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接着逛温莎校园吧。
图书馆里都是学生,三三两两的围坐在一起,看书做题,非常安静。
一进门处也有个咖啡角。喝点咖啡吃点点心,充充电后好学习。
向左进入,通过一个类似于地铁站入口的关卡,沿着走廊都是一溜儿摆放着电脑的桌椅,慢慢等等全是人。
再继续向左走,里面更大的空间里,被划分成几个区域,也有不少人在上网看书。看起来有学生有老师,因为有的人看起来年纪不小了,白发苍苍。
神学院大楼正门
穹顶
发现有个小门,不知是不是向神父祷告忏悔的地方啊?
校园里的路标
教育系大楼
随处可见三两匆匆走过的学生,还有坐在路边石座上休息的人。一个不小心,就听到耳边传来纯正普通话的声音:不用说,肯定是大陆来的
教育系楼内一角,右边大门内是一间间教室,门口坐着出来课间休息的学生们。
通道的左边,则是一个地势较高的咖啡厅,也是坐满了人。
随着给我们导游介绍的漂亮义工MM(估计也是学生)转来转去,站在教育系二楼,突然发现这里的一楼别有天地。
不太清楚,这里是教师咖啡厅呢,还是什么别的教学交流场地?抑或是下午就要召开的“peresentation”场地?
看了下说明,才发现,下午2点要召开的接待家长和学生参观的“presentation”有好几个地方呢,而且几乎同时举行。要想去听,怕是只能选择某一个内容才行,这和俺原先的想象完全不同,还以为是在一个大会议厅,所有的专业都可以在一起咨询呢(后来俺回家吃午饭后,就没再去了。)
后来才搞明白,在学生中心,的确也有一个会场,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在里面“摆摊”,等待家长学生的咨询。俺去看了一下,额滴神~挤得满满登登的,根本没法通过,想问问摊位前的义工详细情况,基本上热门专业摊位前都拥着一堆堆的人,根本近不了身,更别说问点什么了。俺只好帮一位朋友拿了点资料,打道回府。好在资料上罗列的够齐全,所有有关专业的介绍、入学的最低分数线(往年的)、所需高中的科目等等,都一清二楚。
又见未来战士和几个向来客发送鲜花的义工。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是从其他地方赶来的。所以开放日这天,大学特别辟出了停车场,来客只要在指定的网页上打印出停车单,就可以在指定的停车场免费停车。
为了组织来看校园的家长们参观校园,学校还招了无数个义工学生,胸带牌牌,带着一拨拨的游客tour,穿梭在校园里,解说解答。
因为现今北美经济不景气,很多家庭为了节省开支,孩子基本不去离家门很远的地方去上大学,这样也就保证了各地的大学招生均衡发展。
也有不少当地家庭,并不把孩子上大学当成必须。很多人是先去工作,或者上个college,而后等孩子有了比较清晰的人生志向兴趣和目标后,再进一步去大学深造。这和亚洲人的观念很不相同。
迷你小车,好像是紧急事务专用的。
这个小屋是校园警署,看来安全应该是没问题的。
没有围墙,也没有什么豪华建筑,到处是绿茵草地和树木,来往匆匆的行人。
没仔细看,似乎是纪念碑。
右边不起眼的小屋,竟是功能比较齐全的咖啡屋,还有ATM机呢。
听不到高声喧哗,也看不到国内校园内常见的勾肩搭背、卿卿我我、华服名牌。
草坪上的瘦腿灰马雕像,似乎在低头沉思。
落叶
偶然发现,竟然还有一棵银杏树!
红枫格外醒目
校园前面隔着马路,竟然是一片墓地。旁边是整日轰隆隆作响的大使桥。这和中国的习俗也大不相同。记得国内的房地产,凡是离墓园较近的,都是卖不动的。
加拿大的大学入学是没有“高考”的,主要参考的依据,则是高中的平时成绩和表现,最主要的是12年级的成绩。当然,有些一贯优秀的学生,一旦填报志愿,大学就会依据他(她)的11年级的成绩,就开始择优考虑录取了。达到相当的分数,再有一些奖项之类的表彰,大学还可以给予一定甚至全额的奖学金。
而所报大学的申请,也分文理工医科不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对高中的各科成绩也有所偏重。所以,加拿大的高中课程,就已经开始根据将来的需要和志趣,开始由学生进行自由选择了。比如:将来要学医、药、护理、生理、健康等专业,那么,高中必须选修生物、化学、数学等;而将来想学工程系的,则必选物理、数学等,英语则是文理各科的基础必修课。
除此之外,还有些培养个人兴趣的课程,如“音乐”、“视觉艺术”、“公民”、“烹饪”、“第二外语(加拿大往往是法语,少数地方是中文)”等课程。申请大学时要求,学生最好的6门课程的总平均成绩,必须达到所申请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其中又按照不同的专业,英语、数学、物理、或者英语、化学、生物等,要达到具体相应的分数。
一般加拿大的大学一年的费用都在15000刀到25000刀,这应该不包括吃住等费用。一个外国留学生的费用,则相当于三个当地学生的费用。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北美加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力度的原因吧。入学第一年,学生要求住校,从第二年起,可以搬出校园在外自行租房。所以和国内一样,大学附近的房子总是比较抢手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