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冠疫情走向终结的希望
2023-01-01 11:48:12
标签: 新年好 新年终结新冠疫情 平等对待自然万物 维护生态平衡
崭新的一年如约而至。谁也没有料到新冠病毒感染性疫情的流行,自2020年起跨入2023年,已是第四个年头了,从学者们对过往疫情的介绍看,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次疫情蔓延如此长的时间,也没有哪一次疫情波及如此广的范围。疫情久久不愿离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持续影响正常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物极必反,新冠病毒的末日随着新年的钟声正在敲响,祝愿人类在和新冠病毒的斗争中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新冠病毒最初只是游走于自然界的无生命生物大分子。不过它既来之,就肩负着一定的使命不会就此作罢,总是想方设法要把生物大分子向真正的生命活体转变,一旦找到并寄生于合适的宿主,就充满了生命活力。可以成为寄主的动植物很多,意味着病毒转向生命活体的机会也很多。就此而言,人和病毒都处在生物多样性大家庭中,人不怕凶残的肉食动物兽中之王老虎,不怕躯体高大惹毛了也会大发脾气的大象,却对只能大量复制DNA片段而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袭扰,防不胜防、治不胜治,这也是生命世界的奇妙之处。
刚开始,以为新冠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交往较多的城市,和某些特定地点如农贸市场、某些特定行业如冷链、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现在看,已不分城市与乡村、人口密集与稀疏、职业与年龄等生活环境、工作场地与身体条件的不同,都有发生。同时,原来认为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与野生动物接触多了,导致病毒肆虐,实际上一些身处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不接触野生动物的人群也感染,说明随机性很大。联想到人少环境好的古代,同样发生各种疫情,中医的特色之一就是治疗温病,有《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名著,当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在疫情流行的时间长度、危害程度上应该是有区别的。
以此观之,人类社会不断发生疫情,可能也是一种正常自然现象。人和病毒共存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当然不是在人体内的共存,而是多样化生命形式在自然界的共存。如果以食物链论,所有生物都在食物链上,人类也不能例外,人依靠生物多样性生存发展,也肯定受生物多样性节制,看不见的病毒就是人类的克星。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我们面临各种疫情疾病,当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聪明才智,全力防控避免感染,感染了好好治疗,但也要估计到病毒虽小能量大,再怎么努力也难能做到万无一失,病毒不可能空手而归。所以,人类也要有被困扰的思想准备,能减少痛苦和病亡就是很大的胜利了。
好在经过3年多的抗疫实践,全社会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检测、预防、治疗都更加科学化、精准化、体系化、有效化,通过打疫苗和感染,人群多少都有了些抗体,整体上战胜疫情的能力显著增强了,病毒经过人的干扰和自身演变,致病性也有减弱。根据新的形势,岁末年初国家适时调整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加强医疗救治上,城市已在走出大面积感染,农村成为新的关注点,要求采取相应措施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现在,新冠重症和病亡率都比初期降低很多,可以理解为新冠病毒和人在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性增强了,人虽然不能完全消灭病毒,但对病毒的屏障一经普遍建立,它也就要偃旗息鼓了。当前,城乡广大人群正在经历对新冠病毒普遍建立屏障的阶段,人们也正在以重整山河的豪迈心情迎接春节,希望这是新冠疫情中的最后一个春节。春节过后就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就是新冠病毒销声匿迹之时,人们必将从战胜新冠病毒中走向新的生活。
不过,自然界是如此复杂,生命世界是如此多样,没有这病毒还有那病毒。新世纪以来,从2003年的非典病毒,后来的N1H1、H7N9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到这次持续时间更长、波及范围更广的新型冠状病毒,短短20年人类经历了这么多公共卫生事件,以此类推将来依然会存在其他未知传染病的风险。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小心的和自然界打交道。人类虽然在局部事物上战胜了自然,但总体上还须维护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想象在那些自然生态很少受到人类开发破坏的地方,自然平衡的生态一定会抑制很多病毒的爆发。
所以,即便新冠疫情彻底过去了,我们仍然有必要从建立人与自然界更和谐关系的高度出发,审视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导致传染病频发的问题。人类想从自然制约中获取更大自由,就不能只顾自已利益最大化,必须抱持生命共同体中万物平等的态度,对自然各要素采取给出路的政策。比如说,蝙蝠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宿主,那就不能把原本远离人居区域的蝙蝠栖息地都开发破坏了。常说后退一步海阔天空,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同样是合适的,对人以外的其他各种生物,也要该饶人处且饶人,主动让着些,以避免其恶性报复。
新年,新冠疫情走向终结的希望
崭新的一年如约而至。谁也没有料到新冠病毒感染性疫情的流行,自2020年起跨入2023年,已是第四个年头了,从学者们对过往疫情的介绍看,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次疫情蔓延如此长的时间,也没有哪一次疫情波及如此广的范围。疫情久久不愿离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持续影响正常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物极必反,新冠病毒的末日随着新年的钟声正在敲响,祝愿人类在和新冠病毒的斗争中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新冠病毒最初只是游走于自然界的无生命生物大分子。不过它既来之,就肩负着一定的使命不会就此作罢,总是想方设法要把生物大分子向真正的生命活体转变,一旦找到并寄生于合适的宿主,就充满了生命活力。可以成为寄主的动植物很多,意味着病毒转向生命活体的机会也很多。就此而言,人和病毒都处在生物多样性大家庭中,人不怕凶残的肉食动物兽中之王老虎,不怕躯体高大惹毛了也会大发脾气的大象,却对只能大量复制DNA片段而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袭扰,防不胜防、治不胜治,这也是生命世界的奇妙之处。
刚开始,以为新冠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交往较多的城市,和某些特定地点如农贸市场、某些特定行业如冷链、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现在看,已不分城市与乡村、人口密集与稀疏、职业与年龄等生活环境、工作场地与身体条件的不同,都有发生。同时,原来认为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与野生动物接触多了,导致病毒肆虐,实际上一些身处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不接触野生动物的人群也感染,说明随机性很大。联想到人少环境好的古代,同样发生各种疫情,中医的特色之一就是治疗温病,有《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名著,当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在疫情流行的时间长度、危害程度上应该是有区别的。
以此观之,人类社会不断发生疫情,可能也是一种正常自然现象。人和病毒共存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当然不是在人体内的共存,而是多样化生命形式在自然界的共存。如果以食物链论,所有生物都在食物链上,人类也不能例外,人依靠生物多样性生存发展,也肯定受生物多样性节制,看不见的病毒就是人类的克星。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我们面临各种疫情疾病,当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聪明才智,全力防控避免感染,感染了好好治疗,但也要估计到病毒虽小能量大,再怎么努力也难能做到万无一失,病毒不可能空手而归。所以,人类也要有被困扰的思想准备,能减少痛苦和病亡就是很大的胜利了。
好在经过3年多的抗疫实践,全社会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检测、预防、治疗都更加科学化、精准化、体系化、有效化,通过打疫苗和感染,人群多少都有了些抗体,整体上战胜疫情的能力显著增强了,病毒经过人的干扰和自身演变,致病性也有减弱。根据新的形势,岁末年初国家适时调整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加强医疗救治上,城市已在走出大面积感染,农村成为新的关注点,要求采取相应措施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现在,新冠重症和病亡率都比初期降低很多,可以理解为新冠病毒和人在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性增强了,人虽然不能完全消灭病毒,但对病毒的屏障一经普遍建立,它也就要偃旗息鼓了。当前,城乡广大人群正在经历对新冠病毒普遍建立屏障的阶段,人们也正在以重整山河的豪迈心情迎接春节,希望这是新冠疫情中的最后一个春节。春节过后就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就是新冠病毒销声匿迹之时,人们必将从战胜新冠病毒中走向新的生活。
不过,自然界是如此复杂,生命世界是如此多样,没有这病毒还有那病毒。新世纪以来,从2003年的非典病毒,后来的N1H1、H7N9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到这次持续时间更长、波及范围更广的新型冠状病毒,短短20年人类经历了这么多公共卫生事件,以此类推将来依然会存在其他未知传染病的风险。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小心的和自然界打交道。人类虽然在局部事物上战胜了自然,但总体上还须维护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想象在那些自然生态很少受到人类开发破坏的地方,自然平衡的生态一定会抑制很多病毒的爆发。
所以,即便新冠疫情彻底过去了,我们仍然有必要从建立人与自然界更和谐关系的高度出发,审视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导致传染病频发的问题。人类想从自然制约中获取更大自由,就不能只顾自已利益最大化,必须抱持生命共同体中万物平等的态度,对自然各要素采取给出路的政策。比如说,蝙蝠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宿主,那就不能把原本远离人居区域的蝙蝠栖息地都开发破坏了。常说后退一步海阔天空,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同样是合适的,对人以外的其他各种生物,也要该饶人处且饶人,主动让着些,以避免其恶性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