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子坊


标签:
旅游弄堂上海游逛豫园 |
分类: 人在旅途 |
这里是上海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有各种工艺品商店、工作室、设计室、餐馆、酒吧等等好几十家。
从地铁9号线打浦桥站一号口出来,马路对面一片不起眼的建筑便是田子坊了。
先拍张田子坊整体布局图。
随便找一个巷口进去,只见狭窄拥挤的弄堂,挤挤挨挨的自行车、摩托车排放在巷口,感觉又回到了1972年,俺和老爸回上海看姑妈时,走过的那些弄堂......
只是,这里的弄堂完全不再是过去拥挤着阁楼、马桶、挑杆晾晒着衣物的那些旧弄堂了,映入眼帘的,尽是各色中西合璧充满文艺范儿的小商品。
早在千禧年初,就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过这些所谓的“主题餐厅”,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也多有自己的各种奇特构思。但是对于这个最初来自台湾的“便所餐厅”,真的是需要心理承受力足够强大才能接受的。
卖穿的
卖吃的
还有不惜排着队买东西的
看价格,好像比豫园的南翔小笼包价格便宜啊?
还有卖经典国货的
有中餐,也有洋餐。
有国人,也有很多貌似国人的韩国、日本人在游逛。
满墙的老藤,叶片已经不再繁盛。
店铺里面冷冷清清,巷子外面,则是拥堵得挪不开步子。
这里既让人想起凤凰古城里的店铺,有时又有点重庆磁器口里的赶脚。
只有这些招牌,令人恍然想起这里是“阿拉桑海”。
上海女人的精致小资,很早就有传说。记得小时父母学校里,就有不少来自上海的知青,他们的上海普通话腔,以及他们的穿着打扮,总是透着股当时中国最发达大都市的时髦和优越感来。记得那时无论住宿条件如何简陋狭小,上海姑娘总是能把自己收拾得如同凤凰一般,才轻盈得飘出弄堂。曾有那么些年,上海的姑娘轻易不外嫁;上海的男孩宁愿上本地的技校也不愿上外地的大学;商店里的营业员看到外地顾客,永远都是一副鼻孔朝天的模样。
橱窗里的妩媚
温馨可爱萌的奶牛
上海老味道?在我的记忆里,则是弄堂口小店里几分钱的酸梅糖、是国营店里热气腾腾的馄饨、是街口两毛钱一纸袋削好皮切好块的甘蔗、是豫园里冰凉甜润的红豆刨冰、还是香气扑鼻的卤兔头烧鸡头、是上海普通人家早晨的烫泡饭就小菜......
天色已晚,又下起了雨。俺结束游逛,来到对面的餐馆,坐在窗前,点了一份店员推荐的热销猪排面,就着清茶,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