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八角岭小记

(2007-04-03 17:36:05)
标签:

祁阳八角岭

分类: 生活札记
八角岭小记
 
酝酿了一个月,终是成行。一行9人,3男6女,乘着这跳过春天直至夏天般的大好天气,向八角岭出发了。
 
先得说说八角岭的妙处。去前只听说八角岭的菩萨是非常之灵,以至于外地人千里迢迢前来求佛许愿,而其中返回还愿之人也不在少数。
 
八角岭上主要供奉两个神佛,一是寿佛阿弥陀佛十一世转生佛,一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
 
何仙姑的故事民间已是耳熟能详,而她和八角岭的渊源是在她母亲过世之后。说的是何仙姑母亲九十九岁逝去之后,何仙姑就上八角岭接庐修行。每日食山井圣水,潜心修炼。至三百年后,常人见之还宛若处子。在唐中宗时八月初八,仙姑在紫霞峰驾云升仙而去。而后的千百年里,她自是顾念自己修炼的地方,时时显圣,对此处的百姓甚是眷顾,有求必应。
 
寿佛阿弥陀佛十一世转生佛也是唐朝时的人物,天宝年间湖南郴州人。幼年出家衡阳雁峰寺,因为头上长癞子,所以被僧众排斥。于是被迫云游,后几经磨难来到八角岭结庐修行,八角岭上这便有了最早的白泥寺。后又因为寿佛用头上癞子皮作菜给僧众吃,又被排斥,云游到全州修行终成佛。
 
早在唐宋时期八角岭上就建有佛庙,自寿佛走后,这才没落。荒废的年月里虽然败落,但是此为祥地,乃湘南名山,虽无庙宇依然祥云环绕,霓霞万端。一九六八年,经佛教协会以及祁阳当地政府和信民的支持,再又兴建了现在的白霓寺。只是将原来的‘泥’俗名美化,改成了‘霓’字,这便成了白霓寺。
 
大抵八角岭的故事就到这里,至于一些寿佛显圣,仙姑降福的志怪故事,就不在这里细说了。接下只表我等的游玩过程。
 
--------------------转入纯记叙文的分界线-------------------
 
早上八点我们集合出发,一路早餐,再加上接人什么的耽搁,真到出发的时候已经是9点多了。包括司机在内,我们十人没有一个是认识路的。不过一路到是顺利,问了2次路,车没转弯的开到山脚。

山并不是很高,却很有名气,这还真应了那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大约只4、500米的高度,一路上去,倒没耗我们多少精力。虽然我们有很多的水啊,啤酒啊,可乐啊啥的;虽然一行9个里有好些MM都是相对轻松;虽然其间两个单身汉在一个劲的提东西,献殷情……

山顶鸟瞰三浯大地,甚是大气。国道边的白水工艺园是非常的醒目;三浯学子就读的七中就在不远处;白水由从山脚汇入湘江,再蜿蜒向北,奔向洞庭;山脚近处阡陌纵横,农夫耕种期间,一片大好的春耕景象。

白霓寺坐北朝南的正殿非常高大,六根大柱的前檐,是最为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大堂里供着寿佛塑像,庄严肃穆。问问烧香敬佛的章程,竟是非常廉价简单。3块钱12柱香,还有小许的纸钱。大伙交钱后便开始烧香,主持的和尚诵佛念经前提醒到:点香时若不燃,不能吹;其次女孩敬香不能跪前排。并且他还是大声的声明这一点,说的6个MM很不自在。

于是我们先拜正堂大佛寿佛阿弥陀佛,然后再到里头拜十一世转世佛,最后再拜过何仙姑。一路的3个功德箱,都是不要求一定捐献的,这一点甚是宽松。最后我们再在后山的洞中喝了当年仙姑喝过的圣水,这才算是完成整个敬神佛的过程。

不过让我纳闷的是,在大殿后的内U形山洞里供着两排小菩萨。其实也不确定是菩萨还是十八罗汉,主持的僧人没有做介绍,我也不方便去问。记得在北京香山的碧云寺里,也是在一个比较阴暗的去处,供着999个佛象。游客可以任意选个佛做起点,按着自己的岁数去数,然后就能找到自己的本命佛。在八角岭上山洞里的那些神佛是何方神圣,又为何不让大家礼拜,这就很难考究了。

完佛之后还可以在正殿求签的,要知道未来关于爱情、婚姻、平安祸福的信息,这些都可以去抽签。同行九人里,只有苏MM去求签。抱着竹筒跪下,眯眼向佛,摇出一支签来,然后拿出对应的签纸,就能查看签上的暗语了。苏MM抽了个上签,签上有如下一段话:否去泰来咫尺间,暂交君子出於山。君缝虎兔佳音信,立志忙中事即闲。9人里苏MM最有文学细胞,而其他朋友比较了解的我,对于文学还只是刚入门的状态。再加上主持的僧人并不精于此道,因此,这签是无从去解。这也让苏MM落下遗憾。不过窃以为‘否去泰来咫尺间,暂交君子出於山。’这两句还是容易理解的说,‘暂交君子’苏MM最近交往的人不就是我么?并且我也是刚刚从埋头工作中抽身出来,开始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嘿嘿!当然,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方式,到底这暗语会给苏MM怎样的提示,只有上天神佛清楚了。

拜佛求签之后就是解决吃饭的问题了,山上有斋饭吃,这是我们来前就知道的。问了价是3元一人,这又让我们非常吃惊。感情我们去的任何一个旅游风景区,都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伙食费。于是很爽快的订下9人的午饭,然后大伙分散各自玩耍。

去到灶房看了一下,了解了他们山上生活的运作。水引的是山上的泉水,装在一个封闭的水泥池里,再由水管引出。节约着用,应该能顾上一天几十人的中饭用水。然后远处有些许空地,知道是住寺的老妇人种蔬菜的地方,再加上四时的竹笋,厥菜、野菜,因此,这山上的斋菜定是无忧。

MM们都评价说:‘老妇人的手艺确实不怎样!’这应该是照我们年轻人的口味来说。我在帮她烧火做菜的时候问过,她已经是65的年龄了。这显然和我们看到的,她50左右的外貌是有差距的。年纪大了,自然饭喜欢煮的软一些,菜煮的熟一些。再加上常年吃斋菜,就必须做菜的时候多添油,以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所以菜里油多而腻。因此我们这些年轻人吃不了软饭和这油多的菜是很正常的。不过老妇人的热情和贤惠是非常明显的,面对我们这些饿鬼的催促,不急不慢,一点都不慌乱。和我们说话的语气非常慈祥缓和,这一点非常长者风范。

吃完饭,我们就打电话叫司机来接。于是司机说车开不上,我们在埋怨中往山下走。最后到了山脚的清朝民居,我嚷嚷起哄要去里面参观,后面的懒鬼都劝作罢,我只好硬拉上超哥和兴致很好的苏MM一起。

里面景致是非常不错,简单,古朴,乡村大院的气氛很浓。进门的风车,还有那石板台阶,看起来非常的舒服。这又应了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因为后面的朋友老是催促,所以没有时间好好的拍照,仓促间只拍了几张照片。回来筛选后只一点点能拿得出手,非常可惜。可怜这一点还被苏MM非常非常的讽刺了一番,说是叫我把臭水平练好了,再出来帮大家拍招。哎!咱就不找客观原因了吧!我可是半小时拍百十来张,才出一两张好照片的技术啊。知道我为什么买这个牛比的相机?那就是因为以前用凤凰的光学相机,一卷胶卷才被我拍几张好照片的效果。呵呵!技术需要提高,这一点是自是没错,咱虚心接受。
 
-------------------记点个人想法的分界线-------------------
 
我从来不信神佛的,在这次爬山之前,我还只主动的拜过两次佛。也去过一些大的寺庙,比方说在益阳、在张家界,在云南石林,在北京……但我真正的拜拜佛只两次。那是去年暑假在北京香山的卧佛寺的时候,在看佛像的时候看到了一药师佛。想起去北京前陪的父母在长沙住院一个星期,我很虔诚的拜了生平的第一次佛。然后又见了卧佛,这是记录释加摩尼临死时候的佛像,这也是我第一次见着释加摩尼佛,再加上之前已经拜了一个佛,于是当天我又拜了生平的第二个佛。

这次上八角岭,说的是这佛远近闻名,非常之灵念。大伙都拜,我也不好格格不入。于是一心虔诚的拜了这第三次佛,希望年老的父母能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最后发两照片的分界线---------------------

一,苔痕上阶绿

http://html.blog.tom.com/fileserver/img/14/57/145704/20070403/1175592924.jpg

二,院墙

http://html.blog.tom.com/fileserver/img/14/57/145704/20070403/117560661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