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在肯尼亚内罗毕的岁月5(原创)

标签:
肯尼亚内罗毕记忆碎片黑人豆腐坦桑 |
分类: 往事如烟 |
虽然时间飞快,已经流转了十几个年轮,但在内罗毕的点点滴滴,有时回想起来,仍然是那样的清晰。
在我们经常接触的几个华人中,有一个是老王,人称“豆腐王”。因为他有个豆腐坊,专给内罗毕的华人餐馆和一些日本人供应豆腐而得此名。别看在国内,卖豆腐是个苦差事,还赚不了几个钱,可在国外就不一样了。因为内罗毕的豆腐供不应求,小小一块豆腐,可以卖上一元人民币的价钱,还得要提前预订才行。王老板雇了几个当地黑人帮他打工,每天就只做定量,电话订完,则开车送货到每家饭店;送完货则坐下来天南海北的神侃,日子过的很惬意。
原来曾是上海铁道职工、早在80年代工资就拿到2000多的老王,不甘心就这么过下去,于是放弃了工作,告别了家人,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内罗毕打拼,竟也乐不思蜀。时不时的,和我们一起出门旅游一下,过个几年,则不是回上海一趟,就是妻子来内罗毕住上一阵子。老王人长得瘦削精神,可只要不说,怎么也看不出是上海人来,这也是他人缘非常好的一个原因吧。
公司的老黄,虽贵为老板娘的弟弟,却一点儿架子也没有。快人快语,没有丁点花花肠子。一说起当时才逝去的戴安娜王妃来,这个直爽的东北汉子,则显出一脸的伤感来。
公司的翻译小刘,别看他长得五大三粗,可英语说得比普通话都溜,更绝的是,他还会说一口纯正的斯瓦西里语。记得我们才下飞机,前来接机的他,前前后后都是他打理一切;当时机场海关的黑人看我们是中国人,想捞点油水,不放我们出关。小刘上前一通斯瓦西里语乱侃,那人马上脸上喜笑颜开;临了,小刘问我们要了几盒风油精,递给黑人。搞定!
常来的还有个在内罗毕联合国工作的ZH,温雅和善,很有素养。在我回国前夕,他热心帮忙,邀请我去联合国总部里的免税店购物(当时外人不许进入的,俺冒名用了人家妻子的证件,得以蒙混过关,钻了人家的漏洞,在此检讨)。第一次俺见识到了联合国里面的免税店,商品是何等的富足便宜,简直比后来看到的迪拜、阿布扎比机场免税店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一次意识到了了月薪6000美金的联合国工作人员,所享受的待遇和一般民众的差异。
在我们楼下,有个卖中国药品的小店,店主是一个皮肤白皙面容姣好的女子。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可还是能看出年轻时的美丽。据说,她的身世非常坎坷。她曾经是国内某外院的高材生,在联合国做过同声翻译工作(这和一般的英语翻译不是一个等级了);因为工作,结识了来访的肯尼亚某高官,结果被骗结婚。来肯后才知道,这个丈夫不止她一个妻子,还要她像其他黑人妻子一样,整天呆在家里,养儿侍奉。发现上当受骗的女孩不干了,想法逃了出去。没想到,那个狠心的流氓召集了一群恶棍,找到了她,把她强暴后,扔在野外。幸亏命大,被人发现救了过来。心灰意冷的她,回国无颜见父母,于是选择留了下来;后来遇到了现在的老公,一个当地华人,开了家小店,养了双儿女。每次我看到她,心里都联想到那路边的野草:虽遭路人践踏,却也坚强的活了下来。
最悲惨的还不是她。
大概是98年春节期间吧,大批的中资机构人员前来欢聚酒宴,庆祝春节。没过几天,就从坦桑尼亚传来噩耗:几个中方人员才回到坦桑的办事处不久,在厨房晚餐时,办事处雇佣的当地保安,不知是神经失常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那人突然拿着枪(为了安全,坦桑和肯尼亚的保安是佩枪的),来到厨房,对着正在吃饭的中国人一通猛射,毫无准备的人们顿时尸横遍地;其中人一个好像才从国内新婚妻子身边离开,最近得到消息:将要做爸爸了。只有一个厨师,当时正在厨房工作间扫尾,听到枪声,赶忙翻墙逃出,捡回一命。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这话一点不假。
华人勤劳节俭会打拼,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他们的生活,有苦,也有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