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和狗尾续貂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现代汉语词典》2002版

今天,和同志们开展了“节俭大学记者发布会”的主题团日,要说确实达到了空前的效果,从创建到编排演出,大家团结和谐一致,在短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真得很令我感动,也使我很受教育!也不知道我现改编的段子同志们听起来怎么样,总感觉心里很忐忑。下午,又进行了高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的报告会,从实践的角度确实使读书匠们受益匪浅。无论今天的活动,还是历次的会议,我不禁想起两个成语,就是抛砖引玉和狗尾续貂。
在高考时,就分不清成语怎么用,因为都是出题人故意难倒学生。在这里我能大概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就完了,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就跟“空穴来风”这个词一样,大部分人用的不对,他的真正意思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不说这些,说说我为什么想起抛砖引玉和狗尾续貂这两个词。
我经常参加各单位大小会议,也包括各类讲座。会议和讲座不一样,但是一般讲点排场的场合,都要设置会议主持人,这无可厚非。他能使会议的繁琐的程序简单而顺畅化。但是,总有这么一些人,有时候是领导,有时候是领导的秘书或者什么叫不上号的。在正式人物发言或讲座前,自己先长篇大论讲一番自己的见解,生怕同志们都不知道他是谁。简单介绍一下会议的主角就完了,他非得把这个主角的情况详细介绍一遍,就差说主角的鞋子穿几号的,主角的三姑家住哪里了。如果说这是抛砖引玉的话,我还可以接受,但是必定要有个限度,否则会有如骨鲠在喉影响到整体会议和活动的效果。
抛砖引玉,可能这样说有点高抬某些人了,或者连砖都不如,顶多是个七分头。我姑且还可以接受,因为在好戏上演之前都会有帽儿戏,不得给有些人来个垫场的机会吗?那样更能衬托出主角的特色和优点,某些人在主角出场之前作出的牺牲还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狗尾续貂就不好了。不知道这么说话合适否?是否有些过分。我知道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开会多的人还好说,因为党政的会议就是多,但是作为学生们开个集体会啊,听个学术讲座啊,看个文艺演出啊,节目好还行,节目一不好下面就坐不住。上面讲得或者演得到一定程度,就要结束了。这时候某些抛砖引玉的“砖”又飞了出来,对会议或活动作个了结,如果说:“同志们,今天活动结束,感谢大家参与!”肯定会受到大家欢迎。可某些人脸皮厚到把节目或会议重新总结梳理一遍,好像怕会议过程中的睡觉的同志们没听清,直说到下面嘘声一片,但是迫于他的位置大家敢怒不敢言,感觉参加会议或活动的乐趣荡然无存,他才肯罢休。即使讲话过程中,他的手机、小灵通、BB机此起彼伏的响起,他也不考虑停下来,还在扯着闲篇,生硬地抖着只有自己才能乐出来的“包袱”,自我陶醉,自我感觉良好。真不知那电话是不是下面认识他的人因为忍受不了才打过去的。

想起相声泰斗马三立告别舞台演出的时候,有一位著名老歌唱家多年未曾登台,竟然在台上连续唱四段,不论观众的感受,险些耽误马三立十点整登台“攒底”,这样的人被称为“台霸”,反正你们买票进来了,不能退票吧!这年头都兴炒作,不知道抛砖引玉的人也好,狗尾续貂的人也罢,是为了烘托主角,还是为了借主角的光炒作自己?提起马三立,不由得又想起他《大会见闻》和《开会迷》里的经典形象,没有生活也创造不出如此经典的段子。“同志们,我再补充两句!”这句山东话和“我看楼道里的灯从上班到下班开了一天愣没人管!”这句天津话,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本想锦上添花的活弄不好就会变成狗尾续貂,更何况他本身就是想续貂去的,添花就不定是给谁添呢!还有,比如一出《挪威的森林》,就得有一本《挪威没有森林》,出一本《达芬奇密码》,就得有一本《达芬奇解密》,这些书名和装潢的极为近似的书并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这好像也与抛砖引玉、狗尾续貂很相似,就是没弄明白,谁把谁当玉,谁把谁当貂,反正有一个借另一个出名的。起码在迷惑中,消费者可以选择,可是会议和活动中,你却选择不了。抛砖引玉也好狗尾续貂也罢,别影响大家的前提下你怎么折腾都行,前提是得大家欢迎你。
行了,歇歇吧,这年头某些人的脸皮达到一定厚度了,说谁谁自己心里清楚,拿镜子照照吧。官本位害死人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