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以生态之名掠夺黄河水资源

2022-12-24 11:27:15
标签: 保护黄河 以水定生态保护恢复 托着自然背景搞生态

 

据报道,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出现争相建设公园等苗头性问题,个别省份甚至提出“一县一湿地、一县一公园”目标。又不完全统计,黄河干流沿岸地区及黄河故道地区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各类公园不下280处,其中单是以黄河冠名的生态类公园就超过100处。

建生态公园是好事,以“黄河”命名更显人文历史感和生态厚重感,无可非议。但生机勃勃的生态公园离不开水的滋养,尤其湿地生态区域或湿地类公园,其主体更是货真价实的水生态,需要大量维持湿地特征,因为没有水就没有湿地。而水,在干旱的黄河沿岸地区,无不都是高度紧缺的资源。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离不开黄河水,维护河流系统基本特征和一般性养育沿岸自然生态,需要黄河以自然模式常年有水。

黄河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母亲河,在听命子孙们说一不二把更多河之为河的河水高度资源化以造福人类上,从来不曾含糊过。发展到如今,通常的说法是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支撑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不难想象黄河水的利用率有多高了。官宣“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说的是平均值,实际许多地方都深陷水赤字泥淖了。

物不平则鸣,黄河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大自然的存在,对人类高强度利用水资源而不管河流生态死活做出的反应,便是下游干流的断流。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黄河干流断流不止,连续断流最长达226天,断流河段自入海口上溯至花园口一带,究其原因除了水的过度开发利用没有别的。现在黄河不断流,靠加强可供水量分配管理,特别是小浪底水库细水长流的运行方式,为此要通过人为调水调沙冲刷坝下常年小水量运行抬高的河床。

黄河水早已是唐生肉,各地用水指标只有超额而不会结余,有的地方分走的水势比留给黄河的水势还大,一座座高坝大库还在加大着无效蒸发,下游地区用水也多通过南水北调等外流域解决。河流长度名列世界前茅的我国第二大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磅礴气势,也早已只能内心体会而难见其踪迹了。据此,国家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原则,无疑非常正确也非常有必要,应当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比照“四水四定”,黄河沿岸地区的生态保护恢复必须符合自然背景,否则就应当严格以水定生态、以水定湿地、以水定公园,超越自然背景的生态目标都应当和现状可利用水资源相吻合,而不能因为重视生态保护,就可以不受水资源的紧约束。干旱地区有干旱地区的生态和景观,向湿润地区看齐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危害无穷。有地方截断一条河流搞自己的大水景,也有地方年均补水8000万立方米维持自己的高湿地率,这些做法都值得高度怀疑。

现在更提出“一县一湿地”,面更加广,影响也更大。湿地是变化很快的生态系统,水是关键因素,首先得看自然背景中有没有湿地。尽管国家重视湿地的保护恢复,但那首先指的是自然天成的湿地,如果自然背景中没有湿地而非要弄出个湿地来,就只能是进一步掠夺黄河水资源,这没有充分必要性,也不符合中央的精神。其结果只能是给黄河水生态雪上加霜,可能的情况是高质量发展还没有上路,黄河就红灯高悬了,对此有必要及早加以防范。

母亲河把上、中、下游的人们都连在一起了,大家共享一条河,虽然可利用水量比起我们的需要来还差得远,但照顾河流生态和左邻右舍,省吃俭用同样可以走向诗和远方。希望沿黄各地,深切认识所处气候带和水情,高度重视人工生态和自然背景的一致性,不要近水楼台先得月,超越水情搞生态,把自己的人工湿地和高耗水公园建立在黄河水进一步减少上。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