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妈妈日记 |
和和这次得了疱疹性咽喉炎,发烧从7月13日开始,到18日退烧,整整5天。
5天,120个小时,我几乎每分每秒都在煎熬、纠结中度过。
煎熬的是孩子在承受痛苦。和和持续发烧,大清早都没有任何缓解,第三、四天,连续48个小时体温超过39度,平时欢蹦活跳压着都不愿午睡的孩子,从早到晚昏昏欲睡,醒着的时候,目光呆滞地盯着天花板,眼角时而滚落几滴泪珠,作为妈妈,心疼心碎都不足以描述当时的状态。纠结的是,到底要不要给他打吊针?这几乎是和和每次生病我都要全程纠结的问题。尤其是连续多次看着体温表的红色水银柱蹭蹭蹭地往上窜,我的坚持每次都濒临崩溃的边缘。
http://s6/bmiddle/001xWKTegy6KCEkwVW5b5&690和妈结合亲身经历谈体会
18日,和和的体温退回36.5度,这一轮,我们再次吃药战胜了疾病。而在这之前,和和除感冒咳嗽之外,得过两次疱疹性咽峡炎、两次中耳炎、一次婴幼儿急疹、一次猩红热、一次水痘,都是吃药加静养度过了难关。
孩子生病,很多家长都有和我一样的纠结。吊针,打还是不打?下面我把自己的看法说说,供各位参考。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合理用药原则: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需要我们把握的是,到底什么情况下不用、少用、口服、肌注、输液?
前几天看一个儿科医生的日志,他自己的孩子发烧,化验白细胞并不高,按照病毒感染回家休息、喝水、降温,烧到第三天,同是医生的丈母娘、老婆情绪崩溃,抱怨不停,认为他把自己娃病情耽搁了,要把娃烧坏在家里了。他只好把孩子抱到医院求治于权威专家,给开了三代头孢输液,第四天,孩子疹出热退,大家才恍然大悟是婴幼儿急疹,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打头孢。可病程当中,谁愿意冒那样的风险呢?家长都扛不住,医生就更犯不上。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得病,医生总爱让输液的原因。反正输液是最高手段,用上了,家长心安,医生不用担责,说不准还能获利,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生病要不要打吊针,要不要使用抗生素?不能全听医生的。我的建议是:
病毒性的病都是自限性的,如果没有合并细菌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病了要去医院化验血常规,看有没有细菌感染。如果没有细菌感染,那就是病毒性的。病毒性的病都是自限性的,也就是说,病毒不会长生不老,到日子就会死掉,病也就好了,没到那个时间点,用什么办法都不管用,因为对抗病毒的药世界上还没有发明出来,治疗病毒性疾病就是预防并发症和退烧缓解痛苦。所以,既然是这个道理,为什么非要打针呢?如果心理和身体足够强大,药都不需要吃的。
如果是细菌感染,应该及时使用抗生素。这个我是有沉痛教训的。和和得了急性中耳炎,因为我们家族有青霉素过敏史,和和也有过打头孢过敏的经历,我坚持不让他试用最对症的青霉素,导致他长时间高烧损伤了心肌,治了两个月才好。这以后,如果查出他有细菌感染,我都毫不犹豫地让他口服抗生素,如果控制情况不好,我也做好了打吊针的准备。
至于吃什么药,当然应该听医生的,但对一些常见病的用药,家长也要多留心。上周我听讲座,得知每一种药,都是对三分之一人有效,对三分之一人无效,对三分之一人甚至有害。医生开药是按照普遍规律开的,他不知道你个体的情况,所以现在医院不让开三天以上的大处方,我猜想就是先开三天吃吃看吧,如果不合适你也好调整。这四年来,和和感冒每次都找团结南路同仁堂一位叫曹宁的大夫,药到病除,他开的药就合适和和这个个体的情况。咽喉发炎涂抹儿童医院的碘甘油最有效,涂一次几乎顶的上吃三天抗生素的效果。儿童医院有一种号称独门绝技的药“咳喘二号”,好评如潮,但对和和从来没有起过一点作用,有一次他在香港咳嗽,我们在药店胡乱买了一瓶意大利产的中药水“儿咳康”给他吃,疗效非常好,后来我一直在网上代购备用。说这么多的意思是,医生开的药不一定对你的孩子有效,治好其它小朋友病的药也不一定对你的孩子有效,自家孩子吃什么药管用,家长要注意总结,不能完全依赖医生,这样以后得了相同病症可以少走弯路。
选择不挂针,就要担负起观察的责任,做好随时调整治疗方法的准备。你对孩子的长期健康负责,选择不住院,选择不挂吊针,这是要冒风险的。所以,在陪护的过程当中,一丝马虎都不能有,选择的治疗方法也要根据情况改变而及时调整。发烧38.5度以下要物理降温,38.5以上口服退烧药降温,防止烧出其它问题。要给孩子不停喝水,如果得了像咽喉炎之类的病,孩子喝不下水,挂吊针补液还是需要的。口服抗生素但炎症一直消不下去,也要考虑改打吊针。出现新的病情,应该再次就诊或者咨询熟悉的医生。和和这次疱疹性咽峡炎,第一天去同仁堂,医生说是中暑,因为除了发烧头痛什么其它症状都没有,嗓子也不红,开了清热解毒的中药,第二天喊叫喉咙疼,去附近诊所化验,白细胞很高,医生说是化脓性扁桃体炎,加服阿莫西林,烧了四天都没有好转,去儿童医院诊断,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合并细菌感染。我倒不认为应该抱怨前两位医生误诊,病情在发展,就像那位儿科大夫的孩子得的婴幼儿急疹,疹子没有发出来,神都不知道他是什么病。所以,生病看一次就认为解决了问题是不对的,要在陪护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情况,需要时调整治疗方法,防止病情发展恶化。
总之,孩子生病全程都在考验家长的意志,用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道理好讲,做到太难。前边说的那位儿科大夫都没有扛住,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写下来,希望能给和我同样纠结的家长一些帮助。
愿所有的孩子都健康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