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德里已经5天了。不是因为日子好过,而是这些天时差兼大姨妈还有白天从老婆婆那来的日夜嘶嚎,脑子稀里糊涂的,时间竟然很快就过去了。
第一天看到老太太,感觉她简直撑不过这几天了。那天早晨老太太还问R:“我这是怎么了?我是不是要死了?”R一堂堂男子汉,听了竟然抱住妈妈,埋头抽泣起来,一边劝妈妈说:“别害怕,每个人都会有这一天的。我们都和你在一起,别怕。”
也许是儿子的到来,犹如打了强心针,几天来,老太太竟然精神好起来,胃口也大开,微笑也时时挂在脸上,尽管女佣们在清理她的纸尿裤抹身满屋弥漫着酸臭气,她也还是不忘关切的问坐在身边的俺:“你吃了吗?”
庆幸这次R同来,夜里值班的事基本都是他来,只是这两天实在扛不住了,厨师主动上阵顶班,暂时免了俺的轮值,心里不禁感叹“有男人就是好。”

现在正是Guawa(番石榴)上市的季节,很新鲜很香甜。R说起年轻在上大学时,所在的那个地方的番石榴全印度闻名,只花相当于8分钱人民币,就可以买到50个又鲜又大的番石榴,简直是白送嘛,听得俺是目瞪口呆!
直到现在,印度的物价和人力价格,也仍然比中国便宜很多,这确是事实。
老太太的精神好转是表象。实际上,她的头脑已经非常不清楚了。今天光是跟她解释“你已经穿了纸尿裤,就相当于1号2号不用去卫生间了”这个问题,就花了1个多小时。她老是坚持要去卫生间,一会儿哭闹,一会儿要找R(其实R才离开几分钟),还嘴里念念有词“你开了吗?关了吗?(不知开关搞什么)我要上楼(根本没楼);请跟我一起去到里面(卫生间)please!......let's
go to
party!(后来才闹懂是要“porty”床上便盆)完全忘了她半年前就不能下地走动的事实,精神之好、嘴巴不停,害得我们轮番上阵,分别用印度语、英语,以无限回放模式跟她不停解释,最后发现只有一丁点2号出来。到女佣都已经给她清理完毕了,老太太还在面带着急五官纠起准备作痛哭状地跟我说:“我怎么办?我要上2号~”真真令人崩溃,生怕老太太还没走,俺自己先就挂了......

唯一能令她心神安宁片刻的,就是宗教了。
每天傍晚6点左右,全家围坐一堆的祈祷自不必说了;早晨起床后就是把电视打开,停在宗教频道,里面反复播放着宗教歌曲的旋律,以及寺庙里的各种神像的大特写镜头;甚至,经常能听到躺在床上的老太太,大声呼喊“德朗,德朗(印度神之一)”;或者突然放声高歌起来,据说,那还全是几十年前的老祈祷歌,竟然和电视上的字幕一字不差!
看来,神的力量真是不可小看啊。

在印度的生活完全是饭来张口,就差衣来伸手了。印度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难怪过惯了这种被人伺候生活的“上等人”,都不愿意去国外生活了,因为离了佣人,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吃了好几天现成饭,有点腻了。昨天俺出去买了点白萝卜、笋瓜、蘑菇,晚上用带来的中国挂面和辣酱,做了一大锅面条,竟然又被吃得精光。老太太嘴里说着:“我不饿,吃饱了”,佣人赶紧拿开饭碗托盘;可转眼就又冲着佣人叫:“你们把我的面拿到哪儿去了?!”唉,你说你跟一个垂暮病人,到哪儿说理去?
突然很想吃酸甜萝卜,于是削了一只白萝卜,切条,撒盐、放糖、加点白醋、加饮用水,腌泡一夜。今天给大家一尝,竟然大受欢迎!老太太提出要加点尖椒,结果她自己破天荒吃了一根萝卜,辣椒却没碰;倒是R,吃得热火朝天脑门冒汗。

厨师除了热心学习俺的中餐手艺,还很高兴跟俺探讨印度餐烹调心得,估计也是心理调适的一个渠道吧,不然人很容易发疯的。这是他做的夹心土豆茄子,色相味道都不错。

还有其他各种素菜,和恰巴提(饼)。
在印度的日子,俺也开始吃素了。
老太太身边24小时不能离开人,女佣一个人也是根本弄不了她的,时常需要男佣帮忙躺下坐起翻身,尽管现在每次只能坐不超过5分钟就开始哼哼。孝顺儿子,忍着急性子,举着电话给老妈,听她不着边际语无伦次口齿不清地瞎聊。
前天R拿了个指甲钳给佣人,说是该给老太太剪指甲了。俺看着那大大咧咧头脑不清的女佣抓耳挠腮的样子,赶紧接下指甲钳:“还是我来吧~”这是俺长这么大以来,除了给女儿剪过小指甲外,给第二个人剪。这次才发现,俺已是老花眼了,近距竟然看不清,需要像外婆当年那样眯眼,把手指放远点才看得清。等下次回去,俺也给老妈剪一个,省得俺心里不平衡。不过就不知是不是像以前每次一样,不管我为老妈做了什么,到最后她总是会莫名抱怨一番,因5%的不满意,而根本不计你做过的95%

。不过老妈毕竟只有一个,老爸也不在了,过阵子俺还是该看望送钱的看望送钱,该接来旅游的接来旅游;哪怕只有半天的时间,也要抽空回去一起吃个饭带些东西回去。
尽管人都这样了,老太太还是很注意发型,时常用手摸摸头发,女佣赶紧拿来镜子,老太太扭头在镜中审视良久,才满意撒手;R才换的衬衣裤子,老太太竟然说他怎么老穿一件?于是孝顺儿子赶紧又去换;俺才洗过头,头发还有些湿,披在肩上,老太太竟然跟佣人讲,佣人又找人翻译给我听,说是要我把头发扎起来......不禁想起在上海办印度签证时,和几个一同等待的小伙子聊起印度趣事来,其中一个小伙儿对钦奈街头骑摩托蒙面巾的印度小伙,竟然能在等红灯的间隙,还不忘拿出小梳子,对着后视镜梳理发型的自恋程度深表震撼。这回可深切体会了印度人的好面子程度,远远超过中国人。

最后,再次复习一下下俺学到的印度话:
Bhabi芭比(“嫂子”,目前是一家佣人对俺的称呼)
Bhai sahib 白桑(兄长)
Beta
贝塔 (儿子)
Beti 贝提
(女儿)
Mamaji
玛玛吉 (舅舅,妈妈的兄弟)
Mamiji
玛米吉 (舅妈)
Chachaji
查查吉 (伯伯,爸爸的兄弟)
Chachiji
查其吉 (伯母)
Paani
帕尼(水)
Chalo 查罗(let's do it
我们开始吧)
Theek 提勊(ok好的)
Haan
Ji 罕基(yes,是的)
Kyon
(Kiu 为什么?)
Khana
卡纳( 食物)
Nani
纳尼 (外婆)
Jai Sita
Ram 杰西德朗(特定宗教家庭见面时的问候语)
Namaste
娜玛斯地
(印度人通常见面时的问候语,同时双手合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