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生态留白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2023-08-15 10:43:43
标签: 农业生物多样性 生态留白 健全农田食物链

 农业生物多样性,包括农作物、杂草、动物和微生物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生物、基因资源与生态过程,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的养分和肥力,花粉的传递和空气的过滤,抑制害虫繁殖,保持生态平衡,是表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障。

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对应的是农业生物单一性,片面追求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出现了同区域农业品种的同质化。而区域性单一农田、单一种植和单一生境,招不来天敌制约害虫,食物链不健全,需要大量投入农用化学药品来制约害虫,导致农业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同时地力下降,又通过高投入实现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导致农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

农业生物多样化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融合,必然会开创和美乡村建设新局面。如有利于发挥物物协同互利的优势,招引不同物种畅通食物链回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向社会提供高品质健康食品。有利于传承特色农产品、传统养殖方式中蕴含着的乡土文化,巩固乡村文化认同。有利于以丰富的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源头活水。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累计培育了1000多种农作物栽培种,据不完全统计,栽培作物1339种,野生近缘种1930个,果树种类居世界第一。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有成千上万个品种。全国已建立205个农作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点,入库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达53万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农药化肥使用量逐步下降。

但是,还应看到不足的方面。一是农业生态留白空间不足,长期来为了追求产量,方便农业机械化标准化操作,最大化开垦边缘土地,农作物周边没有足够的杂草群落生存空间。二是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缺失,桑基鱼塘、稻鱼共生、间作套种、农林牧复合系统等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三是一些农作物老品种逐渐被淘汰并灭绝,有许多只能收集保存在种质资源库。四是外来入侵物种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

针对以上问题,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农业生态的留白空间。一是防止过度开发利用土地,给杂草群落提供栖息的场所。二是健全耕作监督机制,定期评估农田耕种情况。三是大力宣传农业生态留白、生物生存环境多样性的理念,使大家认识到只有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才能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补齐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缺失的短板。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从传统农业文化中汲取农业生态多样性智慧的氛围,树立“有山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食,有粮食,人才能生存”的农业生态观。二是加强传统农业模式保存比较完整的经典案例的交流、学习,提倡沉浸式体验传统农业模式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是充分挖掘传统农业模式中的现代元素,赋予现代农业模式的传统农业模式内涵,创新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大力研发具有农业地理标志的新品种。一是改良产量低、品质差、抗性弱且即将淘汰的老品种,增强改良品种的耐抗性和产量。二是把传统的农家品种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培育具有农业地理标志的新品种。三是对入库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基因筛选,挖掘具有实际意义的功能基因,促进农业种质资源公平公正的互惠共享。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一是继续加大畜禽粪肥利用率,寻求有机肥代替工业肥的研发渠道,增强土地肥力。二是禁止施用高残留农药,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大循环系统,完善食物链结构,增强农业自我平衡、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三是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监测,防范化解农产品生长的环境不适问题。

抵御外来入侵物种。一是依靠人工和机械去除等方式,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有效利用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在保证生态价值基础上,通过增加本地植物,约束外来物种生存空间。

摘编自“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原载《福建日报》,作者陈亚峰。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