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废墟:三条石历史博物馆

天津的工业之声最早是从三条石的石板路上传出来的。今天的这里,已经辟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是以三条石地区民族铸铁机器制造业发展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地方专业性博物馆。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1959年9月27日正式开放,馆名是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
三条石地区指的是南、北运河以及河北大街构成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约730余亩。这里水、陆交通便利,是天津早期商贸繁华之地。1860年前就出现了为船家、商客服务的打铁匠人,之后,第一家手工作坊——秦记铁铺在此“定居”,成了最早的铸铁手工作坊。
19l5至1930年,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业迅速发展,到鼎盛期已明显分为两业——铸铁业和机器业。不少铁厂为了扩大规模,争相在天津和外地开设分号。到1937年前,三条石“两业”工厂达300家左右,成为当时有名的“铁厂街”。

机械铸造业发祥地三条石
1991年,文物部门对博物馆所在的福聚兴机器厂旧址进行修缮。这是天津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反映民族机器业发展史的遗址,主要包括前柜房、后柜房、锻工棚、机加工车间等。
当年的三条石地区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福聚兴真能干,台虎钳子摇轮转。”足见福聚兴的品牌口碑之好。
福聚兴是个头脑活络的商户,正门上方竖了一个产品介绍招幌,类似现在的广告牌,吸引了不少主顾。在这间百多平方米的旧式车间里,昏黄的灯光下,照着一张能够坐开五六个工人的桌子,桌面上遗留着铁器擦划的痕迹。厂房里有各式车床13台,还有一台发电机,是专为应付紧急停电准备的。
在那个相对闭塞的年代,一些小打小闹的作坊主,还停留在自产自销的阶段,根本没有广告的概念。福聚兴领风气之先,它生产的颜料机,最初售价100元,可是在报纸上做了广告后,一下子涨到800元,赚了个盆满钵足。(马宇彤)

坐落在三条石的金聚成铁厂
【旧闻】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前途难料
2003-12-04
07:34
北方网消息:深秋季节,红桥区三条石大街地区的拆迁工作接近尾声。位于三条石小马路上的三条石历史博物馆也面临拆迁的境地。这座曾经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博物馆,门前早已冷冷清清。大门两侧的墙上,各式各样的搬家公司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博物馆是否还能保存下来呢?命运难料!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门前贴满搬家公司的广告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坐落于三条石小马路上的福聚兴机器厂原址上。原先的博物馆主馆坐落于聂公祠原址,但早在几年以前就被博物馆出租它用。主馆已经确定必拆无疑了,福聚兴机器厂旧址是不是拆掉,有关部门尚未表态。
记者在现场看到,博物馆共占地300多平方米,内部设施比较简陋,馆内收藏了大量文物,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博物馆在民间收集的。据博物馆馆长王延良介绍,这个博物馆是天津市唯一能体现三条石在解放前机械制造业和铸造业原貌的博物馆,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三位老厂工人在博物馆门前感慨万千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前身--福聚兴机器厂于1926年建厂,创始资金为1000块现大洋,厂内共有十几台机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55年,工厂公私合营时,已经拥有固定资产16万元,能生产近百种机器。公私合营后,福聚兴机器厂扩建迁厂并改名为天津机床附件厂,而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就成了天津机床附件厂的食堂和铸造车间。
老工人站在机器前回忆着当年在这里的工作生活
刨冰机曾经是福聚兴机器厂的招牌产品
现在的天津市机床附件厂前身是福聚兴机器厂
1964年,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周扬同志到天津市三条石历史博物馆观看展览,他来到福聚兴机器厂旧址时,提出把旧厂房改为博物馆的想法。三条石地区是解放前华北重工业的摇篮,为华北地区重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将福聚兴机器厂旧址改为博物馆,可以如实地把解放前三条石地区各工厂的情况汇总起来,反映当时的生产情况、工人的生活情况,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福聚兴机器厂旧址是天津市唯一保留下来的民族机器厂旧址,能如实地反映三条石地区机器制造业和铸铁业。
采访中,记者遇见该厂的一位老工人,他叫陈春阳,8岁时父母双亡,随姐姐来到天津。当时,他在福聚兴机器厂当学徒工,签下四年零一季的学徒合同,后来参加了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组织的三条石老工人讲师团,负责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看着自己当年工作战斗过的老厂,陈春阳有说不出的留恋,并坚决反对博物馆拆迁。他认为,这个博物馆曾经在青少年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是天津市唯一能直接反映中国近代机器制造和铸铁工业的博物馆。他认为,如果这个博物馆被拆除,真是太可惜了,有这个博物馆,我们的后代可以在实物的基础上形象直观地面对历史,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看着照片想象当年三条石的旧工厂。“拆除博物馆是不尊重历史,是犯罪!”
老人手指照片上的自己回忆往事
在天津市文物局博物馆科,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没有接到有关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拆迁的文件。据博物馆科赵科长介绍,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前身——福聚兴机器厂建厂较早,在解放初期就改为历史博物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保存如此完整的中国早期工厂遗址,在全国是十分罕见的,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福聚兴机器厂原址是文物,它的拆迁是十分可惜的,毕竟日后重建的博物馆是假的,希望有关部门能把它保留下来。
但据红桥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已列入拆迁计划,但具体时间还没有确定。红桥区将在三岔河口附近新建一个近代工业博物馆,新馆建成之后,将展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内现存的文物。
一片片旧城区被推平,一幢幢高楼大厦平地起,大马路替代了狭窄的街道,多姿多彩的住宅楼替代了危陋旧房是天津近几年的大手笔,也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力作。但随着天津城市改造力度加大,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文物建筑,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缩影。这些文物建筑既是天津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又是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作为天津城市和文化的发源地,海河沿岸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众多,尤其沿岸的三岔河口等地区是天津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而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正在吞噬着以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古老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空间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
每一座城市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用它的布局结构和建筑风貌忠实地记录着它整个发展史上每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特色,历尽沧桑的旧城区就是城市的历史教科书。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关键,就在于旧城改造中对具有历史特色街区的保护、利用与合理的开发。也许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命运已成定局,但值得欣慰的是,天津从去年底开始启动1800亿综合开发海河计划,同时,市政府也责成有关部门对42平方公里开发范围内的风貌建筑进行调查,要求按照不同等级、类别对风貌建筑区提出不同保护意见和方案。相信不久的将来,天津在建设和保护相协调的发展中,这座国际化港口大都市同样会蕴藏着“近代百年”深刻内涵。(记者/陈敬)
三条石的承转繁华

在天津市红桥区河北大街的中段,有一条西、东南走向的街道,这个三角地带就是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民间机器铸造业的发祥地之一———三条石.
三条石地区,地处子牙河、南运河汇入海河的三角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据史料记载,清代中期以前,南北运河的船只运载的铁器,一般都在这里交换,因此这里也就形成了一个商业繁华的地带.后来三条石地区逐步发展起来,在长不过一里,宽仅一丈的街道两旁,大小铁厂、铁铺,一家密接一家,共有
80多家,在
20世纪三十年代发展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颇具影响的机械制造及铸铁业的中心地区.
出道当时只是"打行炉"
三条石这条街道,本不出名,至于为什么叫三条石,谁也说不出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因为当年这里离繁盛的三岔河口近,每天车水马龙,为方便行车,在路面上铺设了三条并排的青石,天长日久,车轮把石板都磨出了深沟.也有人说,清光绪六年(
188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母亲(也有传说是李鸿章的妻子)出殡,时值雨季,这一地区道路泥泞,不方便出行,为了送葬行车方便,李鸿章命人从外地运来上好的大青石,在大路中间铺设了三条并排的青石板.还有的说,是为了每年到北开祭奠周公祠(纪念淮军将领周盛传建立的祠堂),运送祭品而铺设的石路.
不管哪种说法,青石铺路肯定与这一地区的路面泥泞有关.随着岁月的变迁,原来的三条青石板铺设的路面早就埋在了地下,但是,在三条石博物馆里,仍可看到当年铺设三条石大街所用的三块大青石.大青石上,几道明显的车辙印痕,让人们想见到当年的车水马龙.
早年的三条石地区,原本是烧砖挖土形成的窑洼,后来河北大街一天天繁华起来,这里的水洼被填平了,才形成一条条街巷.三条石位置居中,既靠近海河,又与南、北运河为邻.南运河裁湾后,这里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地带,水陆交通都非常便利.当年南、北运河的往来船只很多,船上所需的各种铁制器件,多半要在三条石更换.河北大街处在城乡接合部,各种铁制农具和生活器具销售旺盛,所以一些农村铁匠为了多赚些钱,便盯上了三条石.因为从这里经过水路,可以把华北地区的生、熟原料方便地运进来;打制出来的各种铁器,又可以就近拿到河北大街去出售.开始,这里多半是季节性的铁业,即农闲时用小车推着模子、化铁炉等工具来这里打铁,农忙时回家务农,当时叫"打行炉".后来,由于各种铁器销量日见增加,从
19世纪中叶以后,来三条石开业的铁铺愈来愈多.咸丰十年(
1860年),直隶交河县人秦玉清带领子侄在三条石开设了第一家铸铁作坊———秦记铁铺,主要生产大小铁锅.此后,不断有打锯条、锯钮、枣核钉、铁锚的工匠来三条石设烘炉,制作砧子、榔头、车锏、药碾子、农用的犁铧等,后来发展到打螺丝、铆钉、机器零件或刃子活.据说三条石先后开过
40多家铸铁厂,差不多都是交河人干的.到了民国初年,又有设备简陋,以手工或半手工操作的小厂来这里开业,一般只有两、三间厂房,一两台大工厂淘汰下来的破旧车床,条件极为恶劣.
发展秦记铁铺开先河三条石铸造业建立最早的是金聚成铸铁厂.该厂于
1897年创办,没有动力设备,初建时规模很小,生产的产品主要为铁锅、犁铧、镐头等日用器具.后来,金聚成从天津机器局学来了翻砂制模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泥工坯子做铸模的方法,用手摇风箱葫芦代替了大风箱,提高了生产力.
1908年以后,金聚成开始铸造提供各机器厂加工用的整套轧花机和织布机毛坯,它的生产和机器制造业密切联系起来,得到很大发展.
三条石最早的一家机器厂是郭天成机器厂,
1898年由郭庆年创办,初时叫天成铜铺,只能制作铜锣和其他一些铜活.
1905年,郭天成从旅顺口船坞回天津,带来机器制造技术,开始做机器零件.为外国洋行加工轧花机、织布机等,改称郭天成机器厂.
1909年,郭天成机器厂工人郭东波开设万顺成铁厂,专做织布机,后改做人力车零件,
1918年改名为郭天祥机器厂,成为三条石地区规模最大的机器厂之一.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真正影响三条石铸造技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秦记铁铺的出现,另一个是天津机器局的设立.
秦玉清本是"打行炉"出身,能用干模、硬模铸件技术制作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尤其是秦记的铁锅,远近驰名,很是赚了一些钱.后来,秦记铁铺衰落,但秦记铁铺培养的徒工大都在三条石自立门户,成了铸铁业的技术骨干,如三合铸铁厂的创办人高庆澜和他的两个弟弟都出身于秦记的学徒.秦玉清的另外两个徒弟,一个是他的远房弟弟秦玉周,另一个叫徐福顺,后来在法租界马家口与人合伙开设了著名的义顺铸铁厂.日后成为天津铸造业头面人物的史玉凯,当年也得到过秦家的真传.秦记的后人还创造出了硬模铸锅法,铸出的铁锅轻薄省火,盛行至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秦记铁铺的出现,才开了三条石铸造业的先河.
天津机器局对三条石铸造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同治九年(
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后,李鸿章来天津任直隶总督,在整顿天津机器局过程中,裁汰了一批工匠.天津开埠后,机器局从国外引进了多项近代工业技术,木模翻砂的铸铁工艺便是其中之一.原来这项工艺只有外国工匠掌握,后来中国工匠也学会了这门技术,并开始流传到三条石.与此同时,西洋传来的手摇羊皮风葫芦,因进风量大,很快便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木制风箱,后来又换用了电动的鼓风机.技术和工艺的革新,不但使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产量也大幅度提高.
20世纪初,三条石的机械铸造业成长迅速.一方面是因为天津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铸铁制品,如楼房使用的上下水管道、暖气片,或街道两旁用的路灯底座等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清政府推行"新政",鼓励民间大办工业.直隶是推行"新政"的先锋,工艺总局从日本引进新式织布机、提花机、毛巾机进行推广.后来出现抵制洋货运动,乡村手工业开始发达,需要大量新式织布、提花和制毛巾所用的机器,从而刺激了三条石的铁业作坊,向生产机器和组装机器方向发展,并为他们的产品提供了很大的销售空间.当时这些机器差不多都是三条石的铁工厂仿造的.
1914年,三条石的铁业作坊已有
17家,并出现了机器和铸铁业的分工.
成长独具规模"铁厂街"
20世纪
20年代,天津港成为北方棉花出口的最大口岸,许多棉花商在天津建立了打包厂,需棉花打包机;还有一些棉花商将棉花出手后,又把三条石生产的织布机,通过水陆贩卖到华北各地,这些都进一步刺激了三条石铸造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发达.
20年代后,大量的民族资本注入到天津轻纺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中来,各个厂家所需的机器虽然是进口产品,但日常所用的大量配件也要依靠三条石的机器厂和铸铁厂来提供.后来三条石所产的机器零配件供应范围又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动力和机器的不断更新是促进三条石工业发展的另一因素.
1912年华顺铁厂开始使用电力,到
1916年,机器、铸铁两业普遍使用了电力.但 20世纪
20年代,三条石各厂的产品品种也不断增加,除织布机外,还能生产各种桅灯和柴油机.
三条石各厂一般属于资本少、规模小的中小型工厂,能够不断得以发展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多有一套独特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办法,厂主多是本行学徒出身,对工厂亲自管理,并参加生产,熟习生产流程,熟习市场,所以工厂的层次少,效率高,以销定产.一些工厂厂主开始建立现代经营意识,如通过传媒或其他手段做广告,宣传和介绍自己的产品.一些工厂还聘用律师做法律顾问,以维持工厂的经济利益.在上世纪
20年代,三条石地区已有铸铁厂 20家,机器厂
25家,两业初具规模,在华北地区颇有名气.当时有资料介绍说:"本市之机械工厂,家数众多,几随处皆是,而以河北三条石为集中街衢."
到上世纪
30年代,三条石已成为一条独具规模的"铁厂街",而且分厂、分号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产品不但销售至华北各地,有的产品还远销到南洋群岛.这时的三条石,可以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但在根本上,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社会需求,乃是三条石成为天津机械铸造业发祥地的主要原因.

图为
1918年创建的郭天祥机器铁工厂生产车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