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俺曾吃过的“令人发指”的东东(三)
标签:
美食饮食石鸡猪脑河豚黄山 |
分类: 往事如烟 |
6.猪脑。
前几年还在国内时,大家相聚,最多的就是吃火锅。这个我比较喜欢,既简单又实惠,想吃什么就点什么。不过有一次,一位朋友吆喝着点了猪脑,说现今流行吃这个。猪脑刚端上来的时候,远看就白乎乎的,像豆腐般一堆。但是仔细瞧瞧,就有些恶心起来,让人无法不联想到生物课上那副画:沟壑众多曲折宛转的人脑。。。。。。
尽量不去看那一堆白花花的东东,我一个劲的忙活着吃羊肉片、肥牛、土豆片、各种菇、鸡翅、蛙腿、豆腐、鸭血、绿叶蔬菜。可这时朋友迫不及待的提出:该下猪脑了!于是,一盘猪脑落入锅中。翻滚蒸腾了几分钟,人们开始下筷子舞漏勺,朋友吃的吸溜有声,直呼过瘾好吃。我看得有点动心,于是舀了一小块,心想就尝这么一口,看看到底有多好吃?可是,当滚烫的猪脑进到嘴里时,一开始还不能分辨出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只觉得比豆腐要稍硬一点儿,再一咀嚼,哇!一股无以名状的腥气只冲咽喉,把刚才所有的美味感受弄的荡然无存!我赶紧把剩下的猪脑吐了出来,再也没碰过一次。。。。。。
7.海胆海星
因为喜欢海鲜,所以当我们第一次去青岛旅游时,就打听到了著名的“海鲜一条街”,大快朵颐。当看到摊档上还有鲜艳的海星时,我又动了心,于是点了一只,让店家清蒸了,再带回正在隔壁火锅店边吃边等我的女儿和R。
知道R是不喜欢海鲜的(也真奇怪,还有不喜海鲜的人,正好便宜了我等
),我就和女儿合着分了那只海星。不知道这海星怎么下手,因为正面看去,是完好的韧壳,反过来研究研究,发现五个角就是五个爪子,底下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小绒毛般的东东,大概是吸盘吧;而每个爪子的中间,就是低凹进去的部分,用勺子一挖,就出来一堆蟹黄似的东东,吃一口,没有螃蟹那样的鲜味,但是也没有什么腥气,不难吃也不算美味,我们就那么吃掉了一只海星。从始至终,R都没敢往我们这看上一眼。
后来,在游览青岛海军博物馆时,看那些停在水里的军舰下部,密密麻麻的全沾着些海蛎子时,我不禁惊叹道:“哇,这么多的海鲜啊!”(因为不知道英语里海蛎子怎么说,只好说是海鲜seafood了),顿时把R笑翻,害得以后这故事就一直成了他向朋友说起中国人的无所不吃的最好见证。
后来,在我们单位组织“考察”大江南北饮食时,我们还曾在当地兄弟部门热情招待下,品尝过不少玩意。其中一次就是海胆。据说这海胆生长在深海,很难打捞,需潜水员下去,每次还不定捞上来几只;又据说这玩意对壮阳有着无比奇效(好像在中国一有这效果,就特别吃香,不知道是不是男人们都YW的缘故),所以价格也是出奇的贵。
东道主热情无比,大家也不好辜负了人家的心意,于是每人一只,品尝起来。看起来,海胆很像是热带的一种水果红毛丹,鸭蛋般大小,周围长满了刺猬般的暗红色毛刺。得先在顶部一薄弱地方弄一小口,再用勺子伸进去,挖出来吃;吃时得蘸一种佐料,以增加味道,减轻腥气。尽管这样,我还是吃了一口就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动第二下,白白浪费了那么贵的海鲜了。
实际上,在那次考察中,我们还在其他饭店品尝过一些以前从没见过的海货。其中一种,长长的,像肠子,但是名字忘了,大概叫“海肠”吧。吃时感觉挺有嚼劲,但不似猪大肠那么香浓柔软。
后来,我们在青岛的海洋公园里,透过那大大的玻璃幕墙,又看到了这种肠子一般的海底生物,它们就像张开口的长长的口袋,又像是海蛇,就那么在水中一伸一缩的游动着。想想自己曾吃的就是这种生物,我差点没一口呕出来。。。。。。
8.生羊肉火锅。
说到吃火锅,那肯定是要把生牛羊肉扔进火锅里,涮熟了才能吃滴。可我说的这种,确实就那么生着吃的肉。
很多年前(80年代末),有次在连云港,俺有幸沾光,和某位市级的“父母官”一起吃饭。那次看着就是普通的火锅,旁边放着各种生料、调料、蘸料,自然还有羊肉了。可对方介绍时,神秘的说:这羊肉不是一般的羊肉,而是小羊羔的肉,非常的鲜嫩肥美,是可以就这么蘸着调料生吃的。说完还用筷子把羊肉卷成小卷,蘸上佐料,一口吃了下去。
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我们几个将信将疑,也学样夹起一块儿,蘸料、进嘴,没想到,还真挺鲜美,入嘴即化的感觉。
当然生吃羊肉也就这一次,后来,见多了引进的日本的“刺身”吃法,什么刺身龙虾啊、刺身三文鱼啊,也没少吃。这些应该不算在“令人发指”的行列里了吧。
9.非洲大象、鳄鱼、斑马、狮子。。。。。。
如果说,给你吃鳄鱼肉,你可能会大惊失色,因为这毕竟不常见。可是在非洲的肯尼亚撒法瑞野生动物大草原附近,就有一个烤肉馆,里面除了人肉,大概什么动物都可以吃到。
我就在这尝过斑马、吃过大象、品过鳄鱼。。。。。。但是实际上,什么味道也没记住,因为吃到最后就只剩了粗糙的肉味了。
记忆碎片——在肯尼亚内罗毕的岁月5(原创)
10.刀鱼。
说实在话,刀鱼可是真正的美味、长江三鲜之一。
可是美中不足的是,它那扁如柳叶的身段里,细嫩鲜美的肉里,却藏着无数根小刺,让你欲罢不能,欲吐不舍。想吃刀鱼,真还得练就过硬的吃鱼本领,才能不被鱼刺卡着。
我在91年在无锡工作的半年里,正好是在餐饮部挂职管理,且得以和广东来的大厨及中国大酒店来的两个年轻漂亮的中餐厅经理共餐,正好享受了春季那不长时间的刀鱼季节,也遍尝了广式美味。不过那刀鱼是广式做法,清蒸完后,撒上積汁(一种类似于酱油的调味品),非常鲜美。
11.河豚。
“拼死吃河豚”,早就听说过这句话。但轮到我亲自上阵“实践”时,已经是91年。后来在01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又品尝过几次河豚,但据说都是人工饲养的,毒性不大,但味道也比野生的差了点。在南京,又和朋友吃过一次,但是除了对那越嚼越出倒刺的鱼皮有深刻记忆外,似乎再没特别的感受了。
最后一次吃河豚是在江苏扬中,同事的家人在那开了个饭馆,想在河豚季节来临前大兴土木,修建豪华餐馆,培训员工,好在河豚上市时大赚一笔,据说很多人慕名从北京等外地来品尝河豚,一桌宴席能至少卖到4000以上,那还是N年前的价,就那样,客人们还直说“便宜”,比北京实惠多了!我个人感觉还是红烧的比清蒸的好吃些。
12、石鸡、毛豆腐、果子狸。
在黄山工作的那段时间,没少品尝当地的美味。石鸡就是其一。
说是“鸡”,其实石鸡没有一点鸡的影子,倒是和青蛙长得很像,不过更大更粗糙,和癞蛤蟆的长相更接近些。
别看石鸡长得丑,可味道却很鲜美,它和石耳、石斑鱼被誉为“黄山三石”。石鸡生长在山石缝隙里,与蛇为伍,属两栖蛙科。石鸡可以清蒸、可以红烧,都很好吃。在黄山市(也叫屯溪)内的新安江边,一溜儿的大排档,个个都有石鸡菜出售,老远就能闻到香味。
黄山除了石鸡外,还有一种类似于臭豆腐的毛豆腐,灰色的豆腐上,长着一层白毛。
据说徽州毛豆腐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用来制作毛豆腐的老豆腐,必须选用筛选过的优质黄豆为原料,用其所制的豆腐,具有毛洁如雪、刀砌似玉、坠地不溢的特点。毛豆腐的具体制作方法是:把稍硬的鲜豆腐切成条块,每块厚1寸,宽2寸,长4寸,将它置于过滤过的豆腐水中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捞起平放于竹篮或木框里,上面稀少地撒上一层细盐,最后用厚布或木板盖起来置于阴凉干燥处,时隔五、六天,其豆腐表面就长出寸许霉菌丝,形如白色茸毛。徽州毛豆腐大致可分为四个品种,即蓑衣毛、鼠毛、兔毛、棉花毛。
油煎毛豆腐,真是妙不可言~~http://www.9tour.cn/UploadFile/TravelNews/2007-10-30/2007103012564312505.jpg
在黄山期间,俺也有幸吃过一次果子狸。
可能因果子狸货源不足,所以看到的那只果子狸是风干的,看起来就像是金华火腿般,吃起来口味柴柴的,很有嚼头,好像也并没想象的那么美味。不懂为什么广东人那么热衷于它,要不是因为Sars,zf扑杀了大批的果子狸,现在的人们大概还不会谈狸色变呢。
搜肠刮肚,好像没什么令人发指的东东了。
祝大家端午快乐,多吃粽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