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特别是清代的玉器中除极个别的光素玉器是纯粹依靠造型和雕工取胜之外,绝大多数都碾琢有各式各样的纹饰图案,其内容异常丰富、多变。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几何图案和文字圖案五大类。
1、動物紋飾題材
动物纹饰题材在明清各期玉器上都有表现,但是具体的表现方法和使用频率却因阶段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明代早期多用表现帝王权威的龙、凤、螭等神异动物,中晚期以后逐渐增多世俗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鹿、蝙蝠、鹤等,进入清朝时,各种动物都见使用,龙凤等神异动物已经不像明代那样严格限定使用,其他具有吉祥祈福意义的动物更是屡见不鲜。
龙的形象在明清时期固定为“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的形象。与前期不同的是,这时的龙多数都是作为玉器上的纹饰出现,基本上没有以龙的形象单独成器的情况出现。
此期玉凤的最大特点是首似鸳鸯,较细长,有时出现羊须状的髯,装饰性较强。明朝的玉凤与清朝相比,区别主要在尾部,明朝的凤尾上饰像纛旗似的翎眼饰,而清代的凤尾上都饰有密密的短阴线。最具有代表性的凤纹玉器是1972年江苏省无锡市藕塘乡明墓出土的《双凤玉佩饰》。
龙凤纹饰在明中期以后开始脱离专制而步入民间,并将龙与凤组合表达各种美好愿望,诸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招龙引凤等等,分别表示喜庆、祝福等含义。
在动物纹饰中除了龙、凤等神异动物之外,还大量地出现现实生活中的写实动物,如鹤、鸳鸯、牛、马、羊、狗、鹅、象、猴子、鹿、狮子、鱼、蝴蝶、螃蟹、蝙蝠、蝉、蟾蜍等。飞禽中最常见的是鹤和蝙蝠,鹤是长寿的象征,它的表现形式多是与松、鹿、桃等动植物一起出现,有时也与人物组合,如与松树组合表示“鹤寿松龄”,鹿与鹤组合表示“六合同春”。而蝙蝠因为蝠与福字同音而盛行,明代玉器上的蝙蝠纹一般不具象,都是采用伸展双翅,不具体描画细部形象的轮廓像,或者干脆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而清代多数都是写实的。
2、植物紋飾題材
植物纹有松、竹、梅、桃、灵芝、水仙、莲花、菊花、荔枝、石榴等,分为写实和变形两种,写实植物纹主要是用于寓意图案,而变形植物纹主要是用来作装饰图案。植物纹较少见单独成图,多数是几种植物纹组合成寓意图案,较常见的有四君子、岁寒三友、莲花、桃、灵芝等。
3、人物紋飾題材
人物纹可分作历史题材、神话传说和世俗生活三个部分,历史题材的纹饰常见的有羲之爱鹅图、太白醉酒、竹林七贤等。传说故事和世俗生活题材较多,最为常见的是八仙过海、五子登科、婴戏、生活小景、观音送子等,象明青玉羲之爱鹅图饰、明青玉八仙图执壶、上海市明陆氏墓出土的白玉童佩、清青玉菩萨、清乾隆碧玉耕织图座屏等等都是这种装饰题材的代表作。
4、幾何圖案題材
几何图案包括云纹、回纹、谷纹、蒲纹、方胜纹等。云纹是抽象化的云彩,有各种各样的变形,如两端内弯的勾云,S形的卷云,带一尖角的如意云头,带一长线的T形云头,以及花茎样 的朵云等等,多数都是作为辅助纹饰出现。谷纹是由商周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演化而来,春秋战国时这种纹饰被移植到玉器上。此外,谷纹还往往伴随着一种网格状的纹饰,被称为“蒲纹”,蒲纹都是作谷纹的底纹。谷纹和蒲纹一般都是在仿古器上多有出现,在明代和清代反映现实题材的玉器图案中则较少出现。回纹比较简单,它的线条组合类似曲别针的样子,又象“回”字,它也是源自于青铜器纹饰。方胜纹是两个菱形叠角相交而组成的纹样,有的则是五个菱形相交组成大方胜纹,据说是西王母的饰物,具有祥瑞的意义。
5、文字圖案題材
文字图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以具有吉祥意义的字来作为纹饰,如最为常见的“寿”字、“福”字、“禄”字以及“”字等;一种是铭刻在玉器上的铭文诗词,这是明代始出现的新的纹饰内容。但是,相对来说,明朝玉器上的铭文诗词多数都是体现在陆子冈所制玉器上,其他玉器上出现较为稀少。而清代则不同,很多宫廷玉器上都有铭文款识,最为常见的就是乾隆时期的玉器,由于乾隆皇帝个人著有大量的诗篇,而且喜好考据典故,因此,经常要求玉匠们把他的诗文镂刻在玉器之上,以求传名千古。从而造成清中期大量带有铭文的玉器出现。著名作品中大型的以大禹治水图玉山、小型的以白玉桐荫仕女图为代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