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宗教文化遗产之五:虎丘云岩寺塔

(2015-03-15 06:50:55)

http://s8/mw690/001xVOeWgy6QHXeSn8be7&690



虎丘云岩寺塔

 

虎丘云岩寺塔,位于苏州虎丘山顶。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历史沿革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北7里,享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山海拔 34.3米,面积为282.3亩。

虎丘始盛于春秋,为吴王游乐宫苑,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在吴越之战中受伤死去(前496年),其子吴王夫差将其父葬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据《吴地记》记载:东晋时司徒王和弟司空王珉曾在此营造别墅(327年),舍宅为东西两寺,称“虎丘山寺”,寺宇颇为壮观,为东南一大名刹。唐代虎丘因避高祖“李虎”讳,寺名改为“武丘报恩寺”。会昌五年(845年),佛寺被废毁,五代末年建塔。北宋至道间重建寺宇,称“云岩禅寺”,塔亦名云岩塔。金兵南侵,寺毁,南宋绍兴年间重建,寺院规模宏伟,琳宫宝塔,重楼飞阁,列为“五山十刹”之一。南宋末,寺又毁,元至正间再建。明永乐、正统间又重建,明末再次被毁。清康熙时再建,改名“虎阜禅寺”。自宋至清末,云岩禅寺被火焚烧七次,现存古建筑除虎丘塔、二山门,大都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建造的。在民国七年,云岩禅寺重修山门,抗日战争时期,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山上殿宇才获得重修。可是,1966年,“文革”开始,寺庙又遭受厄运,佛像被毁,和尚被逐。

虎丘云岩禅寺依山势而筑,“古塔出林杪,青山藏寺中”,为其一大特色。一般来说,“深山藏古寺”,而唯有虎丘则“山藏古寺中”。宋文学家王禹称登虎丘诗云:“寺墙围着碧孱颜,曾是当年海涌山。尽把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明初诗人高启更为有趣地曾曰:“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光教锁寺门”的诗句来形容山藏寺中的特色,不禁令人叫绝。云岩禅寺历代有许多著名高僧在此寺住持,名僧竺道一、竺道生、昙谛、岌法师等,都曾入山讲经。梁僧隋若、智聚、诏僧慧严、僧瑗、齐翰等,也曾住过此寺内。宋代之后,高僧绍隆经常来往,一时众僧云集,道声大扬,逐渐形成禅宗之一派——虎丘派。虎丘派以绍隆为祖,与以宋杲为祖的大慧派并立,在佛教界影响颇大。绍隆不仅名重宇内,而且在国外也受尊敬。元以后,绍隆派流传日本,称虎丘派,日本禅宗四十六派中,出于绍隆有三十六,现日本使者来到中国必到虎丘拜谒。绍隆圆寂于南宋绍兴元年(1311年),建塔于虎丘的东山庙西松经后,塔前竖一石坊,题为“临济正传第十二世隆禅师塔,”俗称隆祖塔。

禅风蔚然千年的云岩禅寺,产生了璀灿独异的佛教文化,其显赫历史地位,亦为吴中之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成语,早已名扬中外。说的是晋宋年间,高僧竺道生(公元355-434年)来虎丘云岩寺讲经说法。因其新见迭出,说理透彻。不仅僧俗听众,额首称是,席下顽石,竟亦欣然点头。故虎丘山至今留有“点头石”之胜迹,传其盛事。自虎丘建寺后,从此高僧名士,相继住锡吟咏;骚人墨客,酬唱书画不已。直到清康熙帝6次巡幸江南,6次皆登虎丘;而乾隆6下江南,竞也6度游览虎丘。二帝且均有题匾题诗留存至今。康熙第四次(1707年)重游虎丘时,还亲书“虎阜禅寺”的匾额赐给庙里。

二、云岩寺塔

虎丘风景,名冠吴中,甲于江南,四周岚翠,夹路松篁,拾级登山,举目可见山巅耸立着一座雄浑苍古的斜塔,凌霄突兀,壮观异常,这就是闻名的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据文献记载,南朝陈代已有塔,隋仁寿元年(601年)又曾在山上建塔。今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即吴越钱弘十三年(959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云岩寺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塔高47.7米,塔身全砖砌,重6000多吨。该塔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云岩寺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础设计构造不完善等原因,从明代起,云岩寺塔就开始向西北倾斜。经专家测量,塔尖倾斜2.34米,塔身最大倾斜度359分,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云岩寺塔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到清咸丰十年(1860年),曾七次遭受兵火等破坏,失修近90年的宝塔于1956年冬开始抢修。云岩寺塔是全国最高大的一座斜塔,可与著名的意大利比萨塔媲美。

三、千年密藏

1956年在修塔时发现了一批重要文物,有秘藏千年的五代至北宋文物,其中有晶莹如碧玉的越窑青瓷莲花碗,精制的檀龛宝相和楠木经箱,以及金涂塔、铜佛塔、铜镜、锦绣经帙等;所藏经卷已碳化,但包裹经书的丝织乡花经袱是苏州传世最早的刺绣品,经卷的外包皮——“竹帙”是国内仅存的一件。另有越窑青瓷莲花碗一只,釉色明润,光泽如玉,为越窑精品。还有檀木龛宝相,是三连形佛龛中雕足莲花的观音,左右雕有飞天、协侍,眉目衣褶极为工细。此外还有木制泥刀、竹钉等,为研究北宋时期的建筑、雕刻、陶瓷、刺绣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些文物以其精美绝伦而震动国内外。

    “檀龛宝相”系中国首次发现的佛教文物。19563月,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在加固工程中,发现了一座“檀龛宝相”。系为一段圆柱形檀香木雕刻的佛龛。主龛连座子高19.3厘米,阔6.3厘米,木质略有腐朽,佛像彩色已退,留有描金痕迹。主龛为观音立像,脚踏莲花与藕,藉左右方长出荷叶与莲蓬,莲蓬上蹲着善财童子,头部仅如绿豆大小,而眉目清楚。扉龛高仅16厘米,阔4厘米。雕的是“飞天”和“协侍”,姿态、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据专家鉴定,根据云岩寺塔的建造时间,这件“檀龛宝相”的制作年代,至迟不会超过建隆二年(公元961)以前,从佛像衣冠服饰来分析,很可能是晚唐时期作品。“檀龛宝相”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初唐诗人卢照邻诗篇中有《乐相夫人韦氏造檀龛宝相赞》。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日本僧空海和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日本僧圆仁,在中国学成归国,携带的宗教文物中都有“檀龛宝相”的记载。由于木雕材料易燃易朽,故传世稀少。现日本高野山金刚寺珍藏一座“檀龛宝相”,据说即当年空海带回日本的原物。在普门院和平岛神社,也有类似文物。在美国奈尔逊艺术博物馆,据说也有一座。而在中国已很难见到。现在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的“檀龛宝相”,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是值得我国考古学界引起重视的一件大事。它为我们研究唐代苏州佛教的传播和雕刻工艺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19565月,一件五代(公元907-960)越窑青瓷莲花碗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壁中被发现,通高13.2厘米,碗高8.9厘米,口径13.8厘米,分碗与托两部分。碗表饰莲瓣三叠,托盘为仰覆莲须弥座式,整个器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端庄凝重,优美秀丽,构思巧妙,匠心独运,在国内现存越窑青瓷器中独一无二。托座中心有“项记”两字。莲花碗胎薄质细,表里青釉明净,晶莹如玉,光泽如镜。釉色青翠滋润,通体一色,细腻和润。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所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看了莲花瓣,可知名不虚传,反映了越窑青瓷的艺术水平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难怪所有见到此莲花碗的中外专家和爱好人士,无不叹为观止。五代越器盛行,贡品数以万计,其中秘色瓷尤为珍贵,但传世却极稀少,连几片碎片都当作珍品保存。此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如此完美精湛,在越窑青瓷器中实属罕见,堪称海内稀世瑰宝。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苏绣实物——五代刺绣经袱於19563月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二层内发现。其中一幅紫绛罗地彩绣,图案中间为一宝相莲花,四周侧莲与枝叶缠绕。四面对称,古朴典雅。针法为苏绣传统的戗针、散套、集套、接针等,纤细工致。色彩施金黄,莲瓣配淡绿宝相,浅蓝莲叶,间以绿色染枝,浓装艳抹,富丽明快。其他四幅有凤穿牡丹、宝相莲花等,图案均为中间一组菱形主花,四角有对称的四组角花,是唐代的传统风格。色彩用三蓝加白,即深蓝、中蓝、淡蓝三色,用白色调和,作品清秀明丽,为苏绣配色常用。苏绣相传始于春秋,然未有实物传世,此绣为现存苏绣中最早的代表佳作。

四、二山门

http://s13/mw690/001xVOeWgy6QHXmZWjO8c&690

云岩寺二山门,位于苏州阊门外三塘街虎丘内,为云岩寺塔主要附属古建筑,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建筑特色。二山门,俗称断梁殿。初建于唐,毁后重建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历经明嘉靖、天启及清道光年间修缮。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约13,进深五檩约7,自台基外现有地坪至脊吻顶部高约10.5。翼角自当心间平柱即开始反翘。檐柱柱头铺作置海棠形栌斗,正面出华拱一跳,上施令拱;背面出华失一跳,承月梁;正心施泥道拱、慢拱,承柱头枋。补间铺作当心间两朵,次间及山面各为一朵,栌斗正面出跳同柱头铺作,背面出华拱两跳,第二跳拱心起挑斡,跳头施令拱与素枋,托于下平之下,即 不出昂而用挑斡者的古制。内部梁架分配承袭宋《营造法式》所录“四架椽屋 分心用三柱”原则。

入殿仰望,可见中间主梁是用两根圆木拼接而成,结构特殊,故又名梁双殿。殿内原有顾野王书“大吴胜壤”匾与康熙皇帝书“路接天阊”匾,均已毁失。现“大吴胜壤”匾为补书,跋文:虎阜有始祖希冯公书大吴胜壤匾乾隆时失咸丰十一年曾寿辟兵黄埭见村肆败壁上有此四字而大吴字已蚀过半因有意补全制匾置寺中聊存一千四百余年旧迹焉  光绪三年三月  四十三代孙曾寿重立。殿北悬“含真藏古”匾,由现代学者梁漱溟书写,跋文:顾恺之序略记虎丘山水语含真藏古体虚穷元因书四字为胜迹存真   乙丑年十一月。殿两侧原有频那、耶迦两位金刚的塑像,今为毁后于2010年重立。殿后现仍完好地保存着元、明时期的大青石碑4座,分别为元代的《虎丘云岩禅寺修造记》和明代的《虎丘云岩禅寺重修记》、《苏郡虎丘寺塔重建记》、《敕赐藏经阁记》,它们是记载虎丘历史和云岩寺塔修建情况的重要文献。

二山门除门扉、连楹、屋顶瓦饰及局部斗法拱系后世修补外,主体结构尚属元代遗物,保留宋代建筑法式的特征较多,用材规格大,斗拱雄健,时代特色明显,是南方不可多得的一座一座元人木结构建筑。

 二山门曾于1953年、1957年两度维修。1992年又发现部分梁架斗拱朽蚀,19931月至5月进行了落架大修。

2民间传说。据苏州民间传说,元代的时候,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苏州地方官吏限期在虎丘建造一座殿门。当各项工作准备就绪而打算上正梁时,工匠们突然发现,原本作为正梁的大木料被当作顶梁柱而一锯成两截。由于限期已经临近,无法再另外寻找正梁的木料,老工匠"赛鲁班"想方设法建造了这座断梁殿,总算按期竣工。

当然,这只是一则民间故事,经不起推敲和考证。因为,仅仅在苏州地区,元代建造的断梁殿就有两处:一处是虎丘二山门,另一处是东山轩辕宫(重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即1338年)。也就是说,不可能两处建筑工地的工匠,都把正梁锯错了。仔细分析起来,在这座断梁殿的建筑手法上,采用了菩萨顶、棋盘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艺,起到了顶力和吊力的作用,分担了屋顶对大梁的压力。虽然是对接的两段栋梁,但仍然十分坚固。这座山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千百年来,历史给虎丘遗留下大量名胜古迹,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当你登临虎丘山,走进“头山门”,漫步“海涌桥”,即可见“断梁殿”(又称“二山门”),穿过断梁殿,上山路两侧可见古井“憨憨泉”,路东侧有“试剑石”。走到上山路的尽头,“千人石”即呈现在眼前,其石广数亩,平坦如砥,高下如削。此刻顿觉绝岩耸壑,岗岭起伏,气势雄伟,仿佛身在深山中,有欣赏不尽的自然奇观。环顾四周,岩壑幽深,峭壁参天,石桥横空飞架,剑池水深莫测,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泉水深藏岩涧,巍巍耸立天际的虎丘塔更引人入胜,富有魅力。加上“千人石”、“二仙亭”、“点头石”和吴王阖闾古墓之谜的神奇传说,更加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原载《宗教文化与苏州》一书,20145月有《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郁永龙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