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期漆器的风格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和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
明早期主要是恢复宋元时期的传统,官办生产有较大的发展,藉以满足皇室的需求。作品多采用对称构图法,花卉题材均以黄漆为地色,不施饰纹,装饰色彩浓厚。花卉的画面处理比较规范化而又带有夸张手法,山水人物题材作品以传统题材为主,如东篱赏菊、赤壁泛舟等。动物题材夸张浪漫。技法上髹漆层次较厚,具有透视感和立体感。刀法圆熟光润,藏锋清楚,隐起圆滑,这种特点与元代一脉相承。总之早期风格崇尚简练朴实,显得豪放富丽,但人物缺乏生气。
明中期风格朝纤巧细腻转化,花卉中大朵少,多为折枝和灵巧的小朵花。底层锦纹形式繁多,刀法出现隐现锋棱,不再那么圆滑光润。宣德后期,构图一反永乐时期的满铺手法,而被图案疏朗所代替。云南雕漆开始重新兴起,但尚未达到和嘉兴派抗衡的地步。官漆衰退,精致之作少见。
明晚期形成繁缛细腻、工巧华丽的新风格,地域扩大、数量增多,刀法快利,锋棱毕露。吉祥如意图案骤然增多,内容多为宗教迷信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品,出现文字如“万寿长生、乾坤清泰”、“风调雨顺”等吉祥文辞。较新颖的是将文字与植物纹巧妙结合,象松、竹、梅枝干盘结成福禄寿字图案。
清早期漆器制作相对萎缩,尤其是雕漆基本陷于停滞不前的地步,直到乾隆时期才又大规模恢复和发展漆器生产,从而使得漆器进入了又一个辉煌时代。清中期的漆器生产规模宏大,各种技法层出不穷,达到了高峰阶段。对明代早、中、晚期的艺术风格特点加以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更加追求精细纤巧,刀法清楚有力。另外,清中期的漆器还有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仿古趣味的盛行,出现了摹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的新器物。
清朝晚期从嘉庆末期开始,宫廷漆器生产重新归于沉寂,艺术价值不高,生产数量也急剧减少,从而被民间漆器的大发展所取代。
四、流派纷呈的民间漆器
明朝和清朝的民间漆器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繁荣的时间都是在各自朝代的中晚期以后,也就是说,都是在宫廷漆器衰落以后才获得发展的机遇。总结起来,明清两朝的民间漆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浙江嘉兴、安徽新安、云南和扬州三地。
明朝的嘉兴派雕漆以刀法深峻,磨光圆润光亮,漆层深厚为特点,这与早期果园厂的作品特点是一脉相承的。明初是嘉兴派雕漆的鼎盛时期,代表人物为张德刚、包亮、杨埙;明中期以后该派雕漆有所衰落,成就不及明初,能够有据可查的工匠也仅有明中期的洪髹和明晚期的杨明。明晚期隆庆年间嘉兴派技术虽仍承袭,但是制作地点已不在浙江嘉兴,而转移至安徽新安等地,以黄成、方信川为代表。
明初延续元朝传统,宫廷御用监中仍然较多地使用云南工匠,但自成祖之后,云雕被嘉兴派雕漆所取代,直至明代中晚期之后,随着明朝政府重新启用滇工,云南雕漆又重新取得主流地位,使得云雕在明朝晚期大行其道。云雕作品髹漆较薄,漆色灰暗,雕刻深峻,仿佛似快刀一铲而就,而且刻后不磨,锋棱尽在。其构图布局也感繁缛,刀法琐碎而纤细。作品的题材多取自于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常见有草虫、花卉、飞禽、走兽等,具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
扬州漆器工艺中最有成就的当属螺钿嵌技法,明朝时达到成熟地步。所使用的螺钿细薄而小巧,极尽瑰丽悦目的效果,而且层次清晰醒目,富有立体感。明朝晚期的时候更是发展到不仅以螺钿入嵌,象金银、宝石、象牙、沉香等各种珍贵材料均可入嵌的“百宝嵌”工艺。清朝时该地仍然继承明朝的传统,继续发扬光大,而且,除了百宝嵌工艺之外,又在雕漆生产上达到了有清一代民间雕漆的最高水平,甚至在清朝晚期的时候,宫廷所需的大量雕漆已经不再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而是改由扬州来按样制作。在百宝嵌工艺方面明朝的代表人物是江千里和周翥,而清朝的代表人物则是清中期的卢映之和清晚期的卢葵生。在雕漆方面,清朝的代表人物是夏漆工。
除了这三个地方以外,明清两朝还有许多著名的漆器生产地,例如福建蒲田、广东潮州、浙江东阳的木雕金漆,湖南浏阳的彩绘漆器、贵州的皮胎漆器、四川的推光漆器,以及甘肃平凉雕漆等等,都在明清时期的漆器工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