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柴静与周立波面对面
http://s9/bmiddle/5484c9beh8b5213b86738&690
上周看到柴静在博客中的预告:周日晚9点半,新闻频道《面对面》采访周立波。看的出,柴静与编导老范在节目面世之前心情是欣喜与忐忑杂糅的,不仅因为采访对象的“特别”,也因为有很多制作的“花活”融入其中。这点心情,做过片子的人,尤其采编播一体的人,能够体会。毕竟听领导意见,是关起门来说,而面对观众,是公开接受品头论足了。
http://s9/bmiddle/5484c9beh8b521dc945c8&690
节目播出之后,看到柴静与编导老范的博客发现,观众有冰火两重的反应,根据老范讲:大抵如下:
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在:
“感觉像是给周立波捧臭脚的,像软广告,有销售之嫌”
“周立波太狂妄了”
“不像新闻节目,像娱乐节目”
“周立波在北京出风头已过半年,现在做他,央视反映太迟钝。”
“为什么对于他和关栋天的风波只字不提?”
喜欢这期节目的人觉得:
“曲艺从来都只是娱乐大众,如果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那真是功德匪浅。”
“节目话题涉及上海倒楼,房价,世博会,政府有关部门,叛逆,反传统……等很多敏感问题,是娱乐包装下的深刻,能播出就是胜利”
“幽默感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太珍贵了”
“新闻频道能认可周立波,是社会也是中国官方新闻的一大进步”
http://s7/bmiddle/5484c9beh8b521daad536&690
关于柴的采访,有人认为是“舌尖盛宴”“别开生面”“行云流水”“交锋充满火花”;也有人认为:“被周的节奏牵着走了”“为什么不抽丫”。
关于后期剪辑有人觉得“新颖别致”、“有突破”,“象电影”;也有人认为“过分雕琢”,“用力过猛”“形式大于内容”。
http://s11/bmiddle/5484c9beh8b5213a9376a&690
我个人认为,对周立波两种极端反应很正常。我曾为央视12套写法律讲堂脚本,我曾写过一个自认为很成功的暖气跑水的侵权法选题,但第一轮首先被毙,原因是:“南方人听不懂”。观众对周的两种反应我想大抵类似于此。
我说相声时,也曾借鉴周的包袱儿,结果是全不响。在忧国忧民的博友们小范围聚会时,可能还能引起共鸣。要是正式演出就不灵了。特定的话只有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场合说出来才会有特定的效果。南方的橘到了北方变成枳的故事自不必说。沪上的石库门文化与京油子的皇城文化、卫嘴子的津沽码头文化自不同,即使再融合也各有迥异。周立波更是讲过南方咖啡和北方大蒜、上海流氓和东北土匪的笑话。当然,周立波在《笑侃三十年》时风靡上海,但在《壹周立波秀》时,已经大打折扣,即使锋芒比先前更犀利,只因由上海话改为了普通话。老相声演员也好,郭德纲也罢,去南方演出同样曾经败走麦城。
另外,采访与被采访并非谁必须要驾驭谁,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娱乐节目。我觉得柴静代表广大观众去做一个观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很高兴在笑星面前看到她的另一面,而不象当年《面对面》审贼一样的采访从蒙城回来的牛群。美女与笑星合作总是愉悦身心又引人眼球的,关于另一种形式,可参见北京电视台原来的《星夜故事秀》。相比徐春妮面对郭德纲时,柴静是否更...?
节目结尾,柴问:你担不担心你先是把一个门打开了之后,也许你正在进去,但是如果时代的气氛有所变化?周说:时代变,我也跟着变。柴问:这扇门会关上吗?周说:不会。从我对整个国家的信心和我对整个时事的判断,中国只会越来越包容,而且随着它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对快乐和幽默的理解会越来越宽泛。只不过我是在风口浪尖,我是第一个敲门的人,也许里面早就在说:进来吧。
编导老范说:希望如此。当然,有话语权和渴望有话语权的人都希望如此。但同时我要说的,不要忘记中央电视台,既是D中央的,也是全国人民中央的。所以,在没有风向标时,众口难调,也无需求全责备。对于地域传承性较强的曲艺更是如此,很多看不懂的地源性文化现象,自不应当成为妄自菲薄的由头,这并不是“敢”不“敢”的问题,因为你们做的不是春晚。
如果说幽默也是一种实力,那么带领人去品读幽默就是一种功劳,而能够给他人带来欢乐那就是一种美德了。
http://s1/bmiddle/5484c9beh8b521de7e4d0&690
(节目地址 http://news.cntv.cn/china/20100711/102256.shtml)
柴静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0kutn.html
老范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cbfd50100jr87.html
欢乐使者午后随记
2010年7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