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无言之美”之我见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南江中学
黄晓临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而教化万方。无需喋喋不休,无需苦口婆心,无需三番五次的强调,无需见缝插针的思想教育,只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会给被教育者留有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使得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的作用。
教育的“无言之美”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每个教育工作者向往与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这种追求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应该是从最初的“有言”逐渐升华为“无言”的。教育一旦进入“无言”的状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记得今年三月份去广州华阳小学去听课,那是三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当要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时,老师用柔和的声音唱到:“5——3——3”,小孩子们立刻投入到四人小组的学习中去。当要结束讨论时,老师又唱了,是:“4——2——2”,小孩子们马上坐回自己的座位。老师的两次轻柔的唱声,犹如神奇的魔笛,使得孩子们的行为是那样的训练有素,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
再如,幼儿园创始人蒙台梭利的有趣教育方法。每天在儿童玩得非常热闹的时候,老师就会突然在黑板上写一个“静”字,或者奏一声琴,全体的儿童于是都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闭上眼睛假睡。几分钟后,老师又从很远的地方,用轻微的声音呼唤每个儿童的名字。
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无言之美”。当我们在赞叹与赞赏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无言之美是如何来的?我想在这无言之美之前必定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必定是在老师费了许多功夫、许多口舌,在反反复复的喋喋不休与训练之后才有的成效。因为一个人的习惯的形成是在一定的说教之后才内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的。人的内在的动力一旦被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趋于自觉、自愿。在这种时候,教育者便可以保持沉默寡言,潜移默化,使自己处于“无为”而能“教”的状态。此时,教师的工作就能以最小的消耗而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教师和学生就能从无效的活动中解放出来,就会在活动中产生愉悦,师生双方达到一种默契,一种和谐。当教育活动进入这种充满人性、充满灵性的情景时,不就产生了美吗?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理想的境界。
由此看来,教育的“无言之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一段时间的修炼得来的。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努力实现教育的“无言”之美:
(一)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言传自己的知识,而且身教做人的品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他的一举手一投足,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去打动学生,让学生有可模仿学习的范本,发自内心的去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
记得一次去顺德容桂中学听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的老师在巡视学生的小组讨论学习时,他不小心把一个学生的放在书桌脚旁的水瓶碰到了,他非常抱歉地对这个学生微笑,然后把水瓶扶起。这个小小的举动也许无足轻重,也许根本没有引人注目。然而这小小的举动就是教育的“无言之美”,老师只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而这就是“身正”的体现,这足以打动学生,足以去感化教育学生。
再如,曾见到一位老师在教室看学生上自习课,她无意中发现图书架上的书没有摆放整齐,于是她就走过去把书摆放整齐。她的举动学生尽收眼底,为之感动,决心效仿。这位老师的举动也起到了教育的“无言之美”的效果。
由上述的例子可知,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去教育学生,教育的示范作用应是显而易见的。
(二)习惯的习得作用。
实现教育的“无言之美”,习惯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若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无言”能产生美吗?怕是后果不堪设想的,定是让我们伤透脑筋的事情。所以学生习惯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而要培养学生的习惯,则要求我们起码得做到:
(1)严格要求,规范习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必定有个规矩可循,而这规矩也就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班规、公约等,还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行为习惯的要求。要求的严格才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当学生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做事、学习时心中便有一把尺,非常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做。当学生的行为习惯达到这种程度时,我们便可以“无为而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便可以起到教育的效果,实现“无言之美”。
(2)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就像广州华阳小学的那位老师,唱不同的谱调,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内容就不同。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可以想象的到在最初的开始阶段时,那些小孩子的表现应该是参差不齐的,步调不一致的。那位老师一定是想了不少的办法,不厌其烦的指导、训练学生,坚持下来,所以才有了我及其他去听课老师所看到的令人赞叹不已的情景。
(三)读书的感化作用。
“读书使人进步”,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在不断的阅读中去提升自我,提高文化底蕴,学到知识,学会做人。所以,读书的教育感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读书就是与高尚的人的一次心灵的对话”,“读书可以治愚”,因此引导学生酷爱读书,从书中汲取精神食粮,在读书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这实则也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的美体现在是从内心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
去广州华阳小学听课,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我发现该小学的楼梯口有书柜,许多小孩子在如痴如醉地读课外书。据华阳学校的周月娥校长说,他们学校的学生非常热爱读课外书,所以在这个学校听课你可以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面广,在文明礼貌方面也是非常不错的。我想孩子之所以这样,与这个学校采取的“无言”的教育举措——读书是分不开的。
我自己当班主任对这种做法也是深有体会的。我对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多年来也采取了这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读课外书,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15分钟课外书,并写读后感。学生起初是被动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读书习惯就变为主动,变为积极。我发现,通过读书学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以往调皮、多动的变得斯文了,以往游手好闲的变得规矩了,以往经常犯错的变得善于自我反省了,以往不善与同学沟通交流的变得活泼大方、敢于展现自我了。学生的这一切变化都应归功于读书的。
所以,通过引导学生读书可以实现教育的“无言之美”。
(四)生活的关注作用。
生活中无言的教育之美是随处可见的,因此生活中不是缺少教育的例子,而是我们是否去关注、去思考、去从中受到启迪。例如,站在酒店门口面带微笑的服务员,公园里默默清扫垃圾的工人,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马路上指挥交通的警察。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的行为,你能说不是无言的教育吗?你能说他们身上没有体现美吗?他们的行动启迪了我们对待工作应该有一种敬业的精神。对于这些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若我们引导学生去留心关注,关注了这些人的一举一动,想必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心灵的触动,这样的教育才会落在实处。
我们如何让学生去关注生活、感受无言的教育之美呢?我一般采取下列几种形式:
一是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去做调查,途径有上网查资料、采访对话。
二是进行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来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
三是进行话题写作,让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去感悟。
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发挥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教育功能,用现实去教育学生,用现实取代教师的空洞的说教,使得教育的无言之美得以充分的体现。
无言的教育,是一种力量,是在沉默中显出博大,是在无语中让人听出精深,是润物无声的无为而治。因此,实现教育的“无言之美”,需要教师工作的耐心、细心、爱心,更需要教师工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