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朒朒
(2016-01-07 11:12:56)
标签:
儿语方言北方话 |
分类: 语析 |
自从小时候记事起,我就经常听到大人把吃肉说成“吃gǎgá”(第二gǎ音弱化而变阳平gá)。后来学会,时不时和小伴儿互相也这么说。直到大约十三四岁以后,同学伙伴之间才很少用“gǎgá”这两个字,仅个别时候对小娃娃说。可是,却从来没见过“gǎgá”这两个字,更不知道该怎么写。
约半个月前,偶然读到宋人毛滂一篇《玉楼春》,见其中有个生字“朒”——还好,电脑打字可显,不用临时自造。连接“汉典”网查知,“朒”字有两个读音及相应释义:【一、nǜ入声一屋部 1.农历月初月亮出现在东方:“~朓警阙,朏魄示冲。”2.亏缺;不足:盈~。二、gǎ去声二十二祃部,〔~~〕方言,(幼儿语)肉,如“吃~~”。】
见此,不禁心动。这不就是小时候说的那个“吃gǎgá”嘛?想到“朒”字有两个读音,再仔细查看那首词作。没错,就是“gǎ”音。原作全文如下:
玉楼春
毛 滂
压玉为浆麟作朒,珠树琼葩长不谢。翠帘绣暖燕归来,宝鸭花香蜂上下。沙堤佩马催公驾,月白风清天不夜。重来赫赫照岩廊,不动堂堂凝太华。
这是一件押词韵第十部仄声即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的作品,其中的“谢夜”按传统词韵与“朒下驾华”同韵;但是,按普通话,前二字与后四字互不同韵。
去年12月底,查看家中所藏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6版,2014年1月第486次印刷),见“朒”字已收入其中。但是,仅标音为nǜ并有释义(第959页);而在gǎ音对应的第414至415页,却未收该字。
今天,特地查对张华文毛玉玲编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昆明方言词典》,见与gǎ音对应的第183页所收对应条目的释义为(因其标音不便录入而从略,后部数十字释义也从略):【嘎嘎 ①(食用的肉)肉(多指煮熟的)(含生动意):鸡~︱吃点儿~︱拿筷儿搛一坨~】。
现在,普通话以及京腔中都没有“朒朒”一说;在华北方言之外的我国东南各省方言以及其他方言中有否该字,若有则该怎样发音,也不得而知。但是,在云南,这是一个常用词语。根据经验,北方话西南方言区其他地区,亦即川黔鄂三省大部以及桂北的汉语区,很可能都有这种说法。
据此而言,一千多年前已经使用,且如今数千万人甚至上亿人依然活生生使用着的这个“朒朒”,由于现当代某些人的这化那化,已被武断地几乎完全逐出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