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带给国人的反思
(2008-07-07 20:58:04)
标签:
功夫熊猫文化全球化 |
分类: 被遗忘的色彩 |
一部好莱坞<功夫熊猫>点燃世界熊猫热,一个西方人手下的中国熊猫火爆炎炎夏日,和家人一起到影院去阅读这封美国导演给中国的”情书”,除了欢声笑语,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些什么?
与其说<功夫熊猫>是美国导演献给灾区小朋友们的夏日厚礼,不如说是文化全球化的另一部代表作.无论是从制作理念,制作班底还是从上映情况来看,<功夫熊猫>完完全全地成为了文化全球化的又一领军人物.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同一时间关注中国,关注中国功夫,关注中国国宝.然而,这一关注的导火线却是一部美国制作的动画大片.
在美国出生的”功夫熊猫”,批着大红衣袍,戴着竹编草帽,带着”龙斗士”的名号,身怀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中国功夫浩浩荡荡地挺进中国市场.庆幸的是这外国落地的熊猫并没有”忘本”,被中国文化从头到脚的包装,只不过是说着地道的美式英语罢了,遗憾的是竟是这美国落户的熊猫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了.试问:我们本土的熊猫在哪儿呢?
把中国的文化带向世界舞台,让世人共睹,本应是令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事,无论这个领导人是谁,我们都应该授之以礼,更何况如今的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讲求的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目的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而电影,作为娱乐,信息传递兼得的重要媒介,在这一时刻,更是担负重任
一部”全球化”的电影可以从制作团队开始,融入各国国籍的精英,到演员阵容,邀请各国的演员,到后期制作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电影的内容,观众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以及给出的反应又是电影成功的另一关键.要想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支持和认可,就必须要从观众需求入手.
单看这部<功夫熊猫>,制作团队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美国人,只有配音演员多少容纳了成龙和刘玉玲这样的国际华人影星,其内容却刮着彻底的”中国风”.美国导演靠的不是”中国班底”进军,而是美国式的”中国文化”.你要说这美式化的中国风到底有多正,难以评估,可要说这风刮得有多大,呵呵,大家有目共睹.从上映前期的宣传到如今的正式放映,憨厚的熊猫阿波还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网上呢,早就被闹的人仰马翻了.
看过很多影评,有不少的学者或是媒体人都指出这个<功夫熊猫>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更多的是对我们中国本土影视产业的冲击和思考,例如:为什么中国造不出<功夫熊猫>?为什么美国的熊猫会在中国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为什么外国人能用熊猫把中国功夫炒得这么火热?
回过头来想想,这些争议是非都是来自于我们中国,我们一会儿说好,一会儿说不好,却忘了影片原产地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人们是怎样看待这部美产中国片呢?
对于美国的反应我不是很了解,只是在网上略微浏览了一下,而在悉尼的报纸上,却多多少少读到了些介绍或者评价.这些文字大多都在描述熊猫阿波如何可爱,如何憨厚,如何成为战胜邪恶的功夫英雄等等.而多数外国观众则被影片幽默诙谐的打斗场景所征服,其中也有人对这个”似曾相识”的动画技术手法感到不太满意.
由此可见,<功夫熊猫>里精心灌输的中国文化并没有对外国观众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们多是抱着放松娱乐的态度观看此片.我也不知道在片中渲染的”无招胜有招”等中国道理有没有被他们所接受.
像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产品,我们已经见得很多了.从官方来讲,这些影片是穿着”文化全球化”的外衣见人,但从事实来看,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含义呢?又或许,影片本身就是”半桶水”,只不过是抹上了一点”胭脂水粉”.就像”唐人街”几乎遍及全球,不少当地人都能吃到看到穿到中国食品和产品,但这些都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透过这些皮毛,外国人又能理解到多少中国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