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钦奈的日子(四)(原创)

标签:
破棚车流稀汤瓷具钦奈印度 |
分类: 印度见闻 |
说是“老”公公婆婆,是因为他们真得很老了,一个86岁,一条腿的髋骨去年不小心还摔断过,进医院做了手术,现不但要拄拐,还得人扶;婆婆也83岁了,动不动就头晕脖疼。孝顺的儿子说,来印度工作就是为了能照顾他们,尽自己的能力让他们颐养晚年吧。我能理解,所以也尽量让他们高兴吧。除了时不时做点中国菜外,也有时陪他们聊会天,虽然他们的英语不怎么好,我又不懂半句印度话,也居然有时能鸡同鸭讲地聊上好一会儿。
言归正传。初到印度的日子,着实让我接近崩溃,因为过惯了国内那种物资丰厚,餐饮众多,娱乐多样,购物方便的生活,而这里,好象有钱也买不到需要的东西。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我已经渐渐不那么排斥这里了,毕竟生活要继续,多一种经历也是人生一笔财富。
首先说说这里的“衣”吧:因为这里气候炎热,最低温度也不过25度,最高要到40多度,所以这里的人们不需要棉衣、皮衣,,甚至毛衣。男人除了上衣和其他印度地区的男人一样外,下身则用布裹起象女人的裙子。女人则无论多热,都是一身沙丽裹身,其实也就是上身一件紧身、高于肚脐的小背心,下穿宽腰细腿长裤,再用一条5-6米长、一米多宽的布料,层层叠叠,严严实实得裹好。若是不用做事的阔太太小姐穿,倒还说的过去,可无论是办公室白领,还是打扫卫生的大妈,或在街头拥挤嘈杂的车流中乞讨的妇女,一概穿着如此,我看着都觉得拖沓累赘、闷热无比。鞋,这里很多人穿的是夹脚拖鞋,可因道路灰尘漫漫,鞋也大都灰头土脸的;少数穿的干净的运动鞋,或者皮鞋,可以断定他们是有钱人。更多的人则是打着赤脚,在肮脏坎坷滚烫的路面上若无其事地走着。有时真是感叹这个民族的忍受力,大概和他们有强烈的宗教信仰,以及大多数人的思想封闭有关吧。
"食" 印度北方的饭菜我还是比较适应的,尤其是一种称作"馕"的饼,非常好吃.但是国内曾风传的所谓"印度飞饼",迄今为止我在这却并没有见到过.
虽然我们对这种饮食习惯嗤之以鼻,但却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民族感情,因为他们觉得手是干净的,尽管看起来是黑的;尽管可能忘了洗手,但他们会说,虽然他们大解不用纸,而是用水洗,但用的是左手,所以只用右手吃饭还是干净的。。。。。。(难怪这里的卫生卷纸这么贵!买四卷的钱在国内够买20卷质量更好的!)听完解释后,我更坚定了意志:反正打死我也不会学那样吃饭的了。
还是帖点好吃的吧,这种水果叫Guava,中文名“番石榴”,初闻味儿怪异,但吃后就觉香甜上瘾,可和榴莲味儿又不同,营养丰富。
“住”:
我们的司机每月平均可挣12000卢比,比一般司机的8000要高出很多,可听他说,他的家也是树叶盖的,得每年翻修一次。因为一到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在印度,即使是豪宅,里面的空调大多还是这种窗机,噪音极大,制冷一般。
“行”:初到钦奈,觉得这里的交通虽然糟糕,可比新德里的还好点。虽然这里很少有斑马线,但似乎并不妨碍行人随时冒着生命危险横穿马路;卡车、公交车、私家车、三轮出租车(类似于国内早先的马自达)、摩托车、自行车、行人混行交错,两股车道往往能并行着三四部车。车距一般是半米以内,经常有车不打方向灯,悄然冷不丁地加塞进来。摩托车手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同跨一车,还都不戴安全帽,勇敢无谓地在车流中画着S。
“高速”公路其实并不高速,只是比市区内的公路路面稍好一点,路两边没有封闭,路也只是单道双向行驶,想要超车,就要冒车毁人亡的险。尤其是从Pondichery方向开来的车,据司机说,因为那里的酒免税,但政府又禁止带酒出来,很多人就去那里喝了酒,再开车回来,结果造成很多车祸事故。
人头济济,车轮滚滚。
海滩边卖鼓的哥俩,木然地望着对面的公交车站。
终于在距钦奈约180公里的法式小镇见到了太阳能设施,可不明白为什么在印度如此缺电的国家(首都新德里每天能停电6、7次,钦奈每天都会不定时停电一个小时左右),太阳能技术不能大量运用,甚至热水器还是电的?
“娱”:看电影还是这里的百姓最基本的消遣方式,印度宝来坞大量生产着百年来千篇一律的歌加舞的简单故事模式的电影,虽然数量惊人,远远大于美国的好来坞,但却没有几部能在国际电影界留下足迹。但这并不妨碍这里的人民自娱自乐,每出一部新片,电影院常常爆满,虽然我觉得很乏味,但人家却笑声不断。
这里没有卡拉OK,没有国标舞,却有着著名的电影学院,和印度舞培训基地。由于限酒,百姓只能在政府经营的店里买到印度葡萄酒和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