编制的缰与金属打造的锁,确属不同类型的物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名缰利锁”这一组合,搭配精妙。
那么,索指什么?据“搜韵”网所载《说文解字》,“索”字由上(音bèi)下糸(音s
字意为草木繁茂貌。“索”字的本义即指大绳子,草有茎叶可作绳索。索既然是草木纤维编制,与缰(用于牵引牲畜的绳子)实属同类物体。因而,细究起来,“名缰利索”这一组合,词义局部重复,稍微失衡。
常见“名利”二字并列成词。既然这样,有无“缰索”与“缰锁”这一对各自并列而成的二字词呢?于是,经“搜韵”网,检索历代诗词中,究竟包含“缰索”与“缰锁”与否。
含“缰索”的仅有2条,分别出现于宋末元初方一夔《远游四十韵》中第三联“纷然殊门户,何能脱缰索”;以及当代幻庐《万州大瀑布群(己亥) 》中第六联“将军银鎗挑辕门,十二天閒解缰索”。
含“缰锁”者共得97条,始见于唐代白居易的五古《养拙》第五联“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还出现于后来许多名家诗词当中,这些名家包括: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陆游,清末的郑孝胥,等等,例句一概从略。读者若有兴趣,请自行查验。
“利锁”演变为“利索”,进而搭配套成“名缰利索”,不仅掺杂着意为敏捷、整齐、妥当等意思的那个形容词,而且与早于其八百年出现的正牌成语“名缰利锁”,互相混淆。因为什么?笔者放胆揣测:或许是一百一十年前《孽海花》刚成书时,作者李汝珍——他生于直隶大兴(今北京南郊大兴区),且长期生活于北方——不认真区别“锁”与“索”的读音,也不深究缰与索属于同类物体,但缰与锁非属同类,简易蔓衍,使得这个成语的尾部退变。
具体说读音。在唐宋时期,包括北方在内的我国广大汉语使用地区,“锁”读上声su,而“索”属入声十药部十一陌部,这两个字的读音特别是声调不同。但是,元代以后,尤其至清代,入声在北方绝大部分汉语区消失,入派三声,在北方官话区的各方言区,入声字的声调变为阳平、上声、去声。就这样,“索”字在华北变成读为上声su,但是在北方官话区的另一些方言,例如西南方言里,却读为阳平suó;而在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通行的地区,本地话里入声还在,更不会读为su。
不巧,无意中网搜还见到,某位当代学术大师文章也用了“名缰利索”,以致分拆而用为“困于名缰”和“缚于利索”。顺手也查了一下“搜韵”网,未见收载李汝珍先生以及这位大师之任何诗词。
尚不知别人辨识上述这对成语与否,笔者趁机冒昧草撰此文,粗浅探讨,归纳起来就是:搭配名缰,利锁正对,利索偏仿。
所言凡有疏漏,还请读者海涵。天下公器之故,恕不为尊者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