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眼中的六群比丘
(2012-03-31 18:34:42)
标签:
转载 |
一直以为,佛陀,智者,现八相成道,实则演技卓越,只为利益后世万亿,拯救浊世众生。
看经文,常常为其谆谆教导而悲叹,世人多不明其意,而言其前后不一,藏圆不同。捻一支香,望月,然后知其皎洁明亮,我们明了这并不是其真面目,这又妨碍了什么呢,思虑过多,徒增烦恼罢了。
看经文,常为佛悲悯而沉思,更为诸圣众菩萨示现一唱一喝,微笑不语。菩萨真性情,只为看懂此戏之人移步长廊间,常为种种问答而惊叹,此间天衣无缝,恐只怕佛与佛才能细微觉察。
而我常忆念着六群比丘,在这繁杂名号多举之经文中,仅《华严》开篇种种名,便眼花缭乱,难分难辨,但心中却终究有处是为六群比丘而留,只因此六人真性情。
想为此六人写篇短文,为之略表敬意,既无香,又无灯,只留一句半语,想必六群比丘此时也乐了。
看至此处,某人心中不悦,为六群比丘着文?且待我细细道来。
六群比丘,一言五人为释种,一言出生贵族,种种不一,但此六人,的确来历明晰。敢爱敢恨,直爽豪迈,是众比丘中难见之群体。
常识认为,此六人,多番犯戒,毫无持守,因此摒弃是常理。
便是佛陀也言:
「此之难陀,今已学彼六群比丘,恐畏损其功德业行,我应断其共彼人等以为朋党。」
「难陀!汝今莫亲近彼六群比丘,莫共彼等以为亲友。何以故?若其有人亲近如是恶知识者,虽复与彼共为朋友,或时与彼互相承事,随顺彼等一切事业,但为恶人,共相亲近,即得世间恶名流布。」
难陀被佛陀以鱼腥之喻告诫,同恶友行,便同鱼腥般难以去除。
此处佛陀还好言相劝,在各种戒律上,佛陀更是头疼不已,六群比丘多次初犯种种不良之事,佛陀为此亲治多条戒,他们犯的戒条古怪多变,常人无法想象(因大乘戒律白衣多有不便,此处不多举例)。
观至此处,大约此六人便是罪恶滔天了,理应逐出师门,另寻他途。
佛陀有次真的让阿难去驱逐其出僧团,但六群比丘听闻此消息,远远便迎阿难面,涕泪悲泣,忏悔罪恶,阿难悲心,请示后留团察看。(佛陀派遣阿难尊者去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世尊是知道阿难的慈悲,示众人耳目罢了。)
佛陀用心良苦,为其开示:『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若人出家不护禁戒,贪着世乐毁佛戒宝,或失正见入邪见林,引无量人堕大深坑。如是比丘不名出家,非是沙门非婆罗门,形似沙门心常在家,如是沙门无远离行。远离之行有其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身远离者,若人出家身处空闲,不染欲境名身远离。若有出家修清净心,不染欲境名心远离。身虽出家,心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远离。若净信男及净信女,身居聚落发无上心,以大慈悲饶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远离。』(此处开示是为后世出家僧而言)
六群比丘此人人尽皆知,恶名昭彰了。但佛陀直至示寂前还惦念他们:
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盘后,六群比丘、恶性车匿,行污他家,云何共住而得示教?阿难!车匿比丘其性鄙恶,我涅盘后,渐当调伏其心柔和,舍本恶性。阿难!我弟难陀具极重欲,其性鄙恶,如来以善方便,示教利喜,知其根性,以波若慧为说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是无明憎爱丛林。一切行苦弥满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无明所起,以波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得此观时,摄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次第入第四禅,继心正念。如是修习,然后自当得证上果,离三界苦。阿难!尔时难陀比丘深生信心,依我教法,勤心修习,不久即得阿罗汉果。阿难!我涅盘后,汝当依我教法正观,教示六群车匿比丘,深心依此清净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
六群比丘当精进才是,看他们的结局:
一、阐陀,或曰阐那,阐怒。同一名也,又云车匿,或恶性比丘,暴恶也。佛灭后于阿难所得道(五分律三十)。二、迦留陀夷,又云邬陀夷,多淫,后于佛所得道,宿债所追,为贼所杀,埋于粪中(十诵律十四)。三、三文达多,或云难陀,难途,一人也,四、摩酰沙难陀,或云跋难陀,一人也。此二人生于天(萨婆多论四戒因缘经三)。五、马师,或云马宿,阿说迦。惟梵汉不同。六、满宿,或云补那婆素迦,弗那跋,惟梵汉相违。此二人愤我师目连为执杖外道所害,杀之,生于龙中。
此处我印象太深,六群比丘的结局,二人得涅槃道,二人生天,另外二人,您看清楚了吗?是因为气愤执杖外道杀了目键连尊者,然后他们便把他们杀了,当然了,只能生于龙中。仅见前文便私见,此六人恐怕地狱有约,但看起结局,似乎比今天的我们还要殊胜,即使是那两位豪侠般的英雄主义式的人物,我也敬佩之,因为他们的确是在知道戒律的情况下而为的,可以想象当你的师长陷于此悲冤场景时,你作何感想,即使是下刀山也在所不辞。
六群比丘,那些谜一样的走位与对白,那些表情与动作,那些深深打动我们的事件,铭记在心的场景,所有的观影散去后,他们也渐渐隐藏在整部宏伟诗歌中,静静沉寂。
他们,更具魏晋风骨,或者,魏晋那股子文人便是学习他们,但怎能学的像呢,怎能比拟呢。我为这些有血有肉的配角喝彩,便是此生所做之精彩之事,难得之事。
似乎我们的戏要散场了,正如诺兰的电影,结局或扑朔迷离,或恍然大悟。此时,请让我揭开演员们的真面目。
他们才是真正的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者。一难途。二跋难陀。三迦留陀夷。四阐那。五马宿。六满宿。云二人得漏尽入无余涅盘。一迦留陀夷。二阐那。二人生天上。又云。二人犯重戒。又云不犯。若犯重者不得生天也。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堕恶道生龙中。一马宿。二满宿。二人善解算数阴阳变运。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深通射道。一迦留陀夷。二阐那。二人善于音乐种种戏笑。一马宿。二满宿。二人善于说法论议。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深解何毘昙。一迦留陀夷。二阐那。二人事事皆能。亦巧说法论议。亦解阿毘昙。一马宿。二满宿。又云。此六人无往不通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内为法之梁栋。外为佛法大护。二人多欲。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多瞋。一马宿。二满宿。二人多痴。一迦留陀夷。二阐那。又云。三人多欲。一难途。二跋难陀。三迦留陀夷。二人多瞋。一马宿。二满宿。一人多痴。阐那是也。五人是释种子王种。难途跋难陀马宿满宿阐那。一是婆罗门种。迦留陀夷。六人俱是豪族。共相影响相与为友宣通佛教。《萨婆多毘尼毘婆沙》
佛住王舍城。时诸比丘。为提婆达多作举羯磨。六群比丘即同提婆达多同语同见。佛告比丘。过去世时。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树下有井井有月影。时猕猴王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死落乃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王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王语。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时猕猴王者。今提婆达多是。尔时余猕猴者。今六群比丘是。《僧祇律》第八卷。
六群比丘亦大菩萨。提婆达多与共同行。云何得名地狱人耶。如栴檀树栴檀围遶。如香象蹴踏非驴所堪。还是香象之所能忍。大婆罗门。如来世尊大香象王亦复如是。所说深义非是二乘之所能知。还是香象诸大菩萨乃能受持。提婆达多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汝应忏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大婆罗门。
《大方等无想经》
说律者则由六群比丘及十七群比丘。由此人从初犯戒至后。所以如来得制二百五十戒。广利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无此人犯戒如来不得制戒。则无戒。何由得利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及令佛法久住耶。而佛法久住二千年乃至万年良由戒。故所以得至今。此是六群比丘作出家人利益利益出家人。若是今世王作在家利益利益在家人。
《观无量寿经义疏》
我们的演员终于现出真面目,那场耗费一生的表演在也佛陀的认可中圆满落幕,像这样的演员,三藏中不知还有多少等待我们去观赏,每次看经文,便发现这宏大辽阔的剧幕中,隐藏了太多少有人见的秘密,每见如此,便笑而不语,默默祝许,每见如此,抬头望月,清凉自在。
最后让我们看看后世大师的影评,对于六群比丘算是有了最后的交代:
末法衰败,良以邪正不分。丁斯时者,未暇较深浅,急须甄邪正。如以深浅,则如来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乃至六群比丘,犹胜马鸣龙树。《灵峰藕益大师宗论》
后记:对于长久心中的六群比丘,做了一个最简单的介绍与梳理,了却一小段愿。